2006年3月31日星期五
攣到爆
《攣到爆》由W創作社製作,剛在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作第三度重演完畢。我沒有看這次重演,但2004年的首演和重演都有看。看完首演後(2004年8月)寫了以下的感想:
『戀愛不分年齡,性別,想愛就應去愛。BBH 可以是學生妹的 puppy love,Ken Wong 也可以是女人殺手,林志健卻是女性心目中的歸宿。分別只在於同性戀在這個社會仍然被異化,人們仍有禁忌,不能否認他/她們仍屬小眾。 梁祖堯的表現非常好,收放自如,他這幾年不斷在進步。基米高那段搞笑有餘,但略嫌純為娛樂/製造氣氛,與劇情推展卻沒有太大關係。可是描述了很多人對基佬的stereotype - 蘭花手,女人型等。論盡基佬阿媽那幾段也可以稍為濃縮一點,使劇情更緊湊。祖的背部全裸演出令我想起多年前的《蝴蝶君》,那一刻很心酸。我想,祖大有潛質演好「宋麗玲」一角。很喜歡 W 創作社能把較為商業性的題材以藝術性的方法表達。』
看過重演卻覺得一般,整體改動不大,當然仍是很熱鬧的一個演出。因此卻放棄了看第三次重演。
這晚參加了《孿到爆》的導賞會,題目是「從藝術/生活角度看《攣到爆》」,講者包括藝術中心負責人茹國烈、資深劇評家張秉權博士、《攣到爆》編劇、導演、監製黃智龍及演員、聯合導演梁祖堯。
當中創作人分享了很多有關這劇的創作目的,遇到的問題,創作的感受。張博士也很詳盡的分析了這個劇的藝術層次。這劇包含了愛情中的人性,自尊等,雖說是有關基佬的種種,歸根究底是一個愛情故事。黃智龍說這次是三次演出中最好(可惜我卻錯過了!!)。
有些觀點很有意思,節錄如下:
* 祖說演員演戲是說一個故事給觀眾聽,並非只是「演」那麼簡單,他演《孿》劇有點革命感,想為同性戀者說一些話。
* 製作人應怎樣平衡藝術的取向與觀眾的需要?是否觀眾想看些甚麼就給他們看甚麼?但觀眾又知不知到自己要些甚麼呢?有人是想入劇院得到娛樂,有人為追星,有人希望思考,有人希望看到與別不同的東西,各適其式。製作人又可以滿足多少?
* 現時的 audience base 那麼小,怎樣可擴闊觀眾層面,讓多些觀眾入場?
* 究竟一齣戲有「乜0野」好睇?每人的答案都不同,但總括來說,現時的觀眾較喜歡一些貼近生活的題材,就是演員也像鄰家的大男孩,並不是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明星。一個有誠意,能觸動創作人的故事,觀眾自會被感動。
其中祖分享了他在演藝學院演出《屈獄情》的時候,原來一班演員做了很多資料搜集,被劇本深深打動,很想為那些被德軍迫害的同性戀者平反。演得很用心。我當時就很想很想告訴他:是呀,我那時就覺得你們演得很好呀。只要用心做,觀眾是感受得到的。(可參考我人物誌內的網誌)
其實,做人做事也一樣,只要用心做,自有收成。時常在怨懷才不遇的人,首先要問自己是否盡了力?
【《攣到爆》W創作社 3pm 8.8.2004(首演), 8pm 4.11.2004(重演)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孿到爆》導賞會:從藝術/生活角度看《攣到爆》 30.3.2006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2006年3月29日星期三
虛擬世界
與網友談及一些網絡世界的現象,想起了與網絡世界有關的幾齣戲劇。
《Upload 到太虛幻境》: 「灣仔劇團」2000年由陳曙曦編導的作品。內容圍繞虛擬的網絡世界內的種種畸形的現像,來表達現代男女情感的脆弱。記得有一幕是講述兩夫婦見面話不投機,但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裡,男的卻談笑風生,女的風情萬重,還在虛擬的性愛中得到歡愉。導演還在中場休息時安排台上有大銀幕展示他即場與多名不知名的網友 icq 對話。那以一對十的景象,也不知是否真在「談話」。
《http://www.com/》及 《rape 病毒》:「香港話劇團」2003年的為慶祝25周年的《新世紀網中人系列》。《w》由上海的喻榮軍編劇及尹鑄勝導演。內容講述一對夫婦在結婚兩年後,因無法面對婚姻/工作而選擇逃避,各自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內找尋那虛無的愛情。
《w》著重談網絡裡的「情」,但《rape》就嘗試展示「慾」。編劇陳志樺和導演陳炳釗敘述了一個網名叫Handicapped 慾欲的故事。他是下肢殘廢的男人,終日在網絡上穿梭於無邊無際的性幻想世界中。在互聯網某個 Sex Talk 的 Dirty Chat Room 上,他認識了數位網友,並相約到Haddicapped 傾慕的女人處對她性侵犯。網上虛幻的色情文字轉化成真實欲望的發洩。
『導演想提醒大家人類的原始科技所帶來的虛擬性的威力 ─ 當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進行幻想,藉幻想來填補空虛;當性的欲望無法被滿足時,便會投射到其他地方去,劇中人的性的欲望正是要靠他進入虛擬的幻想世界中才能得到滿足。』(擇自《rape 病毒》場刊)
網絡世界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效率。但實際卻上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讓人無法捉摸,真與假再難辨別,反而增加了現代人的寂寞感。
試想想,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打電話與友人聯繫?電郵,msn,ym 是否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呢?網絡裡的你,扮演著個怎麼樣的角色? 你/妳是否已沉淪在這虛擬的世界病入膏肓而不自知?你/妳又可以怎樣去辨別網絡上的真與假,是與非?
那病毒,是否正在偷偷地蔓延....
【《Upload 到太虛幻境》 灣仔劇團 19.5.2000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
【《http://www.com/》 及 《rape 病毒》香港話劇團 11.1.2003 及 28.1.2003 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2006年3月28日星期二
我寫‧我寫‧我寫
細想之下,這個 blog 可是我的 Kinder 出奇蛋,滿足了我的三個願望。
願望一: 有機會寫。一直喜歡寫文章,可惜我中文水平差,機會難求。這裡可不用投稿呢。
願望二:留住這一刻。除了文字,相信沒有甚麼方法可以把我這刻所思所想,在這世上留下點點痕跡。
願望三:分享我的愛。很想讓人認識我最愛的劇場,讓人多了解她,接近她,繼而喜歡/愛上她。
有網友說「我明刀明槍, 只愛舞台」。對呀,我也想看看,是否能以簡單的文字 (我也寫不出甚麼高深的理論) 來讓別人更加認識劇場。
至於瀏覽率嗎?既然「打開門做生意」,當然希望客似雲來。尤其是我的願望三,可是越多人看越好嘛。可是,有些事是勉強不來的,我亦深信「勉強無幸福」。
所以,有緣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妳,多謝光臨啊。
即使是「非主流」一族,我還是會繼續寫寫寫。
2006年3月26日星期日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早兩天接到在DBS 做事友人的來電,問我是否預訂七月這齣戲的戲票。我說還要想想。友人倒有點奇怪我這個乜都睇如此反應。
多年前(好像有十年八年吧?) 這齣戲曾來港演出時錯過了。直到2000年往英國旅行時,才有機會看這戲。
這劇是著名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把法國劇作家Gaston Leroux 1910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故事圍繞一個劇團與他們的歌劇演出而發生,是貴族與劇團女演員和那個藏身在劇院的魅影之間的愛情故事。因故事與劇院和演員有關,劇中有很多戲中戲,場面也富麗堂皇。在英國的劇院看這戲其實好有feel,因為建築物宮庭式的設計與這戲很配合。 試想想,那些戲中戲,你就像是觀眾的一份子。
今次香港的演出,有興趣可看看這網頁:http://www.musicnationgroup.com/www/phantom/
為甚麼猶豫?唔...節錄一段我那年旅遊時寫下的文字你便明白:「終於看了Phantom。說真的,未如想像中的好看。我還是喜歡 Les Miserable 多一些。上半場已演完一些預期中的 scene,下半場是有點悶。但Andrew Lloyd Webber 的功力一流,那四/五重唱,把opera 和 musical 溶為一題,一絕。回家要再聽CD。可恨沒有坐stalls,這戲坐樓上是有點浪費。」
話雖如此,未看過的人,我是會推薦你看的,因那些佈景/音樂/場面,不是一般戲可以看到的。若是我決定再看,一定會償還心願坐stalls,我也建議大家花點錢買貴飛,信我,會感覺不同。
說說與戲劇無關的一些。
重看有關的遊記時最後那段是這樣寫:「未看戲前差點被那個自稱是 scottish golf trainer 的鬼佬騙錢。若他借少一點 (註:他向我借60磅),我可能已經給了他錢。唉,要小心靚仔啊,重覆,小心靚仔啊。」不是寫這篇東西重看遊記我也記不起這件事。只想說,那些說跌了荷包周街問人借錢的騙子是每個國家都有。精明的乜都睇在香港不會上當,但在外國,一個靚仔和你答訕,加上人地生疏,便差點中招!哈!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Her Majesty's Theatre 16.10.2000 】
戲中兩個主角,女演員Christine 和貴族 Raoul
The Phantom
2006年3月25日星期六
金培達
金培達,音樂人,曾創作流行歌曲及參與電影配樂工作。他剛憑《伊莎貝拉》(彭浩翔導演) 奪得2006年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他主要的電影配樂作品包括《夏日的麼麼茶》,《大丈夫》,《金雞》,《金雞2》,《三更之回家》,《異度空間》,《忘不了》等等。2005年與高世章合作,為音樂電影《如果‧愛》配樂 (高世章也曾為幾齣舞台劇配樂)。 金培達獲獎無數,2000年憑《紫雨風暴》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他亦在1999年憑《星願》及2003年《忘不了》兩部電影,先後兩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
除電影外,金培達亦寫了不少流行曲,如劉德華的「心藍」,郭富城的「PARA PARA SAKURA 」,梁詠琪的「向左走向右走 」及「兩個人的幸運」等。他負責編曲的流行歌曲更多不勝數,如「星語心願」,「Shall We Talk」等。他以本身基督徒的身份,也寫了不少基督教的詩歌。
我卻是從舞台劇開始留意金培達。家裡有兩張我常聽的CD,是金培達兩齣為「樹寧‧現在式單位」配樂的戲:《海闊天空》和《獨行俠與亂世佳人》。
《海闊天空》是根據血友病人子騖的故事,結合音樂和錄像創作的音樂電影劇場。其中一首「如果...我可以」,每次聽都很感動。似乎金培達也很喜歡這曲,這裡有得聽 :http://www1.881903.com/main/event/cash/cash200502.htm
《獨行俠與亂世佳人》則是個愛情故事,副題是:有關電影和電影院的22個民間傳說。男與女相戀拍拖最常去的是電影院,當熱情冷卻,分手的情景卻早已在他們看過的某齣電影結局裡。其中「星光伴我心」由鄭中基主唱,金培達也唱了一首「超人戰衣」─ 他的歌聲不錯呢。
上述兩隻CD 是當年看劇散場時買的,不知有沒有再出版。想聽聽金培達的歌聲也可考慮買「自作自樂」(各大唱片舖有售)。碟內收錄了16首創作音樂人向唱片公司投石問路的Demo。當中金培達唱了他作曲的「兩個人的幸運」。
「金培達:曾留學美國,在大學修讀音樂系,後轉到Dick Grove School of Music 攻讀作曲、編曲課程。曾在香港及台灣樂壇創作流行歌曲,亦為多部電影/舞台劇配樂。」
【後記:路迪涼回應『我有幸和他合作過幾支廣告音樂的配樂,一直覺得他是廣告音樂圈中少有地有才華又沒脾氣的音樂人。當然那可能是由於他根本志不在此,他很早便告訴過我,做廣告音樂,其實純為糊口,做電影配樂才是他最享受的事,即使很少錢的,如果是好電影,他也願意去接。某個悶得發荒的半夜,還記得和他談起大家都很欣賞的電影配樂大師Eric Serra時,他談得眉飛色舞之餘,大家也即時將本來已做得悶極的廣告配樂(因為被客戶改完又改),拋諸腦後,當然,回到現實時,Peter仍是做得很專業,很有效率的。』覺得網友路迪涼給我的回應很適合為這篇東拉西扯的文字來個總結,特此把它貼在內文。】
《海闊天空》CD
《獨行俠與亂世佳人》CD
《自作自樂》CD
2006年3月24日星期五
越笨越開心
故事是這樣的。家在跑馬地但婚姻面臨破裂的闊太慕容太,與住麗閣村被丈夫虐打的何太,以及住天水圍的單親媽媽陳太,三個感情豐富的師奶,在生活的瑣事及家庭的煩惱下掙扎,決意尋找那遺忘了的快樂: 一起學夾 band!希望從中肯定自己,企圖在她們不完美的生活中尋找那點點的快樂與夢想,從而尋回她們生命中那失落了的一角....。
人生是不完美,人有追求快樂的本能。為甚麼師奶不能追尋理想與快樂?看著看著,不禁覺得師奶是何等偉大呀。她們任勞任怨,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默默支持家人,對他們噓寒問暖。家就是她們的世界。她們的喜怒哀樂全繫於丈夫子女老爺奶奶....
場刊內這麼寫著「上帝創造女人的時候說過:我讓她很特別,我使她的肩膀能挑起整個世界的重擔;並且,又柔情似水....師奶所擁有的,是一種純粹的笨,最聰明的笨。為了家庭,她們可以義無反顧,堅強得可敬,而且過份的精明,千算萬算,成敗往往失諸交臂。不如學學師奶,簡單而真實。」
製作方面,坦白說是一般而已。導演司徒慧焯未能讓演員和各設計單位聯繫起來,張錦程的表現應可更好。最尾那場,三位師奶彈奏了一曲,蝦頭與潘璧雲想是太集中於彈奏結他,身體站得筆直,沒有隨著強勁的音樂擺動。看起來有點不自然。
不要誤會,演出是令我感動的。尤其是幾位師奶在互相透露她們生活上的種種不快樂,看得我有點眼濕濕。深深感到女性的偉大。
跟著,今天搖了個電話給乜師奶 ,與她閒話家常。
乜師奶:「你呀,你唔好食咁多街外嘅嘢啦,冇益嫁。」
乜都睇:「你知我唔煮飯嫁啦...」(乜都睇並不與乜師奶住)
乜師奶:「我煮咗叫乜爸爸攞嚟比你喇。」
乜都睇:「唔係啊嘛,你喺北區,我喺東區喎,成兩個幾鐘頭來回,買咪仲好...」
乜師奶:「搭車啫,橫掂乜爸爸得閒呀,等佢唔好咗住我喺屋企呀...」
乜都睇:「唔好喇.....唔,我呢幾晚出街,無機會食呀....」其實,我也很想吃乜師奶煮的飯啊。
乜師奶:「又出街... 唔好去咁多街啦....」(下省十多分鐘說話,都不礙乎自己小心呀,唔好亂食嘢呀,多嘢做就比馬仔做啦唔好咁搏啦等等等等)
唉,可以做師奶,如乜媽媽,也很不錯啊。
《越笨越開心》 香港話劇團 23.3.2006 7.45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6年3月23日星期四
潘記
潘惠森 (他喜歡自稱「潘記」),「新域劇團」藝術總監。我喜歡的本地舞台劇編劇之一,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劇場工作者。
初看潘記的戲,他還是沙田話劇團的編劇。但不久 (1993年) 他便成立「新域劇團」,為該劇團的藝術總監。十多年來創作了不少戲劇,獲獎無數。當中包括《馬路英雄傳》(1993年香港演藝發展局傑出創作劇本大獎),多年香港舞台劇最佳劇本獎《危情生命線》(1994年), 《雞春咁大隻曱由兩頭岳》(1998年), 《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2000年), 《親愛的。胡雪巖》(2001年,為眾劇團編寫的創團劇本),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2002年), 《龍頭》(2004年)。潘記早年的作品帶有浪漫色彩,近年卻較多關於香港和內地現象。看他的戲需要思考。坦白說早年人生經驗尚淺,看他的戲是有點不知所措,現在年紀大了,真是越看越有味道。
真正認識潘記卻在2000年的夏天。那年有劇場人士捐出戲劇書藉數百種 (都是有關戲劇和藝術的),在網頁上呼籲有心人接收。潘記愛書,便在網頁上提出成立一個書會,名為「 戲劇蠶蟲書會」。「書會」以新域位於茶果嶺的團址作為活動基地 , 並由新域管理及策劃一切相關活動。因需要人手處理那些書籍 (如編碼,以膠紙把書脊封好),他們招攬了一班義工幫手。書會也跟著安排了一些活動,找來演員/導演等來交流談戲說書。
乜都睇一直希望看多些有關戲劇的書,學習多些 (一般書局內這個種類的書籍不多),當然義不容辭。 就是那樣,我那年夏天在茶果嶺道前四山公立學校校址做了「執書妹」。也在這個夏天,除了潘記外,也認識了幾位劇友 (係呀,講緊你地啊)。雖然書會已很少安排活動,到今天我和他們仍會時常結伴看劇,互相交換心得。因為地點偏遠,現在也很少到書會看書。
作為藝術總監,著名舞台編劇,潘記真是草根得很。那年夏天,我時常會見到他一身街坊裝 (T-恤短褲,腳踏一對人字拖) 在劇團建築物內走動 (雖然大部分時間他是在書房內寫劇本),偶爾還會手執工具,為建築物維修。我就見過他攀梯上簷蓬,嘗試修補漏水的地方。潘記也愛抽煙 (我每次都很有衝動勸他勿抽太多,傷身嘛),他時常在天台抽煙。那年看他的《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就時常想起他在天台上吞雲吐霧的映像。
除了早年在書會,後期偶爾也會在觀劇時在劇院內見到潘記,他都會友善地與我們打招呼。面對面他不多話,但是有機會給他面對群眾說戲劇或是有關他的創作,他會風趣地,滔滔不絕地說到你要叫停。
有人說他的戲有很多粗口。看過資料說他有意識地探索語言的美學,特別是廣東話的節奏,音質和感覺,這和翻譯劇的文字有很大的分別,但很少人在劇本裡表達。他的劇多是描述低下階層的生活,粗口是少不了。
若有興趣了解他的文字可看他為一些劇本寫的前奏/外傳等:http://htstudio.com.hk/ddk/lj/ljk.htm 。 這些文字都是潘記在其劇作上演之前一個月左右,(多數) 每天在網上發表與該劇有關的文字。希望在速銷之餘,也讓多些人在看劇前了解該劇。
他去年出版了一本書,內有上述網頁內的文章,和詹瑞文最近重演又重演的「男人之虎」小說。就是對舞台劇沒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他的文字,蠻有趣的。
摘自「男人之虎」一書:「潘惠森,本地劇場工作者,以懶惰見稱。他的舞台產品,有些觀眾看到反胃,有些觀眾愛都抽筋,非常極端,難有定論;不過,他好運氣,自九七之後,拿了五屆香港戲劇協會舉辦的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還有一次中了「最佳導演獎」;另外,香港藝術發展局似乎並不介意他懶惰,分別於1999年和2003年頒給他「戲劇工作者年獎」和「藝術成就獎」(戲劇)。獎項提升了他的創作精神,可惜提升不了他的物質享受,所以毅然出版「男人之虎」,期望此書可以為他謀取暴利。他目前受聘於新域劇團為藝術總監,工作表現不過不失,堪稱懶惰中見穩健。」
一早知道前兩天晚上的講座會見到他,特地帶了書給他簽名。他顯得有點意外。我要他寫點甚麼在書內,他寫了:多謝支持,讀完有運行!信我一定得!
好一個潘記。
男人之虎小說
兩大影帝黃秋生謝君豪在2000年合作的《螳螂捕蟬》劇本
2006年3月22日星期三
麻甩騷
************************************************************
這是劇場組合的第二個製作,在當時來說可以算是「史無前例」的演出。那是見過的宣傳單張中最「騎呢」的一張,美術設計蔡瑞芬充分突出了張達明、詹瑞文和陳曙曦搞笑的一面,一看到宣傳單張上他們的樣子便令人引俊不禁。
演出方面,這是一個充滿娛樂性的「歡樂今宵」式演出,全場笑聲不絕。內容是以片段形式,把生活中的小節以風趣幽默的方法展現,張達明、詹瑞文和陳曙曦更運用了多種的劇場表現形式(如劇場組合最拿手的形體演出),來豐富整個表演。近年張達明、黃子華及吳鎮宇所製作的《鬚根Show》系列便屬於同類型的演出。
不可不提一些經典的情節。演出到末段,張、詹和陳三人煞有介事地安排了一個抽獎環節,即場抽出一位觀眾頒發特別獎。但當大家見到推出來的獎品竟然是一部足一人高的雙門雪櫃,而得獎的觀眾更為此而顯得不知所措時,全場即時爆發了最激烈的笑聲。有人說,若張達明、詹瑞文和陳曙曦今天再能合作,相信會吸引不少劇場觀眾。
【《麻甩騷》 劇場組合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4.1.1994】
2006年3月21日星期二
編作劇場
甚麼是「編作劇場」?「編作劇場」的作品起初是沒有一個劇本,一切是由排練而引申出來。有時會由一些慨念出發,有時可以是一件事情,一種感覺等等。靠演員/導演/編劇即興在排練場內互動創作,再把有關片段整理成文本。
講了一大堆,其實即係一句:由演員 jam 出來的創作,再由編劇把完成的東西記錄成文本。與製作一個現成的劇本,演員只演繹劇本的角色的方法剛剛相反。
香港在這十年左右才開始有人認識「編作劇場」,而「劇場組合」在這方面是佼佼者。可是,Devising Theatre 在歐洲和美國在70年代已經非常流行。香港算是起步慢了。
有觀眾問:「編作劇場」是否較製作一個有劇本依據的演出為容易?
詹和甄說:其實更加困難,簡直攞苦0黎辛。
編作劇場排練的時間長,演員除了要有好的演出技巧,還要時不時抽身從導演/編劇的角度去看整個演出,從而再作改善。真有點像精神分裂病患者。
此外,甄說「編作劇場」的演員需要「周身刀,張張利」。因為在排練室裡要不斷探索和投放自己的所知所想感情記憶。經驗豐富,眼光遠大的演員會較為容易做到,太年青的演員便會有點吃力。
演員在創作的過程中會刺激編劇在文本/文字的創作,同時,亦需要和燈光/舞台佈景/服裝等設計師一同創作。「劇場組合的製作是一個整體,各方面都會朝同一個方向進發。」甄說她很怕一些演出燈光/舞台/服裝各有各做,並不是一個整體的製作。
除了純粹 jam 出來的作品,她們會從經典作品入手,即是根據小說/劇本/詩歌的文字作為藍本,再創作一個相關但又不是原文照錄的作品。我看過並很喜歡的有《動物農莊搞搞震》,是根據 George Orwell 的小說而再創作。
(睇到呢度,大家悶死0左未?)
完場後,拉著潘記在我帶來的書上簽名。之後見到《公主復仇記》的編劇黃詠詩,又拉著她在朋友買給我的 vcd 上簽名 。哈,很久沒有做這種小fans 玩意了。
【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劃:編作劇場 劇場組合與新域劇團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21.3.2006 7:30pm】
詹瑞文和甄詠蓓,劇場組合聯合藝術總監。
2006年3月19日星期日
寬容
談及Lion King 令我想起與看這劇有關的一件事。
我2000年第一次到倫敦已經想看Lion King,亦決定了在劍橋的 day trip 後看這齣戲。但是考慮到來回劍橋路程遙遠,恐防有甚麼未能預計的阻礙,便沒有預早買任何戲票。幸好如此,那天火車就是有意外(記得好像是火警),由Cambridge 回倫敦的火車比原本多了一倍時間有多。
我在車上慶幸自己沒有買票之餘,卻聽到車廂前段的一些青年人有點不耐煩。並來來回回在車廂內走動,又不時與坐在我附近的一個年長一點的女士商討甚麼。
原來是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往倫敦看戲。她們那天就是看Lion King。火車的誤點令他們大失預算,大家也相當失望,因已經訂票,變得有點進退兩難。與她們談起來,得知她們的老師會久不久帶她們乘火車到倫敦看戲 (她們住在倫敦外圍)。
不知為何,那次看著這群學生,心裡有點感動,也真的很希望他們能趕得及...
結果那天我回到倫敦沒有看甚麼戲,只是吃了頓豐富的晚餐。那次旅行也看不成Lion King。但一直很想看。每次提起這齣戲也令我想起這段火車上的小插曲。
跟著,前兩天看到以下一段說話,又想起火車上這件事。
「如果觀眾對於入劇場看演出這種行為,當成是日常生活一部份,像過年咬瓜子一樣,是一種自然生活的形態,那會是很遙遠,卻令人嚮往的時刻。到時,觀眾會變得寬容。現在他們不寬容,你不容易滿足他們的要求。寬容的意思是,不是以純娛樂的目的入場。 」(摘自潘惠森與彭家榮的對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網頁。)
遲些談談潘惠森,他是一個我很喜歡的舞台劇編劇,也是我正式第一個認識的劇場人物。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
獅子王
這齣戲是在2003年在倫敦旅行時看的。根據場刊內的資料,在倫敦首演是19.10.1999, 剛查過網頁仍在倫敦上演, 其他國家也有production :
http://disney.go.com/disneytheatrical/thelionking/
故事與電影版大同小異,是小獅子Simba 在森林的歷險故事,怎樣長大為獅子王。劇是一般的迪士尼musical,多姿多采。單是看佈景道具化裝服裝已經值回票價。
除了造型生動外,演員的形體表現一流,你真的會感到一大群動物在大草原奔馳的模樣。要知電影可以容易做到,舞台卻是要花點心思技巧。
這是個很適合一家大小的節目。那次有很多小朋友入場。據聞香港迪士尼樂園也有 Lion King 的一些片段演出。看過的人都說好。
若是到迪士尼,記著看看Lion King 這個表演。
【 The Lion King Disney The Lyceum Theatre August 2003】
她們像不像小鹿在跳躍?
獅子王與他的愛人
大話西遊
今晚看了中英劇團的《西遊》,過了一個輕輕鬆鬆的晚上。
故事是現代的背景,但人物性格和遭遇卻以《西遊記》為藍本。因此有齊天大聖般的茶餐廳伙計勝哥,豬八戒般缺乏目標自信的大廈管理員俊哥,以及像沙僧般忠心卻不懂與人溝通的收買佬沙記。
街坊唐唐的嫲嫲中風入了醫院病危,唐唐為了完成嫲嫲由觀塘步行到大嶼山拜大佛的心願,與街坊勝哥俊哥及沙記一同出發。過程遇到不少人與事,驚險刺激,與西遊記般有趣。
可能是合家歡節目的關係,故事傾於較為淺白。帶出一些正面的訊息如關心家人,朋友間的支持和鼓勵,做人要不斷學習,一山還有一山高等等。有些地方有點草率,例如唐唐爸爸在尾段頓悟忽略女兒只顧賺錢,因而感到後悔並接受她這班街坊,那一節便來得草草收場。
值得一讚的是演員們。好高興看到一個 ensemble 在台上為觀眾說這一個故事。喜劇是很著重節奏的掌握,若演員之間稍欠默契,便會影響到整個演出的可觀性。這次演出的群戲頗多,難得沒有互相搶戲的情況出現。Edmond 近期的演出也能給我驚喜。希望他繼續努力。
中英劇團近來面對藝術發展局的大幅削資,可以想像劇團所面對的困難。
所以,賣賣廣告,若你想過一個愉快的晚上,這是個不錯的選擇,還有數場呢。
完場拉著演員們影了些相片 (買了新相機,試機嘛 ~~) 。
中英劇團 《西遊》 葵青劇院演藝廳 17.3.2006
活潑可愛的女唐三藏唐唐 (胡麗英)
楂私家車的現代孫悟空勝哥 (盧智燊)
看豬八戒俊哥揮汗如雨,可知他多落力 (凌智豪)
沙僧收賣佬沙記 (劉浩翔)
2006年3月16日星期四
2004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香港戲劇協會:《喜尾注》出色的演員與翻譯,導演也把節奏掌握得很好。開場時盒子打開那一刻我忍不住「嘩」一聲叫了出來。
香港話劇團:《找個人和我上火星》頗喜歡莊梅岩這個劇本。這個城市越繁榮,孤獨與寂寞的人便越多。要找一個人一起上火星,談何容易?
張達明一咀Show《頭號通街反》純粹個人對張達明的偏好。這次除了諷刺時弊之餘他也分享了一些對親情與家庭的感覺。
羅靜雯、陳清華劇場實驗作品「四季系列」之《冬之祭》想了很多,也想到了父母,去世的祖母... 象深刻是最後孫惠芳一步一步走上觀眾席時我不其然汗毛直豎,很有點死神迫近的感覺。
香港音樂劇協會:《邊邊正傳》一個很高質素的音樂劇,她展示了演藝學院培訓出色的音樂劇演員,歌唱與舞蹈俱佳。
7A班:《7》整個劇的戲氛營造得懸疑詭秘。李鎮洲的聲音演繹出色。看事往往不能只看表面,從不同的角度看,找尋事情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做法。
W創作社:《攣到爆》戀愛不分年齡,性別,想愛就應去愛。很欣賞梁祖堯的表演,收放自如。
劇場工作室:《小鳥》喜歡這個戲所涉及的親情,愛情,友情與理想。喜歡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能與爸媽一起觀看吧。
劇場組合與新域劇團聯合製作:《虎鶴雙形》去年我最喜歡的戲劇。兩團合作實有如魚得水的感覺,一眾演員表現出色。作為觀眾,我是貪心點,既想看到絕藝,也想買到靚藥。希望以後兩團能定期合作。
非常林奕華:《大家娛樂》這個劇令我想得很多。梁詠琪,詹瑞文,陳立華,給我看到不同的娛樂者的演出。梁詠琪的表現令我有意外驚喜。
香港小交響樂團《古典音樂速成音樂詞彙笑療法》這不是一齣舞台劇,但當我重溫去年看過演出的資料時,這個愉快活潑的晚上至今仍記憶猶新,這可以算是棟篤笑與古典音樂的一次cross-over吧。既深入淺出,又莊諧並重地向大人和小朋友介紹古典音樂的詞彙,並彈奏了多首樂曲。
2006年3月15日星期三
去旅行。去睇戲
每次到外地旅行都一定會逛逛劇院,並找時間到劇院看戲。
記得第一次到倫敦,在西區見到劇院像 seven eleven 般,「梗有一間0係0左近」,那種興奮的感覺就像孩子走進遊樂場般;我每齣戲都想看,可恨時間太少,戲太多。那次雖然只逗留了九天,卻一共看了六齣戲,荷包輕輕的回香港。其後到外地都不忘找戲看。就是與朋友同行,也會開小差一晚半晚,朋友已是見怪不怪,還會預留時間給乜都睇看戲。
外地的劇院多是年代久遠的建築物,在看劇之餘還可以順道參觀及了解其特殊歷史背景,著名的例如有巴黎的迦尼葉歌劇院 (Opera de Paris Garnier),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Shakespeare's Globe),美國的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等等。我曾到前二者參觀,那裡還有定時的 guided tour 給遊客。可惜沒有機會在那裡看劇。
有否想過在劇院內可以賣冰淇淋,喝酒?對,就像我們的紅館般,外地的劇院中場休息時有小吃賣。劇院亦多數附設酒吧,觀眾在中場時可買杯白酒並把它帶回座位一邊喝一邊看戲。我最初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心想,這可會搞亂劇院內的秩序並發出不必要的聲響呢。哈,你不得不贊賞老外的公民教育,我起碼未試過被其他人影響(又或是我幸運吧?)。試過有一次有個坐在我旁的鬼佬中場休息後拿著酒杯回來,我心想,你要是發出聲響,不要怪我不客氣啊。可是,他靜靜的喝完杯中物,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杯子放在椅子下。唉,要是在香港作同樣安排,難以想像其後果。
不過,話說回來,早在莎士比亞時代的劇場其實是容許觀眾在場內吃東西的。那年代的舞台前一大片空地 (想了解多點可看電影 Shakespeare in Love),是給平民百姓買的企位票,不設劃位,演員與觀眾打成一遍,有時甚至會從台上跳到台下演出。達官貴人卻多數坐在台左台右的樓上包廂。我以前時常想為甚麼會有人買那麼貴票但卻坐在台的兩側 (現時劇院內那些座位仍然是貴票),原來,那是因為這些位置最近台邊,可以把台詞聽得一清二楚。要知以前的戲劇著重台詞的演繹,特別是莎劇,觀眾是著重聽詩化的台詞多過看戲。
又試過有一次在悉尼,劇院在偏遠的地區毫不起眼的建築物內。那是個下午場,一個小製作。我心裡正奇怪這麼偏遠怎麼會有人看,進建築物內才知道那是一個劇團經營的劇院連餐廳,她還有一個私家小碼頭,餐廳面向海,觀眾可享受一條龍服務,看戲兼用餐,消磨一個下午與晚上。那天的下午場可是full house 呢。
下次旅行,可會考慮一下到劇院走走?
遲些再介紹一些外地的戲劇給大家。
2006年3月14日星期二
2003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劇場工作室:山村老師喜歡余翰廷感人的劇本,它令我珍惜現在所有,反思施與授的問題,也反省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香港話劇團:雷雨謊情它的前身「周門家事」我已很喜歡。雖說今次少了不同組別的演員擔當不同的角色,但辛偉強和彭杏英的演出實在非常精彩。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奧利安娜的迷惑首演和重演都有看。很喜歡劇本借教育這題材展現有關權力的問題。首演時的佈景很好,重演時藝粹會也發揮了小劇場獨特環境之優勢。演後座談會觀眾們與嘉賓異常精彩的討論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劇場空間:十二怒漢非常喜歡這個製作。無論劇本,佈景,導演,演員(特別是久違的龔國強)都很出色。這個劇在六月首演,配合當時本地的時勢,別有一番意義。我想只要尊重法紀,以理服人,雖然過程會困難重重,到底還是有希望的。這是去年我最喜歡的舞台劇。
W 創作社:馴情記很喜歡這個劇的情懷,故事屋村的背景勾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憶和感覺。歌曲悅耳動聽,佈景富美感。也喜歡導演的手法,尤其是以一男一女同飾演一個角色的處理,使這個故事的感情更具宇宙性。
新域劇團:珠三角系列第一部《龍頭》在祖國入世後,似乎處處是商機。但它所帶出的問題呢?喜歡這個劇的劇本,及導演的手法。高興見到葉進,尚明輝和陳淑儀與新域擦出的火花。
進念二十面體,中國國家話劇院:半生緣開場時聽到三小時無中場休息著實嚇了一跳,但看著看著,竟越看越喜歡。喜歡導演原汁原味的處理手法,歌曲,佈景,燈光也很好。演員的表演一流。若會重演,希望可以把字幕橫放,以方便我這些普通話不太好的人。
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話劇:中大人家雖然不是中大畢業,也對中大的歷史不熟悉,但因劇本涉及對理想的追求,親情/愛情/友情等問題,令人很有共鳴感,也勾起了我一些大學生活的回憶。喜歡這劇的佈景,演員表現也很好。
灣仔劇團:再度飛躍紅船喜見灣仔劇團一貫的團隊表演再次在台上展現。他們齊心協力做好戲的精神多年沒變。導演功不可沒。
中英劇團:雪夜頌中英一眾演員鬼馬的演繹,熱鬧活潑的歌舞,編劇滿有感情的劇本,讓我渡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
2006年3月13日星期一
Pumpkin jojo
可能blog 友不知他是誰,先介紹一下:pumpkin jojo,梁祖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現職演員,2005年曾演出舞台劇「梁祝下世傳奇」(呢,何韻詩有份演出那齣,市面有 DVD 出售) 。
認識梁祖堯始於2000年他演出由香港演藝學院製作的屈獄情 (Bent 也有電影版)。故事講述納粹黨對同性戀者在集中營內的迫害。主角怎樣在迫害中成長及接受自己。
其中一幕印象好深刻,講述德軍懲罰兩個同性戀者 (其中一個當然是祖) 在烈日當空下暴曬,他們兩個就是這麼站著一動不動,卻開始互訴心聲,當中兩人又以言語互相挑逗,引人無限遐想。要知整場戲是沒有動作,兩個演員也平排而站,甚至沒有眼神交流。但我就從祖的聲音,面部表情,眼神,感受到他所受的痛苦,被他帶進他的幻想世界。我看完這齣戲便想,唔,祖會是個好演員,以後前途無可限量。
之後有一年(也不記得那一年) 在劇協的舞台劇獎頒獎禮見到他。那年他應是有份被提名某個獎項。嘩,不得了,那晚他悉心打扮,很有點哥哥的妖媚之態。我更加覺得,他有紅起來的潛質。
果然沒有看錯。
跟著有祖演出的戲劇我都會捧場,基本上他所有的演出我都看過。自問已過了做小fans 的年齡,有好的演員/導演/編劇的製作最實際的支持往往便是買票入場看劇。偶爾也會寫寫電郵給製作人或在網上發表一下謬論。但大多數是選擇默默的支持。看著祖日趨成熟的演技,很開心。尤其是這幾年他和很多不同的劇團合作,表現也都維持一定的水準。要知有點 charisma 的演員,很多時候在群戲演出中會有搶戲的現像。祖在演《攣到爆》這種著重個人表現的演出光芒四射之餘,演《大汗推拿》這種講求合作和較為 conceptual 的戲也能發揮得恰如其分。
然後,在YBlog 看到了他的網誌。見他不乏支持者,高興之餘卻真的希望大家多些留意他的演技,多些入場支持劇場製作。
《屈獄情》 香港演藝學院製作 9.12.2000 演藝學院實驗劇場
(相片從演藝學院網頁下載)
2006年3月12日星期日
King Sir
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公仔箱裡的King sir ,但我想很少人看過他的舞台演出 (尤其是 YBLOG 的常客)。我認識King sir 是在舞台。我一直覺得生不逢時,可恨 King sir 當年做話劇時我還未出世,否則我一定成為他的超級fans。
第一次看 King sir 的舞台演出是《莫札特之死》(Amadeus,有電影版) 。King sir 飾演那個妒嫉心很重的宮庭樂師薩里埃利 。我那次很感動,整場拼息地看著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從劇院出來時就像大病了一場。
之後一見到有King sir 份演出或導演的戲都有買票捧場。他每次演出都是一流的,但整體演出卻要視乎對手,我想,他太強了,要找一個與他匹配的對手,真的不容易 (鄧萃雯這次便有點強差人意) 。深刻印象的有《推銷員之死》《金池塘》和《承受清風》....都是些不可多得的演出。
然後,從2002 年開始,竟然有機會與他面對面開會,雖然只是一年一次,也是不得了。嘿,你不知我要多大的氣力來控制自己不要表現得過份興奮,怎樣能在會議上循規蹈矩,不要死盯著人家看呢...
台下的King sir 是個慈祥的長者,說話慢條斯理的。與台上那閃爍耀眼的角色相比,很是不同。親身接觸一個演員跟你想像他的形象,有時是有很大出入的。
「鍾景輝,美國奧克拉荷瑪浸會大學演講及戲劇系學士、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藝術碩士。鍾氏現任香港話劇團藝術總顧問、中英劇團董事,赫墾坊劇團董事會主席、香港戲劇協會會長、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自一九七九年起鍾氏在各大報章經常發表有關戲劇理論、演出、及評論等文章。鍾氏履歷被列入《中國大百科全書》、《香港年鑑》、《香港人名錄》、《中外名人辭典》、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 Men of Achievement, Reference Asia。 」
石子遊戲
來一首「姿色份子」的節錄
不可思議,個個變姿色份子
美態等於尊嚴
纖體主義,擴散了整個城市
如同疫症感染
試試,想得真點
誰能搖身一變成模特兒?
各有各本身的特點
肥或瘦,圓或幼,無謂太刻意
謝說:「整個過程,由初步構思到製作完成,感覺像我們合幾人之力,在自己的音樂世界開採了一批原石,由我逐一投出去給其他的人們。我們興奮的等待回覆,想像有些人把石子接住了,有些人更給我們拋回自己的石子,像一個集體遊戲...」
就讓更多人參與這個石子遊戲吧。
2006年3月11日星期六
不期而遇馬榮成
地點:某大日資百貨公司超市部
人物:乜都睇,馬榮成及其小女兒
事發經過 :
乜都睇正在小吃部買東西吃。正在等找續的當兒,瞥見一貌似馬榮成之男子在身旁行過。那男子正與小女兒欲逛附近的超市疏菜部。乜都睇其實已買完東西可以離去,但為了証實一下男子是否馬榮成,便身不由主跟了男子與他的小女兒進超市並尾隨他們在疏果部徘徊。
唔,應該是他了。眼見他取了櫻桃再往家品部,乜都睇在亦步亦趨地尾隨的之餘正盤算著是否應該和馬先生打個招呼並找點甚麼給他簽名。但找甚麼給他簽好呢?用記事簿又好像比較寒酸,剛看完的戲劇場刊又好像有點九唔答八,可恨身上沒有「天下」,立即上家取書又不知是否趕得及... 但怎麼開腔好呢?告訴他我由第一期「天下」開始已看他的書?又是否應告訴他我覺得他的作品每況愈下....
只不過數分鐘時間內想了一大堆問題,然後,想到剛看過的戲內情節,不自覺地笑了。望著馬與女兒越行越遠,我笑著轉身離開了超市回家。
把時間撥前兩個多小時,說說剛看過的《不期而遇的男人》。人生果真如戲,信焉。
在戲裡,一男一女在火車車廂內。男的是小說家,正在思巧自己的近作,連串內心的讀白,表述了一個老人的思想,憂慮與孤獨。女的也在想她自己的生活,剛死去的好友,愛情和友誼。她當然知道眼前這個男人,就是他仰慕的小說家,她當然樂意跟他聊天,她的手袋裡正放著這個男人的近作。
戲的大部份是各自的獨白,表達他們的心理狀況。女的掙扎是否應告訴男人她是他的忠實讀者,應怎樣打開話匣子。可幸到尾段故事還是美好的。起碼他們開始對話,他知道她喜歡他的書,她表達了她對他的仰慕。
戲裡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台詞。「我只在寫我能寫的東西,不是我想寫的東西...生活也是,我們只在做我們能做的事,不是想做的事...」「人們只是想看新的東西,並不是想看真正的創作...」「為甚麼我的唇邊苦澀... 因為生命苦澀,所有東西都是苦澀...」
這戲的舖排簡單,沒有大起大落的場面,但卻能很仔細地表達了人的寂寞孤獨。鍾景輝的表現自是沒話說,很細膩地表達了一個老人的內心掙扎。至於鄧萃雯,我卻覺得她演得有點吃力,我未能產生共鳴 (以上記得的台詞便全是鍾說的),相對於King sir,可能她是太年青了。
其實,平常在劇場內,時常會見到演員導演編劇設計師在觀眾席,我有很多時都有點衝動想上前告訴他們我多喜歡他們的作品。想歸想,實際行動卻不容易...
是有這麼一次,唔,稍後寫篇文吧。
《不期而遇的男人》 同流製作 10.3.2006 7:45pm - 9:30pm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2006年3月10日星期五
2002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香港話劇團:還魂香喜歡何冀平的劇本,高翰文與謝君豪的演出。當老殘吞下還魂香,問青龍子百年後他醒來之時世界將會如何,我登時尤如當頭棒喝。
樹寧‧現在式單位:海闊天空歌曲動聽,動畫及錄像出色,整個演出充滿青春氣色。劇末黃果茵唱「如果…我可以」後胡智健輕輕把頭枕在黃果茵的肩膀上(好像還叫了聲媽媽),我不期然哭了。令人感動的演出。
香港話劇團:如夢之夢長達七小時的演出,環形的舞台設計,充滿哲理的劇本和話劇團各人落力的演出。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觀劇經驗。
香港演藝學院:高加索灰闌記喜歡布萊希特這個故事,也喜歡導演的處理手法及佈景設計。整體演出很平均。
中英劇團:狹縫一直很喜歡李鎮洲的演出。李鎮洲以他獨特說故事的技巧,配以很有氣氛的舞台及音響設計,營造出攝人的效果。在他說到吃子的那段時,我真的汗毛直豎,不寒而慄。
演戲家族:K城很多人誹議這個劇的音樂,但我郤蠻喜歡。那時我已想K城人需要學習包容與欣賞別人、怎樣互諒互讓;今天,在這多事之春,不禁想得更多。
劇場工作室:月亮上的爸爸媽媽歌曲悅耳動聽,佈景別緻,演員們表現出色,特別喜歡林小寶與廖淑芬的演出。
香港戲劇協會:金池塘高興欣賞到鍾景輝與甄巧兒爐火純青的演出。難得小演員張裕東在這麼多好戲之人當中表現豪不失色。
劇場組合及新域劇團:香港煙花燦爛also known as 港燦喜歡這個劇的語言,演員們的演出(詹瑞文與甄詠蓓撐船那段印象深刻)。進化還是退化,真的很值得思考。
致群劇社:陽光站長從演出前講座,劇場的演出,以至演出後閱讀梁從誡所編的林徽音文集,我從中學習了許多。一個滿有誠意的演出。
2006年3月9日星期四
一封舊電郵
*******************************************************
黃智龍先生:
今晚看過馴情記,很想寫一點東西。看了幾齣W創作社的演出,至今我最喜歡馴情記。這齣戲各方面都很平均,很有水準。故事屋村的背景勾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憶和感覺。
很喜歡你以男女版的方式來處理風的角色,這個處理除了突顯角色的心理狀況外,還可以讓我從一個較客觀的角度去感受祖與風的感情,也讓他們的感情更具宇宙性。我想,要是一個人不肯/敢去面對自己的感情和過去,那會是多麼的可憐/可悲。就如劇中的祖和文那樣吧?
有一點奇想:若風吻祖的那幕由黃雪文來演,或可減輕觀眾現時那過大的反應?他們那嘩的一聲實在打亂了我那時的感覺,相反若酒吧那幕卻由林一鋒去吻祖,我想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雖然我覺得現時的處理也不錯。
有幾段戲我很喜歡也很感動。
其一是文向風說關於他和未婚夫沒有感情,風要吻文但被她拒絕,繼而抱頭痛哭,我感動得哭了,這一章寫得很好,讓我感到難能可貴的友誼,成長背後的代價。
其次就是風在酒吧唱出微涼給祖聽,祖決絕地離去後風泣不成聲那段,林一鋒和梁祖堯很有默契。
另一場是祖在家中抽煙,風由佈景後走出來坐在床邊,祖輕輕躺下,整個過程、畫面、演繹(包括黃雪文),佈景和燈光都很美,很動人。
演員方面,一直都有看梁祖堯,黃雪文和楊詩敏的演出。他們都是很好的演員。這次更覺得梁的演出較前成熟了。坦白說我看此劇之前並不認識林一峰和茜利妹(真是孤陋寡聞),以劇場新人(?)來說他們的演出有此成績真的很不錯。有幾段歌曲與劇情的配合感覺特別深刻:盼望的緣份,今天應該很高興,微涼,一支煙的時間,植物人。
祝演出成功!
乜都睇上2003 年 7 月 5 日
(註:拿,我當日真係咁寫 0架,無講大話0架 ~~)
************************************************
Dear 乜都睇:
謝謝你的來信。
文中提及「很喜歡你以男女版的方式來處理風的角色,這個處理除了突顯角色的心理狀況外,還可以讓我從一個較客觀的角度去感受祖與風的感情,也讓他們的感情更具宇宙性。」
Yes!這正是我的創作動機。有觀眾以為我想表達「男兒身、女兒心」才選擇以一男一女去飾演風,但其實我覺得現代人大多是雌雄同體,有齊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徵,所以才選擇這樣的形式去講故仔。
你的來信是對一個創作人的最大鼓舞。真的謝謝你。
黃智龍謹啟2003 年 7 月 7 日
《馴情記》 W 創作社 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5.7.2003
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斷背山 與 馴情記
可是,同樣涉及同性戀,探討人怎樣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感情的舞台劇「馴情記」,我想除了林一峰的 fans 外,知道這齣舞台劇的只屬少數人 。當然,兩齣戲的背景和手法會有很大分別 (實質有甚麼分別也要看過齣戲才知)。
並非想在此談這兩齣戲。倒是想談談大眾對舞台劇 (或者說,是劇場演出) 的一些看法。
「係唔係好難明0架?」「呢 0的 0野好似好藝術播...」「0的 演出好似好誇張0者...」
其實電影都有王晶同王家衛之分,劇場也是,有較為商業的,也有好conceptual 的,有合家歡的,有結合multi-media 的,有著重劇情的,有著重形體的...林林種種,任君選擇。香港一年大大少少的劇場演出著實不少 (2005年超過 100 齣製作,還未計舞蹈/音樂等演出 ),可是,曾聽劇場人士說過,據非正式的統計,慣常入場的觀眾只有二/三萬人左右,即每個製作平均約200/300人。
電影是藝術,劇場也是藝術,而藝術源於生活,於我來說,藝術只是把生活的點滴,濃縮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感受它的真善美。它可以是透過劇場的演出,電影,歌曲,圖畫,雕塑等等來表達。
有很多人問過我為甚麼這樣喜歡舞台劇。劇場的魅力在於它的真與假之間的拿捏。明明是假的,卻又是那麼真實的在你面前演出,演員的感情是那麼的真摰。同一齣劇,重演與首演會有所不同,第一場與最尾那場也會有微妙的轉變,演出對手的狀態也會引至不同的演出效果。無NG 無 剪接,貨真價實。雖然我也愛電影,但它就無法給我那點真的感覺。
當然,最最最實際的是劇場演出的票價比電影貴許多。不是普羅大眾可以容易負擔得起。那是無奈的。不過,在外國的劇場演出門票也是很貴的,可是外國人進劇場就如看電影一般,是個週末逍遣的活動吧了。我時常想,為甚麼英國人沒有把這個習慣在她的殖民地培養起來。
再說有關誇張的演技。
那是沒有辦法。要知在舞台上要把聲音與表情傳達到每一個觀眾是有點技巧的。我只可以說,好的舞台演員通常可以成為好的電影電視演員,可是公認好的電影明星,卻未必能成為好的舞台演員。我以前最喜歡舞台上的謝君豪,羅冠蘭,張達明。現在晚上公仔箱內見到他們卻甚麼感覺也沒有。
拉雜談了一些,其實只是想說舞台劇不是甚麼艱深的藝術,可以好 down-to-earth。不入場便不會明白。
在看電影「斷背山」後,請考慮買隻「馴情記」 vcd 來看看。信我,蠻好看的。
【後記:(把回應網友的說話也抄進內文) 還有就是我喜歡舞台演出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 試想想,每齣戲完結就會成為回憶。就是有DVD 重溫那種感覺也會很不同,更何況大部的份演出也是沒有任何紀錄。 所以這幾年便開始在演出後寫下一點觀後感,嘗試留住那一剎那的感覺 ~~~ 】
2006年3月7日星期二
與話劇團一起成長
與大部分的劇場觀眾一樣,最初接觸話劇是由香港話劇團開始,不經不覺已有十多年。翻開香港話劇團 的二十五周年誌慶特刊,書末列出了二十五年來話劇團的演出資料。這些年來真是看了不少話劇團的演出。邊看邊回想這些年的生活經驗,種種往事在腦內浮現……
《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984
這是我第一個進劇院觀看的話劇,那時我還只是個中學生。那一年學校排演《不》劇參加校際朗誦節,我有幸擔當劇中一個角色(普禮慎小姐,話劇團版本由羅冠蘭飾演)。有同學見到這個演出便相約一同觀看。那時,以一個中學生來說能觀看職業劇團的演出是非常難得的事。可能因為之前曾經苦讀劇本,還記得大部分台詞,令我看得津津有味,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我時常想,若然沒有這愉快的第一次,今天劇場裡會不會少了我這個觀眾?
愉快的經驗還包括欣賞古天農、區嘉雯、林聰和陳慧蓮的演出。當年,古天農還是香港話劇團的當家英俊小生,迷倒了不少少女……
《有酒今朝醉》(Cabaret) 1988
看了《不》之後便有好幾年沒有看話劇。畢竟我還只是個初中生,沒有太多零用錢看話劇。《有》是我第二齣看的話劇,也是我第一次看音樂劇,我亦因此而喜歡了音樂劇。印象深刻的是潘璧雲性感的演出,和趙靄雲、高翰文載歌載舞的情境。遺憾的可能是發現古天農已經離開了話劇團……
《遍地芳菲》 1988
「中國人是草!剛毅頑強,勇敢不屈,面對劣境依然茁長,展露青荵。」翻開場刊首頁便見到這些說話。我第一齣看的本土原創劇,由杜國威編劇,鍾景輝執導。辛亥革命對於我來說只是歷史課本裡的一頁,感覺很遙遠。看完此劇卻驀然有種「我是誰?」的感覺,特別是當演員們一起踏著步,斷續地高呼「中國人是草!」的時候,心裡竟有點衝動。
《雄霸天下》(重演) (Becket) 1990
《雄》是謝君豪和潘煒強加入香港話劇團初期的演出之一,他們加入劇團不久即在不少演出中擔當主角。那時,他們的演出是我必然的選擇。在《雄》劇中,謝和潘分別飾演亨利二世和多馬基特,印象中能在一齣戲中看到兩人同時有那麼重戲份的演出機會並不太多。
《禁葬令》(Antigone) 1991
話劇團的女演員我最喜歡羅冠蘭。我腦海裡有《禁》劇裡她穿著白色的長裙,站在台中念獨白的情景:她以堅毅的神情,訴說她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兄長的殮葬,就如一尊聖像般。
《傅雷與傅聰》1991
事隔多年後終於再見到古天農(飾傅聰)的演出。記得戲內有不少古典音樂的選段,好像舞台側擺放了一大座三角琴,傅聰當然少不免要在琴前彈奏一番,雖然這劇有劉詩昆作鋼琴演奏指導, (動作表達而已,實際是播帶)可惜古天農的演繹還是略嫌生硬,有點美中不足……若當年石信之能演話劇的話,效果可能不同...
《蝴蝶君》(M. Butterfly) 1992
這齣戲無論編、導、演我都非常喜歡。記憶中有這麼的一幕:潘煒強 (飾宋麗齡) 扮演的京劇乾旦穿著戲服站在高台上,葉進(飾蘭尼‧賈里馬)在台前訴說他的情感,同時間背景播放著意大利歌劇蝴蝶夫人的音樂,畫面極富思意。這個劇的主題(涉及同性戀)和潘煒強的背部全裸演出,在當時引起不少迴響。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2
醉人的音樂,動人的情節,美輪美奐的佈景,令人一看再看,回味無窮。導演古天農在場刊中說:「……當你回憶起昔日的歲月,揮之不去的就是那些人,那一點點情意。」此劇最動人的是劇中的愛情、友情和親情。以後多次重演我都有捧場。但看到後來春天的「變種」製作,實在有點失望,也特別懷念當年的演出。
《南海十三郎》 1993
還是杜國威。他所編寫的劇本我最喜歡這一個。謝君豪飾演才情橫溢的南海十三郎實在不作他人之想。劇本寫得很好,唐滌生(李偉英飾)拜南海十三郎為師那場絕對是神來之筆。
《黑鹿開口了》(Black Elk Speaks) 1994
聞說這個演出不太叫座。可能是劇種的關係。但我對這個講述北美洲印第安部族的演出有頗深刻的印象。話劇團在這個劇中發揮了高度的團隊精神,由全團演員共同分擔了劇中多個角色 (每位演員要演出十數個角色)。這個演出獲得了在第四屆(1994-1995)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整體演出和八大最受歡迎製作。
《三姊妹》(Three Sisters) 1995
傳單上如是說:「本劇是俄國著名劇作家契可夫的偉大傑作。劇情有趣感人,笑中有淚。導演及設計均為美國名家,應有極端嚴謹高質的製作。」當時年少的我只知到這是個偉大劇作家的名著,契可夫所代表的戲劇理念便不求甚解。只知欣賞三姊妹(劉紅荳、羅冠蘭和陳慧蓮)的演技是賞心悅目的事。
《荒謬及後現代之夜》(An Evening of Absurdism and Post-modernism - Hamletmachine/The Bald Soprano) 1995
大約是在這個階段開始接觸荒誕劇。記憶中話劇團也較少演出這類型的劇 (在此之前我只看過他們演卡夫卡的《審判》)。在滿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了劇院,最終還是胡裡胡塗的走出來。除了記得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們穿著前衛的服飾外,對不起,其他真的不復記憶。
《次神的兒女》(Children of a Lessor God) 1996
我第一齣看的普通話話劇 (《次》劇當年只有普通話版的演出)。買票之前實在考慮了很久,因自問普通話聽解能力只有六成左右。仗著之前看過此劇的英語電影版,便姑且進場一試。此劇的女主角(龔小玲)沒有一句對白,所有的台詞只以手語表達,男主角(陳哲民)既要翻譯女主角手語的意思,更要在與她對答時打出手語,殊不簡單。
當然,若有機會看一次廣東話版會更好。
《春秋魂》1997
看這劇之前其實是有點奇怪,為何周志輝是當時話劇團四位首席演員之一(其他三位為葉進、高翰文和馮蔚衡)。看《春》劇後我便了解到周的魅力所在,是我不懂得欣賞。此劇由周擔當主角屈原。他以精湛的演技演繹這個充滿悲劇性的詩人,最後那場投江自盡的戲令人感動。
《德齡與慈禧》1998
因工作及進修關係,在《德》劇之前差不多有一年未曾踏足劇場,幸而沒有錯過了這個水準一流的演出,其實很想看盧燕(飾慈禧太后)和毛俊輝(飾光緒皇帝)的普通話版。但經再三思量和檢討《次》劇的經驗後,還是選擇了雷思蘭(飾慈禧太后)和龔小玲(飾德齡)的廣東話版。在文化中心四面觀眾的環形劇場演出清宮劇實在很考工夫(因未能依仗太多佈景設計)。導演楊世彭在場刊中表示整齣戲的編寫、設計與導演構思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編劇(何冀平)更六易其稿,使整體演出更出色。他們在2001年重演時我買了企位票,也要再次欣賞馮蔚衡(飾德齡)和秦可凡(飾慈禧太后)等的演出。
《尋人的眼睛》2000
潘惠森編劇加上何應豐導演,一開始便覺得會是個不平凡之作。在此之前看過不少潘與何的戲,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難以猜想話劇團演出潘與何的戲會是怎樣的?結果,這次我雖然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場,卻懷著滿足而感動的心情離開。我想,某些劇種是要在人長大了才適合觀看的。
《香港一定得!》2001
這是話劇團公司化後的一齣音樂劇。儘管有人說這個劇「娘」得很,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我卻喜見話劇團能緊貼時弊,把教育、房屋、高官表現這些每天在報紙裡見到的事情在劇中展現,甚至諷刺政府的政策,印象中過往話劇團很少這類型的演出。難得的是內容不流於挖苦刻薄,最後那一曲「一個小市民的卑微願望」更帶出了大家的心聲。
《如夢之夢》2002
最後當然要說一說這個「歷史性」的演出。劇長七個多小時,環形的舞台設計,能夠轉動的觀眾座椅,錯綜複雜的劇情,大部分角色都以多過一個演員演繹等等,無論對劇團或觀眾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直到目前為此,這是我最難忘的舞台經驗。
(註:這是在2003 年為一本劇場雜誌寫的文章。可惜該雜誌已停刊了。)
2006年3月6日星期一
220 與 284 的友誼
記憶是甚麼?在生命的歷程裡,你最想記得甚麼?某個人的臉孔,某件難忘的事,某齣感人的戲,某厥動人的歌...
在「博士熱愛的算式」裡,博士因交通意外停留在1975年的記億裡,short-term memory 更只有80分鐘,任何事在80分鐘後又會變成新鮮事。博士可以記得複雜的數學理論,記得220 與 284 是友誼數,卻怎樣也記不起他曾為 2月20日生日的管家,與自己是284 號優異數學獎得主的緣份而高興。雖然,在發現這個巧合時,他是很高興的。
人愈來愈大,記憶力逐漸衰退,年代久遠的事,有時甚至有點疑幻疑真,似是疑非的感覺,究竟是自己的幻想,還是真有其事?
是要珍惜身邊的一切。
這次在小劇場裡演這個戲。導演把一切從簡,只著重在故事情節,觀眾就在看書一般。倒學了不少數學常識。也有興趣找小說來看看。
《博士熱愛的算式》 7A 班戲劇組 5.3.2006 3pm 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小川洋子 同名小說 改編
註:我第一次聽到友誼數這個數學名詞,很有趣。220 與 284 是友誼數,即把220 或 284 的因數 (除了兩個數目自己本身) 加起來,便會等於對方,因此叫友誼數。
2006年3月5日星期日
Barbie 與 Ken 的結局
想說是很喜歡導演的處理。
我坐一樓,看著那個像售樓模型般的佈景在旋轉舞台上,一個個精緻漂亮的男士女士小孩在屋內走動,我想到,我是一個在門外的偷窺客,或是那個玩doll house 擺佈 Barbie 與 Ken 的小朋友。那做物主不知是否有一間間 doll house 在天上讓他安排一切?
看著戲中 Nora 與 Torvald 的結局,突然想起好像聽過 Barbie 會與 Ken 分手。 俊男美女大屋的主角,一般的結局收場。
《娜拉》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 4.3.2006 8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http://hk.myblog.yahoo.com/jw!mNk.0vSVGQWOjoIe_4uOVEmz340-/article?mid=750
Flamenco
第一次看flamenco 是在西班牙。那是在一間餐廳內,觀眾可以是一邊吃晚飯一邊看show,或像我和友人搬只看show 飲酒。
那次的表演不太好,唱歌的男士已很老,聲有點沙,友人看過別的說女的舞蹈是一般,對我來說卻很新鮮,因過往看的ballet 或 modern dance 的舞者均是身輕如燕,可是大部份flamenco dancer 都是微胖的,但她們的靈活性卻是你不能想像的。
自從那次後,若有flamenco 在香港表演,都會留意捧場。
這次是被譽為「佛蘭明高女皇」的伊娃‧耶珀貝恩娜,對她期望很高。
伊娃的技巧無疑是一流的。那密集式踏地達數分鐘的技巧,靈巧地擺動美人魚般的長長裙子,手部和上身的搖動....女性的嫵媚誘人姿態發揮得淋漓盡致。唱歌和奏樂的男士們也很出色。整個演出也有運用燈光等舞台技術,舞者進出的編排,看得出是經過精心設計。
很喜歡那一段全台漆黑,spot light 慢慢亮起,照著黑裙的伊娃,耳邊音樂歌聲優怨,然後慢慢的,伊娃開始舞動....我覺得好像一幅油畫慢慢活過來,很美。
唯一美中不足的,唔,可是她的身材吧,廣告上可不是這般嘛。雖然那對她的舞蹈可觀性沒有甚麼影響,但我離開劇院時就是有點遺憾。
《伊娃》 伊娃‧耶珀貝恩娜佛蘭明高舞蹈團 3.3.2006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2006年3月4日星期六
2001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無人地帶:香港之役活在背叛愛的時代坦白說,在香港長大及接受教育的我,對歷史的認識就止於F5的考試題目,更遑論甚麼使命感。在海防博物館裡,聽著演員們開場時一段段的陳述,看著那些錄像片段,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覺得這一切雖然是歷史卻是那麼接近,那麼切身。很有意思的一次經驗。
致群劇社:袁崇煥之死這是一個很好的戲。它叫我知道原來這世界真的有忠義這回事,還是活生生的例子!完場時佘幼芝女士的出現,叫我感動得流淚。劇本編得很好,能夠把縱橫數百年的事情敘述出來。
一條褲製作:將D細路趕盡殺絕喜歡這個劇的原因是劇本那豐富的想像力,那帶點心理學成份的情節,以及三位演員出色的表現﹝陳瑞如、林小寶和周偉強,尤其欣賞林的演出﹞。很可惜這個劇的票房不太理想,我想很多人也錯過了!
新域劇團:武松打蚊第一次看這個劇是1995年。坦白說,那時不太喜歡。多年後再看,卻感到驚喜。最初在DDK看武松日記,已覺得很抵死。演出時看到袁富華出場我不其然就想笑。很喜歡那現場的敲擊樂,加上三位演員落力合拍的表現,帶動了整個故事的節奏。
劇場空間:蛆很欣賞劇場空間一直作多方面的嘗試,我每次看她的戲都有很特別的感受。對這次多媒體的運用及三個人偶的表現有很深刻的印象,人對權力的追求所作的一切是多麼令人驚慄。這幾天在翻看場刊時,一些戰爭、屠殺的場面在我腦海出現,跟著再想到這一年來的戰爭和近來以巴的種種衝突..….
春天舞台:聊齋新誌當年灣仔劇團的演出我已非常歡喜。今次春天整個製作很認真也很出色:曲詞一流,佈景、燈光很美,演員表現出色﹝美中不足是李麗珍的唱功,一個音樂劇的演員一定要歌唱得好﹞。我不是春天的fans,卻欣賞她們這些年來不斷努力擴闊觀眾層面,以不同方式推銷舞台劇給普羅大眾。我在看「還魂香」時,有數位坐在我身旁的「師奶」便因為看過謝君豪在春天時的演出而前來捧場。
糊塗戲班:禽畜集團糊塗戲班的戲一直給我很有時代氣息的感覺,這一齣就很有時代感。可能因為在大機構工作的關係,故事裏有很多的情節令我會心微笑,身同感受。整體的演出很有活力,演員們的表現也很平均。
香港話劇團:香港一定得第一個感覺是:公司化後的香港話劇團果真不同了,也一起來罵政府!房屋、教育、高官表現,這些差不多是在新聞裏天天都見到的題目。演員們又唱歌又跳舞的,表現非常落力討好。我每次在電視看見有高官說樓市會怎樣怎樣復甦,香港經濟又怎樣怎樣反彈,心中便不禁想,他們也是在努力演出啊,只可惜政府內其他製作人員未能好好配合,以致整體表現失準。
大細路劇團:牙丫仔前傳 / 我們都是牙丫仔這包括一個演出和一個親子工作坊。我和妹妹、妹夫和姨甥女兩個製作都有參與,那天大家真的很開心。還記得主持人要我們扮一樣牙丫仔睡醒後看見的東西,我們便一起躺在地上拼湊成女人的臉孔,那還是我四歲的姨甥女想出來的主意呢!因為她每次睡醒都想見到媽媽呀!
非常林奕華:張愛玲,請留言雖說觀劇已多年,但到現在我還是對「進念二十面體」「非常林奕華」這些劇團的演出望而卻步。因當年「石頭記」的經驗嚇怕了我。這次吸引我進場的是鄭裕玲、一筆out消和台灣著名演員丁乃箏。幸好感受卻真的不錯。怎樣去面對和認識孤獨,真是一個好課題。作為一個未婚、經濟獨立的現代女性,我對劇中的一些片段感受很深刻。
中英劇團:幸遇先生蔡喜歡這個戲的原因是它令我好感動。看到那些學生冒死出校門遊行示威時,觸動了我埋藏多年的一些情懷,一些已差不多忘記了的感覺。很喜歡最後一場的處理方式。還有就是古天農的演出很好﹝我第一齣在劇院看的舞台劇便是他有份主演的「不可兒戲」,他是我偶像呢﹞。
青輝劇社:初夜那陣子在DDK看到此劇的監製努力又軟銷又硬銷,也還是票房告急。我雖不認識他們,但也出一點力吧。遊說得我一位素來只肯看「香港話劇團」演出的朋友觀看此劇。她最初對這種小型製作沒有甚麼信心,事實證明這是她的偏見,她還說看得很開心呢。輕輕鬆鬆的談性,很好啊。
劇場組合:錫錫啤啤熊﹝勁量版﹞喜歡這個劇的故事,歌曲,演員和服裝各方面。愛與珍惜,這不只是小朋友要學的,在這個年頭,若大人們也多點愛,少點爭執,努力面對困難,這個世界自然美好些。
演戲家族:邊城無論曲詞,舞蹈編排,演員表現,佈景燈光等,這都是個出色的製作。我特別喜歡音樂的部分。友人說黃華豐和馮夏賢的歌聲是個模範,好一個示範表演。我對整個故事沒有任何認識下便進場,整體也給我一種詩般的美感。
中英劇團 / 無人地帶:煉金術士這是我去年最喜歡的一齣劇。看後不禁撫心自問,我自己又怎樣呢?我的夢想呢? 牧羊少年在水晶店工作,和他老闆說夢想的那段令我難忘。很喜歡佈景和燈光的設計,加上龔志成的現場演奏,頗能帶動觀眾的情緒。
2006年3月3日星期五
身體健康
本來只想在這個blog 談戲劇。見有幾個網友說病了, 有人提起了pong 的「身體健康」, 剛巧這幾天那該死的聲響又回來...一時感觸起來....
自去年八月開始醫學常識豐富了一點, 那是來自不同醫生的分析報告, 驗身報告, 腦掃瞄報告... 未開始醫治已花了不少金錢與時間。整個過程挺累人的, 我越是想把這個病小子揪出來整治, 他越是躲躲藏藏...
轉眼間經過了不少節日: 聖誕, 除夕, 冬至, 新曆年, 舊曆年, 情人節... 時間過得真快。
這段時間內見過無數病者的面容, 聽過看過各式各樣的奇難雜症, 經歷過治療上的起伏。 在節日遇上時, 大家總會問侯一下, 最常聽到的是「祝你 身體健康」。
以前對這四個字沒有甚麼感覺。今時今日, 我最想聽到身邊的家人, 朋友, 同事, 相識的不相識的, 大家能說:我很好啊, 沒有甚麼病痛啊。
祝大家 身體健康 !
2006年3月2日星期四
命運在我手?
今晚看了演藝學院製作的《海達‧嘉柏拿》。
原是嘉柏拿將軍的女兒海達,她高貴,性感,美艷,萬千寵愛在一身,是眾男士心目中的女神。為了在男權社會下掌握自己的人生,她周旋在丈夫泰斯曼,理想情人樂務博格及權勢者勃拉法官三個男人之間,企圖在了無生氣的生活中尋找出路,希望能操控身邊的男人。可惜,事與願違。終於她為了反抗那沒有自主權,沒有自由和自我存在價值的生活,走上自我犧牲的不歸路。
編劇亨利克‧易卜生 (Henrik Ibsen 1828-1906) 被稱為「現代戲劇之父」,是世界著名的劇作家之一,自1850年開始其創作生涯。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浪漫主義影響,大多取材自挪威的民間傳說,充滿詩意。遷居意大利之後,易卜生的劇作風格漸漸變成寫實主義,極力宣揚個人自由,反思人的基本權利和價值。《海達‧嘉柏拿》正是易卜生這時的作品。
《海達‧嘉柏拿》 香港演藝學院 1.3.2006 7.45 - 10.30 pm 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
2006年3月1日星期三
2000年我最喜愛的舞台演出
(這幾年都有執筆選我最喜愛的十大,一次過貼出來看看)
張達明:一咀騷之蓄意縱火看著張達明由編劇,舞台劇演員以至作為電視演員,他的轉變實在很大。這個作品就像張達明為他自己過往十年演藝生涯作一個小結。內容既諷刺時弊也能把張的一些個人感受〈不論在娛樂圈裏或是在其過往的演藝生涯裏〉以嘻笑怒罵的手法表達,看得人很是愜意,也頗具啟發性。我還是喜歡劇場裡的張多一些。
香港話劇團:尋人的眼睛有很多人說看不明白這個戲〈馮蔚衡說在其中一場末段有人一邊大聲發表不滿一邊起身離場〉。我不懂得甚麼史坦尼夫拉夫斯基,或者甚麼偉大的戲劇理論,我也不敢說我對劇中全部的意象也非常明白理解,但我實在喜歡潘惠森的這個劇本,以及香港話劇團這次較為另類的嘗試。這個劇實在令人有無限的聯想,想一想自己的家庭、社會,甚至國家 - 這個在我輩較為模糊的概念;以至人與人之間,及與家與國的關係。未知有沒有考慮出版劇本呢?
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愛德華二世劇中各演員舞蹈精湛不在話下,整個故事就在舞蹈及音樂中娓娓道來。整體演出很有氣派,會議激辯的一幕印象實在深刻。試想:沒有一句台詞或旁白的解釋,單以音樂效果和舞步來交代一場會議的進行,但是仍可令你感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激烈的辯論。
劇場組合:動物農莊搞搞震由中學時代已經認識這個故事。這次劇場組合的改編令我再次重溫這個故事。很欣賞劇場組合的創作能力及對於形體動作的表達。這次一群演員之間合拍的表現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中英劇團:波老道實驗室 – 同行者喜歡這個戲的原因是它令我體會到在劇院以外戲劇表演。中英劇團把排練室改成劇場。而這次的嘗試非常好,那裡就真像一間醫院,而導演也特別嘗試以電影的手法來處理這個製作。觀眾就像在一間善終服務醫院裏,看著一段段故事的發生。可惜因場地關係,每場只有數十觀眾,我想很多人也錯過了。
無人地帶:我們互不相識的一小時看宣傳時見到是一個無言劇便想,怎麼可以無言呢?是否沒有劇情的呢?會不會看不明白的呢?看後便覺得無言的好處是可以讓人有很大想像的空間。劇中人可以是你身邊的任何人,劇中的片段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時間發生。我每天下班經過皇后像廣場便會不其然想起這個劇,戲劇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呢!
春天舞台:天下第一樓何冀平的劇本很好,寫出了在社會進步下遭逐漸淘汰的中國古老行業,人情味濃厚。這個製作最令我欣喜的是看見梁天和江毅的演出。他們實在渾身是戲,一舉手一投足都恰到好處,看他們做戲真是賞心樂事。
香港戲劇協會:周門家事我一直都很喜歡看香港戲劇協會的演出。除了可看到鍾景輝和一些戲劇前輩的演出外,通常他們老中青不同年代演員的演出不是其他劇團能那麼容易做得到。今次這個劇更有趣,雷雨中的各個角色也有三組不同的演員,以不同手法演繹。也很欣賞陳敢權的劇本 - 他巧妙地把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加上他自身寫作的經驗,發展出一個編劇家的故事。
眾劇團:親愛的胡雪巖曾在沙田上班達三年之久,那段時間看了不少沙田話劇團的演出,這次很高興看見他們差不多原斑人馬演出這個劇目。而潘惠森的劇本也帶來驚喜〈原來他說故事也可以那麼頭頭是道啊 J〉。這個製作無論在編、導和演也很好,這是十齣中我最喜歡的。
演戲家族:人盡、訶夫多謝演戲家族令我知道誰是契訶夫和他所代表的戲劇理念。就是撇開這些戲劇理論,這個生活化的戲實在反映了時下一般都市人的問題和憂慮。也很喜歡佈景和燈光的設計,很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