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星期日

神經遊樂‧場



《神經遊樂‧場》是八位過往幾年都有參加PIP學校演員課程的學員一個實驗創作,他們是:鄺韻儀、胡秀慧、林兆霞、譚子儀、劉偉立、趙堅堂、郭偉豪和馬穎章。

除了趙堅堂和馬穎章我有看過他們之前的演出,其他有些演員也有點面熟,我應曾在其他演出中看過他/她們。

戲以十四個由他/她們創作的片段組成,當中有不同的風格,表演從多方面展示/分享他/她們這幾年在PIP 學校所學:利用身體 (包括四肢和聲線),加上無窮的創意與想像,配合舞台元素 (燈光、音響、舞台設計) 去與觀眾溝通。

有好些片段給我不同感受。有的著重畫面的呈現,視覺效果很美 (第一段七人在煙霧彌漫的情景中,或是女演員在一片殷紅中野獸般咆哮),有的風趣幽默 (兩位晚上被趕出街的男士),有的荒誕奇情 (戲院裡的超現實經歷),有的真摰感人 (女子說自殺,或是男子細說家裡經營的士多及往日溫馨的回憶) ,還有默劇、形體。

完場時詹瑞文說看到演員們的表現覺得他/她們改變了很多。雖不認識台上的演員,作為觀眾,我也挺享受他/她們這晚的表演,演出也有一定的水準。

據我了解,演員的訓練其實是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PIP 藝術學校這個《神經遊樂》系列更著重劇團一直強調的喜悅、遊戲,與自身表演的結合。她們在 9/10月將有課程,有興趣的不要錯過。(見網頁:http://www.pip-group.org/)

【《神經遊樂‧場》PIP藝術學校   31.8.2008  7.30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由《泰特斯》看莎士比亞的戲劇 (一)



【前言:這篇實在寫了很久,一直未「埋尾」,叫大家久等了。篇幅所限,應會再貼多兩至三篇網誌。請繼續耐心等候。謝謝。】

《泰特斯》是莎士比亞最早期的羅馬劇,是他第一齣悲劇。《泰特斯》全劇佈滿報復/仇殺的行為,卻沒有一個角色為自己的行動覺得悔疚 (泰特斯本人對以暴易暴雖然有一些反思,也最終為仇恨所吞噬,作出復仇的行為;黑奴艾倫更是至死不悔),是一個徹頭徹尾展示暴力戲。

所以有劇評家認為這是莎翁最差的劇本 (見到有外國評論者甚至把它評為「垃圾 rubbish」)。論者多是說這劇本既血腥殘暴,莎翁卻又沒有像其他悲劇一般為劇中人 (或觀眾) 所感受的各項悲慘事提供一個令人較為好過的結局(如行惡者最終受罰懺悔改過)。這有別於莎翁後期一些發人深省的經典悲劇 (如《奧賽羅 Othello》、《王子復仇記 (Hamlet》或《李爾王 King Lear》),當中不多不少都會顯示出一些角色對悲慘事件的反思和悔意。

儘管如此,據資料顯示,此劇在1590年代初期上演之時,大受歡迎,並維持了一個世紀 ,有說可能是古今中外,「暴力血腥」的事對人們都是那麼吸引─甚至有論者說這戲是莎士比亞投當時的觀眾所好而寫的。

我分別看了《泰特斯》第二場 (1.3.2008) 和尾場 (3.3.2008),以下是我看後的感想,因版面關係,要分開幾篇貼出來。當中有一些觀點可能曾分別以不同方式 ( 在其他網友 blog 內留言、電郵、交談) 和不同演員/朋友們交流過。這篇文是希望在談這次《泰特斯》演出給我的感想之餘,也藉此介紹給大家有關莎士比亞戲劇的種種。

(一) 佈景/空間的使用

相對於其他編劇,莎士比亞的劇本並不太多舞台指示,佈景的描述也非常簡潔─如第2幕第2場各人晨早起來在森林狩獵,他只是在劇本寫了「羅馬附近的一個森林 A forest near Rome」。

這是因為在伊莉沙白一世時代上演的戲劇,劇團是沒有特定的演出場地,多是走訪英國 (以至歐洲北部) 的不同地區公演。劇團會在當地就地取材,搭建舞台上演戲劇。直至1576年後,才陸續有劇院在倫敦建成 (包括1599年建成,莎士比亞有股份的環球劇場)。但就是有固定的劇院,戲劇的演繹,除了服裝上較為講究 (因為英國人著重服飾),其風格卻仍是簡單的佈景道具為主。戲劇,主要就是倚賴演員演繹,和文本的獨特性來吸引觀眾。

放在今天的劇場來看,莎翁的文本正好給導演/演員有更廣闊的想像的空間。今次看《泰特斯》,我很佩服導演在很多場能靈活的利用葵青劇院的舞台空間和裝置 (其實說不上是佈景),以及一些舞台上現有的設施 (如上升或下降的吊架、旋轉或升降的舞台等),來展現戲裡的一些場景,以至該場戲所帶出的一些意象/想像。 

其實葵青劇院舞台的空間感非常配合這齣戲的一些場景:皇宮、森林、城牆等等。當然,劇場內的佈景並不一定要有實景,戲上演前媒體不斷重申「簡約」,據導演自己說 (見場刊 pg.17),『其實「簡約」並不獨是一種美學風格,還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舞台上的簡約,不獨是把所有劇場的技術元素簡化這麼一回事,我想,導演是想呈現一種簡約的意象,所以無論在空間的運用、角色的狀態和行動,無不朝此方向展示,以此表達戲深層的思想。

舉例說,舞台下陷的安排。這在第4幕第2場艾倫為救與塔摩拉皇后所生的兒子而殺乳娘,及第4幕第3場,泰特斯與姪兒們把信射到天神處那一場,都有類似的深層意義。

艾倫殺乳娘的那場,原文是在皇宮的一間房子進行。那場戲最初不是在那個下陷的坑內演,戲在坑出面已經開始。這個坑既是一間房也代表了一種見不得光的勾當。艾倫為了親兒殺人滅口佈下更大的罪行詭計。緊接著就是泰特斯射箭那一場,這個坑就更進一步擴大,成為一個凹陷的地面。有網友的分析,這個下陷的地面突顯了泰特斯當時所面對的一種困局,即在「瘋癲的狀態的同時,亦十分清楚自己正處於這樣一個狀態,亦無法做任何事去解脫」。這我非常同意,我更加認為這下陷的狀態,就象徵泰特斯他對自身悲痛所帶來這種復仇心態的那一種墮落感。

泰特斯在未瘋癲之前是有著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 (20多個兒子為國戰死沙場也面不改容忠於國家,女兒和皇弟私訂終身,兒子支持他也大義滅親) ,他對國、對皇、對正義、對真理 (和天神們的規條) 都是真心臣服的。當這麼一個人會因為個人仇恨去仇視別人 (還要是之前他很尊重很信任的人),那種像在地獄的感覺,就反映了在舞台設計上,有著墮落的意味。這個安排也與之前艾倫殺乳娘的那幕作了一個對比:仇恨和報復 (殺人滅口),都是一般不見得光的惡,一種墮落的心態。

導演在演譯莎翁這個劇本中也帶出了他的一些觀點。當中第3幕第1場泰特斯為兩位兒子求情和第5幕第1場路歇斯在哥特人處審問艾倫就作了一些有別於原著而又非常有意思的處理。原文兩場都並非吊起審問的─泰特斯的兩個兒子是在羅馬的街上遊街示眾,而艾倫則被迫上一張梯上被拷問。現時兩場均是把人吊起審問。

這個改動的象徵意義強烈之餘也令人深思:同樣被起訴被判有罪的人,但背後所反映的事實、行為動機、其本人對罪惡的理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和怎樣的故事?我們在判斷 (judge) 別人的同時,也是否看得清是怎麼一回事?

另一場我很喜歡的是第5幕第2場塔摩拉皇后與三個兒子扮成復仇女神去迷惑泰特斯。罪惡的人在台前(台升上來時間是有點長),那個可憐人在書房內卻在黑紗後 ,但同一時間後面的泰特斯的舞台也在不停地轉動。觀眾看著醜陋的事發生,但泰特斯的心態 (如是否真瘋癲),就迷上一層黑紗,也有象徵他那時混亂不清的心智。這個處理視覺效果也很美。

對,這戲能以簡單的安排就給我強烈的視覺效果。

(二) 是舞台太大嗎?

看完此劇後和朋友們討論過這個問題,有人覺得在小一點的劇場效果可能會好一點,有人更覺得在葵青這麼大的場地沒有問題,加點音響就是了;又有人覺得多一些演員,把整個畫面豐富,那就效果更好。

很多很多意見,但我想,這可能就不是導演鄧樹榮想作的「實驗」。

記得 2000年看「無人地帶」的《我們互不相識的一小時》(也是鄧樹榮導演),全劇眾多演員卻無一句台詞,只單憑演員演繹、舞台裝置、音響效果等等元素,製造一幅幅畫面和意象,都是在葵青劇院演藝廳這個大舞台,我看後卻非常震盪,既感動又喜歡。可見要是配合得宜,更大的場地也應沒有問題。當然,《我》並非一個傳統的文本上的戲劇,我的感覺就是在一個廣場上靜靜地思考,看著一幕幕似層相識的情節發生。

那種感覺既疏離又熟悉。

今次看《泰特斯》我卻沒有太大的震憾。

不要誤會,我覺得現時場地的處理不錯,在展現文本的一些意義是達到了,但卻感到很吊詭地同一時間擴大了我 (觀眾) 與演員心靈上的差距。

雖然演員全場都和觀眾在一起 (演員由戲開始已在台上) ,但我不禁撫心自問,我作為觀眾是否又能和他們在一起 (being with them)?又想,怎樣可以減低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讓觀眾直接從文本和演員的演繹當中接收莎翁這個故事?

幾百年前的一個文謅謅 (卻又血腥暴力得令人心悸 ) 的故事已經令觀眾的心靈上有種無形的距離,偌大的舞台無疑是給演員與觀眾一種有形的距離感,這實在的距離 (包括沒有依賴任何技術元素去包裝這個演出) 更擴大了疏離感。原本這些距離可以被文本和演員的演繹填補,可惜這兩個未盡完善的元素 (下文再交代) ,一點一滴的加深了這種疏離感,也減低了我欣賞投入的程度。

就是這一點一滴的差距,讓我的震撼程度減低了。所以,我在想,若然要更徹底地讓演員把故事說出來,可能要作一點取捨。

怎樣減低觀眾與演員間的距離 (這裡所指的不止是有形的距離,而是上文所提及觀眾看劇時心靈上的距離),我想或許有以下方法:

一、把劇場所有的元素更徹底地褪去 (如可以選擇像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般的戶外場地,完全沒有任何支援),使戲可以更徹底的回歸到「演員」之上。觀眾更集中,那種溝通就更直接。

二、若是在劇院內,便索性拼棄一般的鏡框舞台的方式,讓演員遊走於觀眾之間。記得 2002 年英國 AandBC劇團曾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的《暴風雨》,就是把觀眾席全拆掉,讓觀眾坐在地上或一些大鐵桶上,演員就在觀眾當中演出。

三、以現時的場地來說,索性把觀眾席搬上葵青劇院偌大的舞台,讓觀眾由開場時的冥想靜思起便與演員一起同呼同吸 (有點像甄詠蓓的《遊園》一般,當然,這可能又會被一些好事之徒說是抄襲)。

四、把戲現代化 (這卻涉及文本上的處理)。

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涉及現有劇院的技術支援,或是觀眾入座率的實際考慮,可以想像當中所要突破的困難有多大。可是,這不就是創作的樂趣嗎?我想說,作為觀眾,見到有心的創作,也非常感動的。
(未完,待續)

【《泰特斯》 無人地帶   1.3.2008  & 3.3.2008 7.45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無料カウンター .....殺

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夏日煙雲 Summer and Smoke



《夏日煙雲》(Summer and Smoke) 是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 在1948年的創作,他在16年後,把戲改編為 The Eccentricities of a Nightingale (香港話劇團曾在2003年上演,譯為《請你愛我一小時》),據說改編版更貼近劇作家的心聲。

兩齣戲《夏日煙雲》和《請你愛我一小時》一共看了四次,除了今次,另一次《夏》是由演藝學院製作的演出,而《請》則是香港話劇團製作的版本,那時安排了女主角Alma 分別由男女兩位演員 (潘璧雲和劉守正) 演出,希望帶出不同的視點。(有關《請你愛我一小時》看這裡)

《夏》說的是牧師的女兒Alma ,自小愛上鄰居 John。長大成人的 John是個處處留情的醫生。Alma 缺乏自信,心裡喜歡雖喜歡John,卻對John 隨便處理與女性朋友的情慾關係感到困擾。戲最後 Alma 釋放了自己的情感,隱喻她走上一條縱慾的路。

戲裡說到了情與慾的問題。Alma 追求的愛情是靈慾合一,不可隨便,在現今世代,又有幾多人明白?可是,每對情侶在「做」之時,也必定認為自己是深愛對方。愛情又是否可以沒有慾念?既然愛與慾不可分割,卻為何要抗拒慾念?是顧慮後果嗎?那愛情為何要考慮後果?為何不可以想去愛就愛,想做就去做?

導演說環境劇場,我不知那是甚麼,但覺得今次的場地是太大,導演有盡量利用場地的特點 (就像一個學校禮堂般) ,但卻未能令戲的情感表達得更感人,個人覺得有些安排反而令戲的節奏鬆散了。還因為這場地的獨特之處,令朋友坐的位置不必要地「視線受阻」,整晚看得不太舒服。音效方面也未能令人感覺主角身處的環境。如第六場 John 與 Alma 在賭場門口外,雖然觀眾明白導演以簡約手法演出不會有很多其他路人或景物,但是從對話中得知那應是一個非常熱鬧繁忙的地方,既有燒煙花也有喧嘩吵鬧的群眾,可是現時卻完全感覺不到一點熱鬧的氣氛。

看宣傳單張時以為他們嘗試把戲現代化,卻原來還是原汁原味的演出來。演員們都很用心,張紫琪和黃兆輝演活了Alma 和 John,特別是黃兆輝,較他在演藝學院時的演出更成熟 (我第一次看《夏》也是由他演John)。

稍後得找劇本看看。

【《夏日煙雲》7A班戲劇組   10.8.2008  8pm  大埔文娛中心演奏廳】

做第 無料カウンター 次....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其實我很喜歡睡覺/29+1五次方



《不眠優伶》

曾經有一段時間,晚晚四五點才睡,睡不夠兩小時又醒來。有時睡不了,還眼睜睜的看著窗外的天空漸漸由黑變灰再變藍。那時卻不覺得浪漫開心,甚麼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只是想:又捱了一晚,又整晚沒睡好。

那是耳鳴最嚴重的時候。右耳整天就隆隆聲作響,像有千軍萬馬在擊鼓吶喊進攻,又像海浪衝擊拍打岸邊,一下一下的,非常有節奏,名副其實的「震耳欲聾」,有時想,或許聾了可能更舒服....

所以當Kearen 在《不眠優伶》說:「我不是不喜歡睡覺,是很想累極才睡...」,我實在很感慨,因為那段時間,就是累極了,我也睡不了。然後天濛光的時候,又被腦裡的鬧鐘叩醒。

人老了,不能長期不眠不休,能累極而睡,真是很有福氣的一回事。

看著《不眠優伶》裡的彭秀慧和茜利妹說著有關不眠的種種,勾起了我點點的回憶。不禁想:有得「選擇」睡與不睡,還是幸福的呢。

《不眠優伶》中兩位不眠美女由「唔瞓覺」說起,引伸到時事、娛樂、社會的議題,以至她倆的心底話。除了棟篤笑外,有笑話有歌有舞有現場遊戲,美女與觀眾打成一片,觀眾也異常投入(有一刻我懷疑那些參加遊戲的觀眾是否內定的呢 )。

第一次看女子棟篤笑,除了有些娛樂圈事我不太知道 (例如那個翠翠作了甚麼我就不太清楚),整體感覺輕鬆。就如朋友說:a good try!有朋友覺得笑料可以多一些,我覺得整體的節奏可以再緊湊明快一點。個人較喜歡末段兩女各自說出半夜驚醒的故事,令人動容。

中醫說:夜瞓傷肝。今天,婆婆我已脫離了不眠行列,現時早睡早起的我,反而想勸勸兩位美女多多保重身體,皆因積埋積埋,好傷身架!

【《不眠優伶》Kearen Pang Production   16.8.2008 8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全力推介:《29+1 五次方》

乜按:Kearen 的29+1 已是第五次,過往四次我也有看,也有不同感受,是一個真摰感人的演出,推薦大家去看。

相關網誌
* 2次方【29+1 與 9+1
* 3次方【2005年11月11日
* 有關Kearen【Kearen 姐姐

演出詳情
9月11-15, 17-19日 晚上8時正
9月14-15, 20日 下午3時正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票務:http://www.hkticketing.com/
網頁:http://www.kearenpang.com/



發第
無料カウンター個夢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編風作浪‧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 III‧神風敢寫隊



天邊外劇團《編風作浪》

《編風作浪》是由張錦程和陳曙曦作主導,他倆為這計劃所創作的四個劇本自導自演。四位編劇分別為黃國鉅、譚明、施柏林和鍾志榮。除了四個短篇,還有莫蔓茹所編,靈感來自莎士比亞詩篇的幾段舞蹈。

據演後座談會時張和陳透露,他們是希望能藉著這個計劃,給一些新創作劇本發表的機會。就現時所見,四個短篇的水平有點參差,但張錦程和陳曙曦都很努力的展現劇本想表達的訊息。

因為時間所限,每個故事都設定在半小時內,由兩至三個演員來演繹,因此故事都不會太複雜,也不能有太多的篇幅作人物的描述。個人較喜歡黃國鉅和鍾志榮的文本,他倆的故事再加上張錦程和陳曙曦的演繹,就已經很有看頭。

黃國鉅的《聖像山》說有關戰爭、罪咎、復仇和救贖。以一個短小的篇幅,只是三個人的對話 (軍人、孫女和爺爺) 便展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面對別人所作的惡,仇恨自然而生,應怎樣面對這種仇恨的感覺?是否向施惡者報復便能平息心裡的仇恨?人若犯了罪,怎樣才能為自己所作的惡事贖罪?一死以謝天下?除了心裡歉疚懺悔,口裡也得承認(有點宗教意味)?張和陳的演繹出色,短短半小時內展現了那莫大的仇恨和罪咎感,戲也展現了重重的壓迫感和張力。

鍾志榮藉著《最美的時刻》分享了他小時候一段觸電的經歷和對爸爸的回憶。

原文是一篇散文,張和陳的處理也簡單別緻,由開首兩人執著原槁讀出,再走進入回憶,一同把鍾童年溫馨的片段演出來。沒有花巧的安排,張和陳真摰的演繹,加上莫蔓茹在旁鋼琴演奏由鍾編的樂曲,令整個演出更動人。完結時張與陳兩人再拾起地上的稿件讀出尾段,然後鍾出來即席吹奏一曲,為這段美好回憶添上句號。

相對兩位較有經驗的劇場人士,譚明的《櫻花與菩提》和施柏林的《兩碌木》則有很大改進的空間。譚的文本設定其實頗有趣─一棵日本帶回來的櫻花樹與老菩提樹,在面對被砍伐和凋謝的情況下的對話。這個設定的想像空間很大,戲起初也言之有物,談及保育的一些議題,可是後繼無力,失去方向,未能貫徹主題,也有點馬虎收場。施的劇本則只是展現了兩個人為搶奪兩碌木的對話,在兩位資深演員的演繹下,戲呈現了點荒誕的味道,可惜文本上先天不足,未能令人產生共鳴,也令人有點不知所以而言。

莫蔓茹所編的幾段舞都輕巧靈動,撇開與莎士比亞詩篇的內容是否有關連 (據莫說並非想展現特別的內容),幾位演員都能展現風/浪之美態。

在演後座談會時張和陳透露《編風作浪》這個計劃遇到不少困難,在場所見觀眾也不足五成。整體的演出和安排也確有改善的空間。儘管如此,希望他們不要氣餒,也希望香港能多些劇團提供一些平台,給新晉編劇磨練的機會,讓我們有多些好劇本看。

【《編風作浪》天邊外劇團   10.8.2008 3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既然說到編劇,讓我介紹兩個有關劇本的計劃。

新域劇團「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 III」

「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已是第三屆。這個計劃是給編劇一個機會去創作劇本,然後在一個沒有票房壓力的環境下圍讀/試演,讓劇場人和觀眾直接給予編劇意見。過往兩屆我也有看。作為觀眾,可以和編劇分享他/她們在劇本創作時的點滴,能見證一個劇本在正式演出前第x稿的模樣,這機會不多,怎能錯過?

參與編劇名單:
于晏冰、王良堅、辛偉強、邱廷輝、卓柏麟、冼振東、陳煒雄、張飛帆、
黃詠詩、曾嘉晴、馮偉新、楊詩敏、鄭國偉、潘詩韻、潘璧雲、鄧智堅、
鄧惠儀、龍文康、鍾靜思、鍾燕詩、譚孔文

「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網誌:http://hkplaywrights.blogs.com/

活動詳情: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b5/theatre/sep08/playwright.html



影話戲《神風敢寫隊》

六位青年編劇嘔心瀝血的作品
兩位導演精心的編排
一班演員工作坊學員努力的成果
支持新進編劇的你,
又點可以錯過?!
門票已於快達票售票網公開發售,
仲唔去買飛!
支持!支持!

演出資料

第一場: 2008.9.12(五)7:30pm
余仲賢《極樂》
何綺微《你和我》
(演後座談會藝評人:小西、張秉權)

第二場: 2008.9.13(六)3:00pm
莊漢波《高羅坊大宅嫁人事件》
畢明荃《面具派對》
(演後座談會藝評人:曲飛、陳國慧)

第三場: 2008.9.13(六)7:30pm
郭志輝《小女人做大世界》
翹韜《錯過‧愛過》
(演後座談會藝評人:梵谷、莊梅岩)

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藝穗會劇院
編劇:郭志輝、畢明荃、莊漢波、翹韜、何綺微、余仲賢
導演:郭紫韻、劉浩翔
文本指導:一休、繄伊
演員:陳淑儀、陳蕙蘭、張沛珊、吳樺健、老潔茵、羅穎茵、
麥淑韻、楊雯思、余穎思、梁偉光、林淦鈞、李柏安、鄧灝威、
陳耀謙、陳鍾鸞、張浩德、何嘉敏、葉韻芝、劉淑儀、李詩敏、
葉巧婷、陳鳳鸞、廖俊希(排名不分先後)

監製: 羅秀慧
助理監製: 林耀洪
舞台監督: 楊國明
藝術總監: 羅靜雯

票價:$75 (成人)$60 (藝穗會會員/學生/長者/殘疾人士)

門票由8月12日起於快達票售票網公開發售:位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國際展貿中心、香港演藝學院、藝穗會、亞洲國際博覽館及演藝學院古蹟校園-伯大尼的售票處,以及各大通利琴行。

快達票將額外收取每張門票的顧客服務費。
購票熱線: 31 288 288
網上購票: http://www.hkticketing.com/
票務查詢: 2521 7251
節目查詢: 2567 5888/9420 1150羅小姐 9710 1379林先生
電郵查詢: info@cmtheatre.com
劇團網址: http://www.cmtheatre.com/



無料カウンター 個新劇本....係就好喇!

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小島情尋夢



《小島情尋夢》是一個外百老匯音樂劇。故事發生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在一個狂風暴雨的晚上,村民為了安慰小朋友,說了一個關於孤女蕁夢追求愛情的故事。小島上農民和富豪各據一方,不相往來,天神們主宰著島上居民的命運,維持秩序。一天,富家子交通失事,讓蕁夢救回,遂展開了一段富家子與窮農女之戀。最終,愛情鬥不過階級身分,卻戰勝了死神。

整個演出樸實無華,沒有華麗佈景或是舞台技巧,靠的就是音樂、歌唱、舞蹈,演員的演繹因此非常重要。現時以加勒比海音樂和卡力騷舞 (calypso) 表演是非常熱鬧。一班演員也非常有活力,唱跳俱佳。只是有時群戲的時候,好像有點互相搶著唱的情況出現。

戲的台詞大部分是在歌詞內,因為戲的背景關係,要中譯歌詞相信有點難度。岑偉宗的詞在盡量忠於戲內的特色之餘,也著重交待劇情,幸好戲的內容不太複雜,也不難掌握。戲內的愛情也欠缺基礎 (一般音樂劇般一見鐘情式的戀愛),未能令我有深刻的感覺。但整體還是一個熱鬧的演出。

因為是國際綜藝合家歡的節目,有很多小朋友在場。但可能因為劇情在歌詞中,有些小朋友未能完全掌握得到,我附近有些小朋友就看得不太集中。

【《小島情尋夢》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   9.8.2008 7.30pm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在youtube 找到一個外國的片段...



來跳第 無料カウンター 隻舞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昨晚看了奧運的開幕禮,我哭了,很感動。

能看到一個那麼高質素的開幕禮已令人感動。更感動是在於中國百年夢圓,是在於作為中國人看到國家舉辦一個宣揚和平友愛精神的奧運會。

萬多名演員、多項千人操 (擊缶、活字印刷、太極、白鴿等) 、多項真人與投影的配合、吊威也、場內場外多次的煙花 (那29個大腳板真有意思心思又好看)、場外的實地攝影,還有那些必要進行的開幕儀式,非常多的舞台元素,導演少點功夫都不行。



張藝謀的電影拍得好,但這次無NG 無剪接 (相信有些環節如煙花就沒有得綵排),他把整個鳥巢連外面的北京城作為大型舞台,演出了一場好戲,也突顯他非凡的導演功力。更難得的是台前幕後每一個人的配合,我想,只因大家的心中有同一個目的:就是要叫世人好看!那才能萬眾一心,做到這麼出色的表演。







一面看我一面想,我國不像那些滿口bullshit的大國般有財有勢,但我們有的是「才」,是「人材」。從幾千年前中國人的四大發明,到下西洋探險的鄭和,又或是近代的體操王子李寧,甚至今次的導演張藝謀,它讓我看到中國人是那麼多才多藝,敢於創新,勇於向前,就是面對困難失敗也不輕言放棄。

就如李寧,風光過卻也跌倒過,但他退役後還到北京上大學,後從商並成為成功的內地商人,那種不屈不朽的學習精神令人感動。



Kearen 說:「說We Are Ready,不過是對外招攬的一種口號;真正的Ready ,是經歷過,跑過,跌倒過:不只勇於面對將來的挑戰,還有勇氣面對過往的失敗。」

對,回頭望,並非只為沉醉於過往的功績,或是執著於失敗的原因,只為從往事中學習,好繼續向前走下去,努力的走下去。

希望這一次並非只是一個演出,國家能真的把和平友愛,寬大兼容的訊息,身體力行,繼續在國內國外散播開去。



(註:相片下載自雅虎新聞)

【《2008北京奧運開幕禮》8.8.2008  8pm  北京/家中】
----------------------------------------------------------------------
轉載:中國社會演進 不應止於奧運
文章日期:2008年8月9日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設國宴,接待到北京出席奧運會的貴賓,只見11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王室代表、地區領導人和國際組織代表及其配偶,排成一行,逐一趨前與在北大廳前迎候的胡錦濤及其夫人劉永清握手,這一幕與歷史上中國盛世之時萬邦來朝的描繪契合。作為主人家,以國家禮儀迎候一眾貴賓,隆重而莊嚴,這一幕應該是正常的,胡錦濤肯定沒有藉此自抬身價之意,只是中國人的歷史感特別厚重,才會有萬邦來朝的聯想而已。

不過這一幕,也揭示著中國透過奧運會,展開與各國和國際社會交往新的一頁。正如胡錦濤在國宴祝酒詞強調,「北京奧運不僅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世界的機會。我們應該通過參與奧運會,弘揚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促進世界各國人民溝通心靈、加深了解、增強友誼、跨越分歧,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番話,顯示中國並不是關起門來辦奧運,而是要藉著奧運,與世界作更深層次的溝通和交往。

北京奧運的界面作用

讓中國與世界深層次接軌

因此,昨日本報「社評」把北京奧運,視作中國人要履行兩個約會,一個是與民族歷史之約,圓百年奧運之夢,另一個是履行對世界的承諾,請全世界來驗收北京奧運的成果。今日我們要進一步指出,北京奧運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一個交匯點,希望北京奧運成為中國進一步開放、與世界作更深層次接軌的界面。

其實在籌辦過程中,北京奧運早已發揮界面作用。今時今日,奧林匹克精神已經超越現代奧運創始人顧拜旦所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跨越競技體育範疇,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的各方各面,成為全人類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許多人抗拒奧運與政治掛勾,實際上只是認為不應該利用奧運,透過政治手段來謀取政治利益而已。在民間層面,奧林匹克精神不經不覺之間,已經成為行為的準則,也走入了千家萬戶,融入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透過愈來愈多人躬親力行,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因而更豐富和得到提升,促進了世界的、和平、友誼、進步和發展。

事實上,1993年北京首次申辦奧運會的時候,是六四事件之後第四年,當時國際間對於中國當局處理六四事件的手段,還是採取嚴厲批評態度,中國當局為了爭取國際支持,連魏京生也提早釋放。因此如果說奧運不涉政治,乃自欺欺人之詞。2001年北京再次申辦奧運,對於賦予人民較多自由權利方面,也曾經有所承諾,例如在三個公園劃出示威區,供民眾在有管制情況下,行使示威權利;又例如一向被禁足到內地採訪的個別香港傳媒,也可以正式派記者採訪奧運會。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履行申辦奧運的承諾。

再就操作層面而言,因為要辦奧運,中國當局在應對一些事態時,明顯地採取較容忍和較開明的做法。例如3月間藏獨分子在拉薩和一些藏區發起的騷亂,手段之暴烈,使人震驚,之後奧運火炬在境外傳遞過程中,遭到藏獨及其支持者干擾、衝擊,中國當局的應對基本上克制和低調,還正式開展與達賴陣營的接觸商討,顯示中國當局不欲因為藏獨鬧事而影響北京奧運。至於一向予人敬畏的公安人員,粗暴對待香港記者,遭到指摘之後,當局也適當地表達歉意;另外是昆明兩輛巴士爆炸、疆獨分子在喀什發動暴力襲擊,當局都迅速詳細公布事件,這些做法過去較少見。

「奧運假期」過後

寬鬆氛圍隨之結束?

從這些事例看來,中國當局為了爭取北京奧運順利舉行,以較寬鬆手法處理一些衝突矛盾,使得社會好像放了一個「奧運假期」。現在值得關注的是當「假期」結束後,原來較寬鬆的氛圍,會否又回歸繃緊狀態。例如那三個公園的示威區,會否因為奧運結束而撤銷,連裝模作樣也懶得做了?

中國社會當然不會因為一次奧運,就出現翻天覆地變化,期望奧運成為促成中國社會改革的工具,也不切實際,但是奧運的確成為一個界面,中國社會開放程度和國際普遍的標準,在這個界面交匯。雖然其間存在中國當局的現實考慮,但是奧運作為一個界面,在一些方面確實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人民在過程中,也享受了較寬鬆的環境。

中國藉著北京奧運,已經表現出令人矚目的國力,單以開幕式的金雕玉砌場面,就使人看到中國以金錢堆砌場面的能力。過去30年改革開放所創造物質文明,從北京奧運的硬件建設,已經表露無遺,中國社會的軟件建設,如果藉著奧運這個界面,使一些普世價值能夠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那是更大的成就了。因此奧運之後,中國社會不應該打回原形,應該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無料カウンター 個夢想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秒速18米

看罷《秒速18米》,眼紅紅面紅紅鼻紅紅的走出劇院。幸好今天只是獨個兒去看戲。正如網友尖尾說 (見引用網誌):胸口熱熱的。很想寫點甚麼。

我想,大概從事/喜愛文化藝術工作的朋友們,都對戲內主角洪松蔭追尋夢想的那份執著與堅持,是很有共鳴的。

灣仔劇團的《秒速18米》,以香港有名的單車運動員洪松蔭的事蹟改編。洪16歲便被趕出學校,但為著喜愛的單車運動,做多份兼職賺錢之餘,還努力不懈地練習。在沒有任何資助,沒有教練,沒有車隊,還得不到家人朋友支持,也明知運動員不會有豐厚收入的情況下,他憑著一腔熱誠和毅力,奪得七屆香港單車冠軍,還衝出香港,多次到外地比賽。

一直很佩服有勇氣追尋夢想,堅毅不屈的人。能專注地做一件事,即使受到錯折仍勇敢面對,屢敗屢戰,無論成功與否,都已經是很美的一回事。正如洪松蔭在謝幕時說:不要問自己會得到甚麼,只要問自己曾經付出過甚麼。付出過,發過光發過熱,結果如何並不重要,整個過程已是最大的得著。

除了洪奮鬥的事跡,他與母親和太太的感情也是動人的。謝幕時,洪松蔭的太太母親也上了台,洪摟著母親哭著說「媽媽,我永遠愛你。」場面感人。

劇本以真人真事改編,勵志之餘不流於說教。整體演出簡樸真緻。演員方面不過不失─是可以演得更細膩一點。我坐最後兩行有些台詞因太快或咬字不清而聽不清楚。編劇兼導演李偉祥以錄像結合一些舞台調度見心思。喜歡他幾場單車比賽的處理,除了錄像片段 (當年洪的比賽片段),也能在台上做到單車比賽激烈,頭三位車過車爭冠軍的場面;或是如尖尾說的群車轉彎的效果。

最初接觸「灣仔劇團」,她還是「嘉士伯灣仔劇團」。多年來,劇團曾是多位資深演員 (如龔小玲,陳淑儀,彭杏英,梁翠姍) 的「訓練場」。見到灣仔劇團將轉名為「團劇團 Whole Theatre」,目的為繼續在劇場努力,並進行全方位專業化,就像洪松蔭一般,決心更上一層樓,實在值得支持。劇團並將在11月以二十年前的原班人馬 (嘩,正啊!) 再演《聊齋新誌》,熱切期待!

【《秒速18米》灣仔劇團   3.8.2008 3pm  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PS. 婆婆也得堅持一下,繼續努力寫寫寫.... 回來喇回來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