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30日星期日

愛丁堡藝術節 The Edinburgh Festivals





2003年8月,我到英國的愛丁堡旅遊,參觀了世界聞名的「愛丁堡藝術節」(The Edinburgh Festivals)。若你喜歡戲劇或藝術,實在是個很值得參加的節日。

「愛丁堡藝術節」是每年8月舉行的世界性大型藝術節之一。它其實只是一個統稱,當中包含了不同的節目,如下:

*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 創辦於1947年,是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節之一,有世界各地的戲劇,音樂和舞蹈節目的演出。

*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The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也是在1947年開始舉行,為年輕,沒有那麼聞名又躍躍欲試的藝術表演者提供一個表現的機會。

*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 在愛丁堡城堡上演出的傳統軍樂隊分列式。穿著花格蘇格蘭裙的軍樂隊,一邊吹奏風笛,一邊列著整齊的隊形。

* 愛丁堡國際書展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 從1983年起在新城 (new town) 的 Charlotte Square 舉行。會舉辦討論會,簽名會等,也會以朗讀,說故事形式來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從1947年起為世界的電影製作人帶來一些重要和刺激的電影,在影展內展出。

這個藝術節給我的感覺是挺熱鬧的呢。你可以在街上見到各式各樣的表演者 (有表演默劇的,跳舞的,唱歌的),還有展覽等,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

可惜我那年只夠時間看了兩齣戲。就是《十二怒漢》和一齣說是以真實故事改編的劇 "Boy steal train",是有關一個青年怎樣偷走一列火車 (其實是騙取司機給他駕駛火車,但他把火車駛往不同的路線)。前文已說過《十二怒漢》只是一般;"Boy steal train" 相對是個較小型的製作,但演員演得很好。

我曾看過資料/介紹,在藝穗節的表演場地一般是較特別的,可以是大街小巷,教堂,餐廳等等。曾看過一個港台製作的節目,介紹藝穗節的劇場演出,其中一個演出是在一架私家車上進行,每次演出都只有乘客兩人。整個演出就是與坐在車頭兩個演員一同經歷一段緊張刺激的旅程,中途還有劫匪出現呢。
若是會到愛丁堡看劇,最好是在起行前已一早預訂。我那年就是沒有預先買票,結果....節錄一段我那年記述的買票情況:

『2003年8月9日 ,早上0930 便到達George Street,開始一天的行程。首先到Assembly Rooms 買戲票看《十二怒漢》。但原來票房1000 才開始售票呢。於是便遊蕩了半小時,也不敢走得太遠。然後票房開了,卻原來所有門票已經售罄。很不甘心呢。售票員說或會有一些其他人退回預留的戲票,又主辦單位會出售那些沒有人領取的 complimentary tickets。但要在1030 才能落實這些票的數目。其他人聽到後都紛紛排隊等候,我當然也是一份子。最後只有10 張門票,幸好我排在第4 位,還可以買到即日的門票。最後門票到手已是1100。就這麼花掉了一個半小時呢 !』

除了心水的藝術節目最好預訂門票外,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也需要預早訂票呢。記得我那年在7月初計劃行程時,委託住在愛丁堡的朋友代為買票,也是所有門票已經售罄。這個節目倒是值得一看的呢。

愛丁堡市中心也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如愛丁堡城堡、城堡下的花園、蘇格蘭國家畫廊、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等等。是個休閒逍遙遊的好去處。記得那次因有當地的朋友帶領,還遊覽了愛丁堡外圍,一些很有小鎮風味的地方。

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即將開鑼。相關網頁及2006年舉行日期:
愛丁堡藝術節主要網頁: 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international/  [ 13.8.2006-3.9.2006 ]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fringe/   [ 6-28.8.2006]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 http://www.edintattoo.co.uk/  [4-26.8.2006 ] 
愛丁堡國際書展: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book/  [12-28.8.2006 ]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http://www.edfilmfest.org.uk/    [14-27.8.2006 ]


遠處是愛丁堡城堡,下面的是蘇格蘭國家畫廊

在愛丁堡城堡外舉行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的地方。下面是演出的盛況,從有關網頁下載

愛丁堡西北面其中一個小鎮Pitlochry

Pitlochry 河邊,看了有關於Salmon 往上游產卵的故事

2006年4月27日星期四

十二怒漢 Twelve Angry Men




《十二怒漢》舞台劇版是編劇家利尊勞‧羅斯 ( Reginald Rose ) 在1964年改編他在1954 年替CBS 電視台所撰寫的電視劇 (teleplay) 而成。後來才拍成電影。

這齣戲,我連舞台劇和 DVD 共看了4 次。首先是在2003年6 月由「劇場空間」首演,然後在同年8月,我到英國旅遊時在愛丁堡藝術節看了這齣戲,回港數天後又再看重演。最後,還看了DVD (是1957年的黑白片[註])。

故事是這樣的:一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各項證供均顯示少年有罪。十一名陪審團認為該名少年罪名成立,可是,第十二位陪審員卻不認同。戲就是這樣展開。

首演看這齣戲已看得很愜意。這個戲無論是故事,導演手法,舞台設計和十二位演員的演出都令人有深刻的印象 。難得的是邀得十三位劇界公認好戲的演員演出 (如喬寶忠、杜施聰、馮祿德、何文蔚等),有些更是久違劇場演出的資深演員 (如龔國強, 在那次之前已有差不多七八年未見他演出) 。

最出色是舞台設計方面。負責設計的余振球採用了四面觀眾的舞台,最上層的觀眾席背後皆以重重鐵籠包圍著。鐵籠上,分別鑄有「人權」、「平等」、「法律」、「愛」、「正義」等等的英文字樣,令你覺得一踏入觀眾席便開始儼如走進法院。台上的設計更是巧妙。一個大鐵籠放在台中央 (就像電影《沉默的羔羊》困著Anthony Hopkins 的那個鐵籠那麼大),正中放著一張長桌和12張椅子, 困著十二個陪審團員在鐵籠裡邊討論案情。你我他就在四面看著籠中人怎樣在頓悟間跳出那個鐵籠,打開門鐵門透透氣。同時, 他也在提醒你, 你也是觀眾席後大鐵籠裡的一份子, 你又會怎麼審判這件案?

 就是這設計已帶出戲中的訊息:法治精神背後, 還得靠執行的人怎樣衝破心中既定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包袱, 對事物的偏執, 本著「人權」、「平等」、「法律」、「愛」、「正義」等等信念來審判那個不知是否有罪的他。余振球更憑這劇獲得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獎。

這個戲讓人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怎樣為自己所信所認同的事情不退縮並理性地爭取?當身邊的人都認同一個觀點的時候,是不是那個觀點就是對的呢?在人云亦云的社會風氣裡,你怎樣判斷事物的對與錯?甚麼是「公義」(Justice) ?司法制度又是否健全?

很喜歡宣傳單張上的句語: 如果全世界都認為地球是方的,你可敢做伽利略?如果人人都相信秦始皇是好皇帝,歷史是否要改寫?若果十二人中,有十一個認為你殺了人,那究竟你是否真的是殺人犯?

相對之下,在英國看愛丁堡藝術節的演出便失色得多。除了導演手法一般, 演員也沒有香港的出色,因那次的賣點是用喜劇演員(Comedian) 演出, 反而覺得有點生硬。至於電影, 它當然沒有劇場的感覺來得震撼,但勝在可以重溫又重溫。

寫這個演出,不得不提一些社會大事。戲首演於2003年6 月,當時香港一片經濟低潮、SARS剛過 (那時試過全院帶口罩看戲的奇景) ,再加上23條立法吵得熱烘烘,這個戲所帶出的信息,就像鐵鎚一般打在我的心上。記得當時有個演後座談會,有觀眾問導演,在這個時候做這齣戲,是否有特殊的意義?導演也說是巧合罷了, 要籌備一齣戲劇需時幾個月至半年以上的時間。 我想, 這個巧合卻是來得正好呢。 還記得演員馮祿德在演後座談會裡說:「7月1日,是要出街逛逛吧」。

自六四後, 很久沒有上街了。那時眼看董伯伯處理沙士的手法,葉劉讓人扯火的態度....終於在六四多年後的七一,看過《十二怒漢》的九天後, 我也上街逛逛去。

故事還未完結.....

2003年7月1日, 我和友人在中央圖書館出發, 記得行到富豪附近的時候,收到我那60多歲雙親的電話。我還以為他們看到電視想探問我遊行的情況。怎知....

乜媽媽:「女呀,我同你阿爸係維園呀。」(我當時真的有點嚇了一大跳呢!父母是從來不理社會大事...)

乜都睇:「,你講咩話?你遊行?咁而家係邊豎 ?」

乜媽媽:「未出發播,個廣播話太多人喎。叫我等下先喎.... 係呀,我地咪坐個地下度等下先囉... 得喇, 我有"遮" 又有水, 得喇, 唔洗擔心播....」

2003年7月1日,雖然在不同地點出發, 父母與我一同感受著那份激情, 由銅鑼灣行到中環。這是值得記念的一天。

相信舞台劇是沒有機會在短期內重演,推薦大家 看DVD。

[註] :多謝網友們提供資料,除了1957年的黑白片版本外, 還有一個1997年的重拍的彩色版本。

【《十二怒漢》(首演) 22.6.2003 3pm 及 (重演) 14.8.2003 8pm 「劇場空間」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12 Angry Men  9.8.2003 3pm Assembly Rooms, Edinburgh 】【  12 Angry Men  1957 B&W DVD 】

[因篇幅所限, 另文寫有關愛丁堡藝術節]
[鳴謝劇友BS 及 JC 提供以下相片]

我與你, 是否曾在人群裡相遇?


開步前在人群裡見到阿詹

劇友果真見到祿叔

還認得他們嗎?

2006年4月20日星期四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已不記得今年是第幾年成為頒獎禮的坐上客。很喜歡參與這個活動。每年見到一些好的製作/演員/導演/設計師得到獎項,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過往幾年都有投票,但因獎項是頒發給「最佳」的演出/製作人/演員,與個人的喜好往往是有點出入。今年喜見很多我喜愛的演出/演員都獲頒發獎項,實在很開心呢。賽果如下:

(一)最佳整體演出 :《菲爾德》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二)最佳導演(悲劇/正劇) : 鄧樹榮《菲爾德》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三)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黃龍斌、林澤群《二人前 ‧2人後》異人實驗劇場
(四)最佳劇本 : 莊梅岩 《法吻》SNAP Production
(五)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 辛偉強 《生殺之權》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六)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  林澤群 《二人前‧2人後》 異人實現劇場
(七)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 : 梁翠珊《彌敦道兩岸》灣仔劇團  [可惜呢齣我無睇]
(八)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 : 廖雅琪《芳草校園》 中英劇團
(九)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 : 周志輝  《求證》 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十)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 : 凌智豪《芳草校園》中英劇團
(十一)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 : 邵美君 《你今日拯救0左地球未呀?》W創作社
(十二)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 : 陳桂芬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中英劇團
(十三)最佳舞台設計 : 賴妙芝《孤星淚》中英劇團
(十四)最佳服裝設計 : 莫均傑《鄭和與成祖》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十五)最佳燈光設計 : 楊子欣《菲爾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十六)最佳創作音樂 : 何俊傑《流浪在彩色街頭》劇場工作室
(十七)最佳音響設計 : 馬永齡《流浪在彩色街頭》劇場工作室
(十八)最佳化妝造型 : 莫均傑、何明松 《鄭和與成祖》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場內花絮

* 印象中以《芳草校園》獲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的廖雅琪應是獲女主角獎年紀最小的一位 (我不知小妹妹多大,但戲中角色是小六學生)。【後記:小妹妹今年12歲】

* 最多得獎人說的感謝說話:感謝神。

* 以《彌敦道兩岸》獲得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獎的梁翠珊在台上領獎時,激動地說感謝他的丈夫答應養活她,使她得以辭掉工作而入讀香港演藝學院為期5年的課程。梁參與業餘劇團演出十多年,這是第一次有份提名女主角獎,卻一擊即中呢。

* 憑《求證》獲得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獎的周志輝說,這是他第3次獲獎 (前兩次是憑《南海十三郎》的江太史公和《春秋魂》的屈原獲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的獎項),但3次都是演老角。他希望下一次能演小生角色而獲獎。

* 頒獎嘉賓鍾景輝表示,能獲得「最佳整體演出」獎,需要台前幕後所有部門都配合得非常好,整體風格接近完美;演出流暢,同時又能帶出劇作者或導演想表達的訊息。

後記一 : 睇到留言提醒左我。表演方面是很pro 的百老匯音樂劇選段, 唱跳皆好。但個人認為, 若能表演本土製作的一些音樂劇歌曲或舞蹈選段, 會更有親切感。】

後記二 :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於四月廿三及三十日 (星期日) 晚上八時三十分於香港電台第二台之舞台本色時段內播出。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 www.rthk.org.hk 同步播出及提供重溫。視像版本四月三十日起,在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播出。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頒獎禮》   香港戲劇協會製作  19.4.2006 8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有相睇呀~~~  感謝劇友 BS 充當攝影師!

最佳導演(悲劇/正劇) : 鄧樹榮《菲爾德》


 最佳整體演出 :  《菲爾德》的製作人員和演員


最佳劇本 : 莊梅岩 《法吻》


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 : 梁翠珊《彌敦道兩岸》



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 : 廖雅琪《芳草校園》


(左) 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  林澤群 《二人前‧2人後》
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 林澤群、黃龍斌《二人前 ‧2人後》



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 辛偉強 《生殺之權》

2006年4月19日星期三

男人‧四十



上星期看了「劇場組合」藝術總監詹瑞文主演,已是第五度重演的《男人之虎》。這戲首演於2005年3月,連這次重演,合共演了91場。

我看了首演。但往後的幾次重演也沒有看。原本也沒有打算看今次的演出,有次機緣巧合和詹瑞文說起,他得知我只看了第一次,及聽了我的感想,便建議我再看一次,說每次演出也有改變。在我疑惑的眼神下,他補充說:「唔,也不用每次看,下一次是第5次,也是時候番看了。」(相關文章可看人物誌內詹哥哥一文)

這戲在首演時給我的感覺是很熱鬧,詹的表現自是沒話說。那時覺得,作為一個吸引觀眾入劇院的戲,演出流於表面化也無可厚非。雖然我也有點懷疑,在滿堂笑聲之餘,觀眾接收了多少他想表達的訊息?其後聽到有人說這劇太商業化,也有人說是糟蹋了潘惠森的劇本/文字。我便想,以「劇場組合」的能力,當然能夠把這劇編成為一個既風格化,又富有潘記語言獨有神髓的演出 。只是,為甚麼他們會選擇如此演繹讓大家這樣渡過一個晚上呢?又想,這劇是否應做那麼多場次?會否有反效果?

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進劇院。這次重演,有些地方稍作改動,戲是更流暢了,手法亦較上次有深度。話題當然更緊貼今日的社會現象 (如八卦雜誌的封面是袒胸露乳的女星,傳媒一邊講良心卻一邊製造假新聞的虛偽行為, 從天上掉下來的死鳥等等) ,內容仍是圍繞中年男人所面對的困境:怎樣可達成母親 (或至親) 對自己事業成就的期望?工作上的不稱心,事業高不成低不就,應怎麼面對?怎樣可以「做齣好戲」給其他人看?在天台上跳下來一了百了?還是像虛構的主角馮人望般消失一天來逃避一切?馮人望,他可以是劇院內的你我他。面對困境的,也不只個人,還有整個社會。詹的形體表現簡直是出神入化。若不理會甚麼訊息,純粹看詹的表演,也還是賞心悅目的。

完場後我在劇院門外見到詹,他問我覺得怎樣,我順口答了「好呀」。過了這幾天,在思考怎麼寫這篇文章時,翻看了小說和較早前所寫的文章。若今天詹再問我,我會誠懇地答「很好呀」。
得從《孿到爆》的導賞會 說起

那次談到觀眾基礎 (audience base),及製作人應怎樣平衡藝術的取向與觀眾需要的問題。製作人是否為了吸引觀眾入場便要討好觀眾,投其所好而置藝術元素於不顧?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藝術中心負責人茹國烈便指出,一些受觀眾歡迎的戲劇應該不斷重演,而藝術中心亦會致力安排一些「好戲」重演,讓更多人看到。他指出《男人之虎》和《孿到爆》便是他希望繼續重演的劇目 (不難推測那是因為詹瑞文和梁祖堯已累積了一批觀眾)。那天所見,大部分觀眾只是憑感覺,或是因為喜歡看某些演員的演出,來分辨心目中「好看」的戲。若你問他們一齣戲有甚麼因素討好觀眾,或是一齣好戲有甚麼藝術成分?一般是答不上來的。只知道,可以感動觀眾的戲就是好看的戲。而資深劇評家張秉權博士也指出,即使是商業性較重的劇目,導演手法,演員演繹可以是很有藝術性的一回事。

當然《男人之虎》這劇本是有條件可以更「藝術」,我亦相信詹是可以去得更盡 。但是,這又是否他們重演這戲的目的?我不知道。一般觀眾進劇院可能只為看詹鬼馬好笑的演出,開開心心地過一晚,起碼他們已踏出了這第一步。當劇場演出可以像電影般深入民心時,說不定我們會見到另一個版本的《男人之虎》?

『 香港每日有太多荒誕的事情發生,正因為香港是這麼一個離奇古怪的地方,令戲劇創作更有意義。我的創作就在提供娛樂之餘,亦帶著我對這地方的態度與觀察,能夠透過劇場表達,不單對我,對香港人亦非常重要。...有人說詹瑞文已走向商業,放棄藝術;亦有認為藝術變得大眾化,水平及質素便會下降。這些說法,恕我不敢苟同,也許亦因為這個原因,我更要硬著頭皮創作下去。我始終認為,藝術並非小眾的活動。小眾藝術代表著不同的形式與探索。但藝術的追求,實在沒有大與小、高與低之分,只是不同種類藝術創作的接觸面、觀眾接受的程度以及消化能力不同而已。』(摘自第五度重演場刊,詹寫的《導演的話》)

就讓 《男人之虎》和《孿到爆》重演又重演,好使更多人接觸到劇場演出,從而尋找當中的樂趣,及所喜歡的藝術作品。

【《男人之虎》(首演) 及 (企硬版) 「劇場組合」26.3.2005  8pm & 12.4.2006  7.30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後記及題外話:原本這篇的標題是想用戲名《男人之虎》。但看到詹瑞文在場刊 (首演) 所寫的甚麼「他今年四十歲,而四十歲是男人新的開始」之類的說話,便改了這個標題。唉,男女還是不平等的啊!一般人認為,女人在「三十歲」過後便是另一個人生階段,卻很少聽過人說「女人四十歲」後還有甚麼新開始。至於「三十歲」的男人嗎,借飯盒所言,頂多是「未完全發育嘅麻甩仔」吧。當中的差距,怎樣彌補呢?

2006年4月16日星期日

2005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2005年刻意減少看戲,只看了50多 齣本地製作的舞台劇。我喜歡的十齣如下。

香港話劇團:《生殺之權》(2-16.1.2005)喜歡這個由英國編劇 Brian Clark 寫於1978年的劇本,是探討人的「生命自主權」。雕塑家在一次車禍後全身癱瘓,他為了要奪回生命的自主權而要和悉心照顧他的醫院打官司。這戲上演時有很多有關「安樂死」的討論。辛偉強演得很好,只用面部表情和眼神也能傳達他的痛苦。

SNAP Production:《法吻》(16-20.2.2005)喜歡莊梅岩這個劇本:被控性搔擾秘書的牧師,讓一個法吻陪上了事業,名譽,家人朋友。一天兩人狹路相逢,一同翻開記憶重組真相,在法庭外重新自我審判。劇本有很多值得思巧的地方:人是否能真正寬恕別人,忘記怨懟?李鎮洲和梁菲倚的演繹出色。

異人實驗劇場:《二人前‧2人後》(14-16.4.2005)一個令人驚喜的小型製作。兩個我喜歡又出色的演員黃龍斌和林澤群,在舞台上鬼馬生動的訴說著生活上的人與事,友情和愛情,被他們真誠的演出感動。

W創作社:《你今日拯救0左地球未呀?》(20.4-2.5.2005)故事描述突然發現患有腦癌的蘇玉華,在身體日漸衰退之時,想起她不辭而別的父親,他化成超人,來關懷愛護她,叫她最後知道,只要以超人角度看世界,活著仍有希望,這個世界還是充滿愛。司徒慧焯(導演) 和黃智龍 (導演/編劇) 成功地為一個頗悲哀的故事添上了童話色彩,故事和歌曲都很好。很喜歡蘇玉華的演出。

劇場組合:《遊園》(第一章)  (19-22.5.2005)很喜歡這劇創新的嘗試和各項設計。觀劇多年從未試過坐在舞台上看戲,台下的觀眾席卻是空空如也。開首時見到甄詠蓓從觀眾席最後那行攀山涉水般走到台上,就像是有人從老遠的草原走過來。甄由《牡丹亭‧驚夢》給她的感覺而創作這獨腳戲。當中充滿生命與死亡,大自然與城市的對照。

新域劇團:《隔山打牛》(30.6-3.7.2005)潘惠森的劇本仍是把語言上的技巧運用得出神入化。他讓李鎮洲和邵美君雖在各自表述自身的感受,但相互之間又好像有些微妙的聯繫。目的不在講述人溝通的困難,反而是怎樣去堅守自己相信的事實和真理。當中描述鬥牛的境況,只用語言表達也聽得我觸目驚心。

香港小交響樂團:《古典音樂速成 - 音樂詞彙笑療法二》(22-30.7.2005)這不是一齣舞台劇。繼2004年第一次演出成功後,葉詠思與詹瑞文再接再厲,製作了另一次愉快活潑,有關古典音樂的演奏會。既深入淺出,又莊諧並重地向大人和小朋友介紹古典音樂的詞彙。

劇場工作室:《一個人在唱歌》(8-11.9.2005)演出是以 「歌廳音樂劇」(Cabaret) 形式進行的獨腳戲。全場唱了好多首歌曲。廖淑芬把個人的生活,戲劇生涯,愛人與家人的關係等等,最毫不保留的在觀眾前演出。廖所要演好的就是自己這個角色。

中英劇團:《孤星淚》 (26.8-4.9.2005)
很喜歡導演莊培德以簡約手法表達這個複雜的故事,引領中英的團員通力合作,使演出很流暢。故事內所述的是任何大城市的問題:貧者和富者只是一線之隔,英雄和懦夫得到的報應也可能一樣。

香港演藝學院:《菲爾德》(16-21.5.2005)去年我最喜歡的戲劇。這是翻譯自1667年法國劇作家 Jean Racine 的 Phaedra。故事是講述雅典皇后菲爾德愛上了他的繼子而引發的種種悲劇。從未見過演藝學院學生的能量可以去到這麼盡,整個演出很有默契。導演鄧樹榮也把佈景/燈光/音響配合得很有美感。一個很高質素的製作。

 

2006年4月14日星期五

與愛美麗的約會

今天晚上 (13/4) 與九歲的愛美麗看了「劇場組合」的《阿里巴巴爸爸》。

整個演出只有4 個演員,但是他們又跳又唱又演的,很是落力。故事當然不是那個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故事,卻是劇團編劇梁嘉傑的創作:講述阿里巴巴尋找摩西分開紅海的木杖的驚險旅程,遇到很多有趣的朋友。阿里巴巴的爸爸卻是40大盜的首領,為了正義,阿里巴巴與爸爸大戰,大義滅親。

我非常喜歡看兒童劇,因為通常故事正面,情節豐富,演出又生動,演員還不時與台下觀眾互動,要小朋友幫手這樣那樣,讓故事情節推進。其實故事情節是怎樣,小朋友並不太深究,只要是看得開心便是。這晚,差不多全院滿座,七成多觀眾是小朋友,也有一家大小的。整晚氣氛非常好,小朋友落力叫喊,為劇中主角擔憂。看到深情之處,小鬼們又會大叫「錫佢啦,錫佢喇」,叫家長成年人開懷大笑。身處一大群小朋友當中,看著小朋友為演員的遭遇而真情流露,那份童真,叫我感動。

記得愛美麗大概四五歲開始我便帶她進劇院。看過兒童音樂劇和芭蕾舞劇,也試過參加工作坊型式的演出。起初愛美麗爸媽也有一起參與,可是日子久了,他倆為了慳錢並也樂得有我代他們照顧小朋友,便往往在演出前帶愛美麗到劇院,再在演出後接回她。有時又由我帶回家小住一兩天 「渡假」(就像今晚,是愛美麗自己如此形容) 。今晚在劇院內觀察所得,原來有很多父母也是有類似的安排。

這晚回到家中,問愛美麗對《阿里巴巴爸爸》的意見。她說:「好喜歡呀,好好笑,他們和小朋友很多接觸,好好呢。我最喜歡公主,覺得她很坦誠 (我問她甚麼是坦誠她卻說不出來),也喜歡阿里巴巴,他很有犧牲的精神。童話小皇子好犀利,要兼顧到那麼多角色好好,做得好得意。」又說:「乜姨姨,佢頭先講下次齣戲你會唔會買飛?」說時帶著希望。我當然說好啦。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愛美麗看不到她喜歡的詹哥哥。我告訴她詹在做《男人之虎》,因我前一晚才看過,她又問我故事是甚麼...噢,那可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和她說清楚的呢。

剛看了場刊內編劇梁嘉傑的一段說話,節錄如下:

『「玩!玩!玩!你成日掛住玩!」這句說話常常從媽媽和爸爸口中說出來,令很多人以為「玩」是一種唔好的行為。....「玩」可以令人笑、啟發創意和想像力。只要你能給予一個適當的空間和環境,便可以「玩」得有益。當然,一味打遊戲機,睇電視和看漫畫這些自己一個人進行的活動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玩」。我相信每個人也能從「玩」當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也是我寫這個劇本的一個心願。』

怎樣能令小朋友玩得出色有益,確是個好課題。一個很有意思的演出。還有數場,但不知是否還有票賣

「劇場組合」《阿里巴巴爸爸》的網頁: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02news/performance-alibaba.html

【《阿里巴巴爸爸》「劇場組合」 7.30pm 13.4.2006 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

愛美麗與《阿里巴巴爸爸》演員:左起獅子王(許詠心),公主(曾慕雪),童話小皇子(徐羨曾),阿里巴巴(翟凱泰)






2006年4月13日星期四

讀劇本




很喜歡逛書店,買書,看書。有人選擇在網上看書,但感覺有點過眼雲煙。科技怎樣先進也好,始終覺得不及實實在在的一書在手,心癢癢一氣呵成的追看,那種滿足感來得大。而且,有些書看完隔一段時間再重溫,感覺又會有所不同。

又因為喜歡劇場,很多時候會找劇本,或有關戲劇類別的書來閱讀。我家中的劇本和戲劇類別的書籍,佔了整個書架上最少三份之一的位置,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而有關劇場的書藉中,最喜歡看劇本。它可以讓我從作者的文字世界裡回味看過的戲,再次經歷點點當天的感覺,重拾一些美好的回憶。香港本地的戲劇製作,除了少數劇作者/劇團會獨立自資出版劇本外,大部份都只可以待有心人 /機構 (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結集成書,才有機會出版。

香港的書店,大部分都很少存放劇本和有關劇場的書藉。家中收藏的劇本,很多也是在外地旅遊時買下。對,到外地旅遊,我除了會到劇院參觀外,還一定會探訪當地的書店,並往往有收獲。

第一個讀的劇本是甚麼?那可是在中學時代的課本,「曹禺」的《日出》。記得當年的中學課本多數有一些劇本節錄,作為課程之一 (不知現時還有沒有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劇本這東西。老師要同學們像演廣播劇般「讀」了那篇《日出》的節錄,我可是擔當了「潘經理」一角。那次的經驗是愉快的。

外國的劇本,我最喜歡莎翁的劇,很難想像那是寫於500 年前,都說好的劇本具宇宙性,莎翁當然是表表者。 現今劇場被翻譯和改編最多的莫過於莎士比亞的劇。本地的劇作者,我早年最喜歡是張達明。遲些介紹他的劇本給大家。

【預告篇:其實昨晚剛看完詹瑞文的男人之虎,遲些寫寫吧。】

2006年4月9日星期日

Kearen 姐姐

某天,9 歲的愛美麗在我家看到我在電腦上看《29+12 的資料,就指著螢光幕說「Kearen 姐姐呀」。細問下原來 Kearen 曾到愛美麗的小學中文課堂內教授劇本的編寫,小朋友一眼便認出她了。

Kearen 是另一個我很欣賞並看著她逐漸成長進步的演員。先介紹一下:彭秀慧,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1998年成為「中英劇團」成員並演出多個劇目(如下述)2003年離團後曾參與不同劇團的製作/演出。2005年自編自導自演《29+1》,然後參與編寫彭浩翔執導的電影《伊莎貝拉》,並編寫剛出版的《伊莎貝拉》電影小說。

較為留意 Kearen 的表演始於她在「中英劇團」的年代。大部份她在中英時的戲我也看過。那時的感覺是,這個女演員很美,既有時代感之餘,扮演其他古代人物角色又是那麼動人。可是,通常演員在一個劇團內耽得太久,往往便會被定了型,而演出發揮的機會也礙於劇團的藝術取向而難有很大的突破。

後來,Kearen 離開中英作自由身演員,演出的劇種和參與製作的身份也廣泛得多。正式認識 Kearen 便是她離開了「中英劇團」後的事。 她給我的印象是個爽朗熱情的人。記得在2004年中曾和她談及她在構思一個小規模的製作,需要遞交proposal 申請款項。她還主動徵詢我作為觀眾覺得吸引的題材/與她拍檔的男女演員,我那時便覺得她是個認真而勇於嘗試的女子。

2005年自編自導自演的《29+1》,是在法國深造回來後的一個演出,我看後便覺得她有脫胎換骨之感。《29+1》是講述兩個踏入30歲的女孩,怎樣在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感情/工作之後,展開另一個未知的人生階段,演出當然有不少創作人的生活體驗和自我投射。那次更覺得她對形體的運用有所進步。然後,最近看《公主復仇記》(舞台劇版) 她的演出,更加驚喜,她演那個復仇的公主,感情收放恰到好處,和對手們又合拍,是一個非常好的演出。與友人談起,以她的先天條件 (貌美而身材好) ,再加上演技上不斷磨練進步,會是很個有潛質獨當一面的演員。

得知她有份編寫電影《伊莎貝拉》,昨晚便看了。我是喜歡的 。但不在此詳談了(留給其他影痴網友評論)。遲些還會找電影小說來看看。

最後,當然要賣賣廣告啦。《29+1》將在 5 月重演。無論你是否已踏入30 歲,戲中都市人的生活片段都會令你有所感受。詳情如下:

29+1 18-21.5.2006 8pm    21.5.2006 3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網頁:http://98.to/29plus1   電郵29plus1@gmail.com 
節目查詢:2754 49689279 3489    由即日起至15.4.2006 有預售優惠。

彭秀慧簡介 (摘自29+1》網頁):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1998 年加入中英劇團成全職演員,曾在多個劇目中擔演主要角色,包括《丁燈》、《轉得快好世界》、《元宵》、《仲夏夜之夢》、《點解手牽狗》、《非常偵探》及《煉金術士》等。曾兩度獲提名香港戲劇協會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獎。 2003年離團後,舞台演出包括獨腳戲《夏之火:鏡花水月》; 瘋祭舞台導演及演出《剖你一個措手不及》,演出《七重天》,無人地帶《日落前後的兩三種做愛方式》,劇場工作室《女幹探》,及香港戲劇協會二十週年演出《承受清風》。2004年到巴黎Studio Magenia研習默劇及形體劇場。回來後積極參與不同創作,包括自編自演劇場作品《29 1》;參演中英劇團《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詩人黑盒《公主復仇記》及牛棚前進進劇場《伽瑪葉‧前行動》。2005年參與編寫的電影《伊莎貝拉》,獲選成為柏林影展參賽作品;編寫《伊莎貝拉》電影小說】

彭秀慧自編自導自演作品 《29+1

Kearen 編寫的《伊莎貝拉》電影小說

2006年4月8日星期六

靚太作死



星期五晚 (7/4) 看了「糊塗戲班」的《靚太作死》(Extraordinary Housewives)。是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劇作家Dario Fo 和他的太太 Franca Rame 的聯合創作。這晚演出了兩齣劇目。

上半場是《擇日不如撞日》 (An Ordinary Day) 。故事講述分居一周年前夕,某太決心自拍短片給某生,然後去死。當她開始拍攝時,突然,不名來歷電話一個接一個打入,原來雜誌誤登了某太電話號碼為絕情輔導熱線。一連串陰差陽錯的混亂搞笑事件發生。

唔,只想說,若我來處理這個製作,會以更誇張或卡通化的手法來配合整個故事誇大諷刺的台詞和情節,節奏會是更快。現時整個製作是拖沓和太寫實了點。也沒有太多可說。

下半場是《你滾紅,我滾綠》 (The Open Couple)。故事講述一個喜歡「沙沙滾」的老公,老婆時常為此「一哭二鬧三上吊」。經老公極力催促後,老婆無奈協議各自「搵食」。可幸老婆巧遇情郎高大英俊風趣幽默博學多才,要多體貼有多體貼,最後令老公全軍覆沒。

下半場的演員是陳文剛和魏綺珊 (無睇錯,係無記報告新聞個靚女,她是「糊塗戲班」成員)。陳施展混身解數,把老公的角色演得很生動,也帶領著魏和整個演出的節奏。魏也一改以往斯文的戲路,盡量演得鬼馬活潑,表現也不俗。整場笑聲一浪接一浪。

Dario Fo 為意大利劇作家、導演和默劇演員,亦被稱為劇場諷刺漫畫家、社會煽動者和急進的丑角。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於1926年意大利靠近瑞士的 San Giano。他的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是個鄉村婦女。Dario Fo 擅長於模仿中世紀的小丑,以說笑的方式批評政府當局,為受壓迫的百勝伸張正義。」(摘自場刊)

這個演出還未完 (尚有 12-16/4 的場次),有興趣的不妨一看。  網頁 :http://x-wives.blogspot.com/

【《靚太作死》    「糊塗戲班」    8pm  7.4.2006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

2006年4月7日星期五

玩一場愛情遊戲

昨天 (6/4) 晚上,我目睹了一場勾心鬥角,機關算盡的愛情遊戲。

說的是「香港話劇團」《新傾城之戀》裡范柳原和白流蘇的故事。兩人各懷心計,男的若即若離,希望得到那個愛他的女人,讓她在家守候但仍然給他自由。女的則以退為進,希望男的愛她,又想以婚姻的盟誓來束縛他。

《新傾城之戀》是在2002年首演,由謝君豪和蘇玉華主演。我有看,但覺得整體只是一般。後來得知導演毛俊輝在排演期間因病入院,便覺得這齣戲應該可以更好看。然後2005年重演,找來梁家輝配蘇玉華,仍是毛俊輝導演。本來對明星演出的舞台劇是沒有多大的興趣,但因為想看導演全程投入下的製作如何,便再捧場。可是最終還是因事未能觀看。

這次是第三度重演。昨天晚上,終於看到了。仍是由梁家輝與蘇玉華主演,我較喜歡這次導演的處理,整個製作也較2002年的版本更流暢,也刪減了不少枝節。

有些導演的處理令我很有印象。范柳原和白流蘇初次見面接觸是在夜總會共舞。男的瀟灑俊朗,女的婀娜多姿,倆人翩翩起舞,舞姿煞是好看。梁與蘇兩人面帶笑容,在舞池中轉呀轉的,加上兩人眉目傳情的神態,我腦裡即時出現了 seduce (誘惑/引誘) 這個英文字,心頭一熱。另一幕是在淺水灣酒店的沙灘。男的不斷逗女的與她調笑,正當她逐漸軟化,放下拘謹的態度時,男的卻赫然拋下一句說話,便和另一位女士慢步離去,剩下無所適從的她在烈日當空下,羞愧得不知所措。即時反影了范和白對這段感情不同的態度。

導演安排劉雅麗演出歌者一角 (有點像旁述,但是只以歌聲),讓她以歌貫穿整個故事,並集中於描述白的內心世界。要知書內洋洋灑灑幾千字可把白的內心世界詳細描述,但在舞台上卻演技怎樣好也難以演繹,這樣安排便更仔細地描述了白不同時段的心情。

談談演員。梁家輝比我預期中演得好 (雖說他怎麼看也不像35歲 !!) ,在那花言巧語輕挑的外表下,他讓我感到他是不安和缺乏信心,內心是多麼渴望她愛他,不為他的錢財和名份,只為他的人。 蘇玉華嘛,殺死人喇,我仍記得她穿著湖水藍的旗袍 (其實她穿了很多不同的旗袍),頭微微垂下手托香腮在台上慢步;面帶憂鬱但眼神倔強,我是女性也覺得她很吸引呢。蘇演活了白在封建社會下被受壓迫,既保守卻又反叛倔強的性格。

有人問為甚麼是《新傾城之戀》而不是 《傾城之戀》。導演在場刊中說他們是將小說根據陳冠中在1987年的舞台版本重新整理,並加入了歌唱與舞蹈的表演元素。劇場表演不比小說,是要把故事濃縮地展現,需要有個定位。「導演找到了一個定位,就是從白流蘇的感覺出發,表達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洗禮的情懷」(摘自場刊)。所以戲很多篇幅是描述白的心態。

坦白說我並非張愛玲迷,整個書架也只得一本《流言》(還是因為有 《傾城之戀》這個故事才買)。雖然我欣賞張愛玲的文字,但我對她那種糜爛蒼涼的情懷,卻沒有共鳴,因與我性格不乎。愛情裡若有太多計算,是很疲累的一回事。我不喜歡拖拖拉拉的感覺,愛就愛,應一頭栽下去便愛到死。只是,當愛情走了,也要懂得放手。

節錄主題曲一段歌詞:

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你我為何相識
為何忐忑   為何無心
竟作出相同神情

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你我為何相識
如何珍惜 
茫茫人海中
這麼一秒對應

死生契闊    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世界為何開始
人為何相依
迷迷痴痴
我竟不曾懷疑


【《新傾城之戀》  「香港話劇團」  7.45pm  6.4.2006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2006年4月5日星期三

網上情




看見數個 blog友在談與其他blog 友的情誼,甚至聚會等等...  我也來湊熱鬧寫寫我的網上情誼。哈,不要誤會,要說的可是和 YBlog 友們無關,因我只寫了這個blog 不夠兩個月,還要時間與大家熟絡呢。而這幾段情誼,也不是愛情,是友情和欣賞之情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有點失望呢),當然,在這個blog 出現的,還是會和劇場有關的事情。

因喜歡與人分享戲劇,我時常都會瀏覽一些有關戲劇或是由劇團本身開放給fans 聚集的網上討論區。有時會與其他人「搭嗲」,也會寫電郵給製作人/某些演員,讓他們得知觀眾的感受。

就在這些討論區,認識了數位朋友。首先是 X 君,一位我喜愛的演員。

有次見到討論區內有些言論對 X 君的演出有點批評, 我卻覺得他演得不錯,為他不值,便寫了封電郵支持他。他感激之餘我們便開始經電郵分享戲劇。有時是他演的戲,有時是大家看過的戲,次數並不頻密。有次在劇場內見到他在他百忙之中與他打個招呼,只是匆匆數句話。但不久,他到外國深造,這個聯繫便冷卻下來,我亦沒有感到特別可惜。他學成回來後我在劇場內見到他也沒有再與他打招呼,雖然還是會繼續看他的戲,但選擇了做一個默默的支持者。

然後要說 Y 君。她身兼數職,既是編劇,又是導演,有時還做演員。

記得有一年我在網上討論區發表了該年的我最喜愛的十齣舞台劇。其中一齣就是由Y君編導的。Y 君見到我的文章後很感動,主動寫了封電郵給我多謝我喜歡她的作品。就這樣,我們開始在電郵交談。直至有一次 Y 君發現了我和她將看同一齣戲,我們便在劇院相見了。今天,我有時會在 MSN 與她談談戲,有時在劇場內分享,見了面她總會親切的問候。坦白說,與她並不熟稔,但這段情誼是令人珍惜的 。

最後是 Z 君,一個普通觀眾。

數年前,我與 Z 君都是某個劇團之友。因我與 Z 君的英文名字相同 (但姓氏不同),負責人時常把我倆混淆。在一次劇團舉辦的活動裡,負責人介紹了我與 Z 君相識。那次會面我與她交換了電郵地址,之後便開始以電郵聯繫了一段時間。繼而相約參加有關劇場的活動,談戲,看戲等等。我們對戲劇甚至事物的觀點相似,喜歡的劇種也類同。就這樣,我倆越來越熟絡。去年我要搬家,還是 Z 君介紹我搬到現時居住的屋苑,我們更成了鄰居。現時我們會時常見面,分享看過的戲劇,甚至工作/感情/家庭事。坦白說,乜都睇雖然有很多相識多年的好友,但是就沒有一個是如此志趣相投,實在很難得呢。

我的網上情誼其實也沒有甚麼特別。只想說,若真心付出,在網上認識的朋友也可以成為好友。只是,要透過螢光幕來認清對方的真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若有人存心欺騙,那更可以做成嚴重的後果。

無論如何,寫blog 是與人分享溝通的媒介,希望大家能夠透過這個渠道,學習新事物之餘,也遇到多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2006年4月2日星期日

牛棚劇季



上星期日在「牛棚劇場」看了兩齣戲。分別是 《一個自由行者的斷章殘句》及《伽傌葉‧前行動》。 Blog 友可能不知道甚麼是「牛棚劇場」,她的地點位於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抄來網頁上的介紹:

『「牛棚劇場」是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獨立營運的民間劇場,是一個具備了戲劇運動和多元戲劇文化發展條件的邊緣文化空間。它原是一座牛房,屬二級的受保護古蹟,現在看來則更像一座藝術倉庫。正如很多戲劇大都會如紐約、倫敦、東京等由民間自發的小型表演場地一樣,牛棚劇場鼓勵交流和實驗,持續對劇場藝術進行專業的探索,以人文關懷和美學追求為號召。靈活、簡約的場地設施,加上另類和具創意特色的節目編排,正是牛棚劇場的特色。』(摘自「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網頁)

可想而知,這是較為小眾的劇場演出。他們也稱這個劇季為「邊緣劇場」,較著重創作和嘗試。

《一個自由行者的斷章殘句》:他是以潘惠森較早前寫的一個短篇《大汗推拿斷章》來再創作。由潘演繹文本 (主要是讀),陳炳釗和李鎮洲演出,兩部份互相交替演出。整個演出給我的感覺就是隨意,自由。我看到他把一些內地偏遠地方,深圳和香港的一些現象,人們行為上的特質展現。有些片段讓你會心微笑。末段演員們把整個場擺滿向日葵 (台詞則好像說是見到長滿向日葵的香港?)。和友人討論向日葵所代表的意義,當然沒有確實的答案。但向日葵給我希望,欣欣向榮的感覺,我想,作為中國香港人,就希望這個城市能活躍起來,自由行就成了大家的希望。【後記:在別處看見台詞應是「如果要我形容尖沙咀,我會說,尖沙咀是佈滿太陽花的一處地方。」】

 《伽傌葉‧前行動》:這是彭家榮改編印度當代作家洛根那‧柏德查理亞於印度動蕩年代寫成的《Babughat的處女魚》的作品。看之前不知始末,只是感受故事給我的感覺。她有很濃的宗教色彩,像在說彿家的輪迴 (雖然我也不太了解彿教),人死後忘卻一切前塵往事,從新學習再上路。看完的感覺很沉重。
中場休息時加演「進劇場」的一個15分鐘左右的習作。他們運用牛棚內的獨特戶外環境,場內的高牆,鐵絲網和石牆,就地演了一段他們取材自某本書 (忘記了名字) 而創作的一段戲。觀眾就站在不同的位置,看著演員們跳高爬低,一邊說著中/英語和普通話的字句 (想是由書中選取),表達了一個愛得很深的女子的感覺。「進劇場」的作品一向很有美感,很有詩意。這小小的習作實在是個驚喜,他們把這些戶外的建築與故事配合,有幾個畫面很美,那一刻很有衝動把它拍下來 (其實我已手執相機),但又不好意思... 【後記:是取材自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謝謝網友提點。】

坦白說,若是初次接觸劇場,看牛棚的劇場表演是要有點心理準備。除非閣下是非常喜歡另類一點的東西,因這類劇場表演需要觀眾感受和一點點思考,若只是尋求娛樂,還是選擇較為傳統一點的戲劇。乜都睇雖看劇多年,某些小眾劇場的演出到現在我還是會望而卻步。

【《一個自由行者的斷章殘句》 及《伽傌葉‧前行動》 5pm & 7.30pm  26.3.2006  牛棚劇場  】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管理的「牛棚劇場」


《一個自由行者的斷章殘句》演員 (左起) 李鎮洲,陳炳釗

2006年4月1日星期六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風車草劇團」於2005年10月改編外百老匯音樂劇 "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 的一個演出。

這劇由1996年開始在美國 Westside Theatre 演出,十年來未間斷,現仍在上演。是長壽音樂劇之一。"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 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 (除了香港,有意大利,韓國,日本等等)。想知道這劇的資料,可看這個網頁:http://www.loveperfectchange.com/  (內有詳盡的外國演出資料及音樂片段收聽,前文也是翻譯自這個網頁)。

這戲在2005年10月首演時我看過。

全劇共分21場,描述不同年齡,身份,性格的男女相識相遇相戀,以誇張及熱鬧的手法來展示男女關係的種種。戲由初段描述年青男女的關係的多姿多采,到末段幾場有關老年男女的相對無言,就像比喻無論開始得多熱烈激情,最終還是漸歸平淡。

記憶中有這一段描述男人帶女人入戲院,男人其實愛看功夫片,為投其所好看一齣女人愛看的愛情片,男人最初表現得很悶,女人卻興致勃勃。全段以歌唱表現,但男的以普通音樂劇方法唱出,女的卻以歌劇形式唱出。其實那時不太聽得清楚歌詞 (後來參考場刊內歌詞),但梁祖堯與楊詩敏就表達了兩個身份,興趣不同的男女在戲院內的感覺,非常鬼馬。

戲中也有一些獨白也處理得很好,其中一段描述寂寞的女人面對鏡頭拍徵友錄影帶,便笑中帶點苦澀味。還有很多片段都很有心思,不能盡錄。四位演員都很出色,又跳又唱的,我看的那場整個表演觀眾的反應都很熱烈。

這戲將於2006年4月重演。第一輪在文化中心上演的九場門票已售罄。但將在5 月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加開6場,詳情如下:

2006年5月11-14日 8pm     2006年5月13-14日 3pm
成人 $220    學生 $150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城市電腦售票網票務查詢及留座 27349009   2006年4月3日開始發售 
風車草劇團 :http://www.windmillgrasstheatre.com/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  風車草劇團   30.10.2005   西灣河大會堂劇院 】
首演時的傳單 (左起) 湯駿業,楊詩敏,邵美君,梁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