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6日星期六

八月的憂愁

《八月的憂愁》  林徽音

黃水塘裡游著白鴨,
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
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
田裡一窄條路,八月裡這憂愁?
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
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
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
一大棵樹下罩著井,又像是心!
從沒有人說過八月甚麼話,
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

~~~~~~~~~~~~~~~~~~~~~~~~~~~~~~~~~~~~~~~~~~

這陣子很累,連最喜歡做的事也有點提不起勁,幾次坐在電腦前卻無法完成文章。

看著一些網友因種種原因或停卜或關卜,竟有點不捨...

婆婆也覺得累,但是卻珍惜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的機會....
我想,我仍會留在此地,與你分享我所思所想。

這詩送給停卜或關卜的你,願這八月的憂愁快快過去,你的心裡再現陽光。

~~~  喂喂喂,記得黎探婆婆呀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香港風格




這晚大約七時許
放下工作一大堆
帶著勞累的身驅
到大會堂看劇去
重覆演奏的音樂
來回打出的字幕
反覆播放的錄像
一式一樣的燈光
肚子在咕嚕咕嚕
友人在呼嚕呼嚕
若你今夜也看過
希望不要埋怨我

【《香港風格  HK Style》   進念‧二十面體    18.8.2006   8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
後記 (1) :


把Vicio 的回應抄來, 當中有南華早報的評論, 給大家參考。
Vicio  Vicio 2006/08/22 11:49:39 /

I went to see a couple of stage performances by 進念 a long long time ago.  I could hardly understand what the hack they were trying to do or to say.   Having said that, I must say I love  to live in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ike Zuni could still survive and be fre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such way and there are people like you who will go to see their performances. 

To share with you a review by Clarence Tsui from today's (re 22.8.2006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thias Woo's Hong Kong Style 2 which was published last month is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and thoughtful anthologies of essays about urban planning to have been published in Hong Kong.  Sadly, his 70-minute stage production of the same name simply doesn't compare.

One big, undercooked idea, empty stage and a 50-minute video projection, followed by a meandering 20- minute coda, with painist Edgar Hung playing Chopin in front of sets from past Zuni productions.

Surely, Woo regards the production as more than just a visual appendage to his book- not to mention some extra money.  But what does he intend it to be?

Therein lies the production's fundamental flaw: Hong Kong Style is not emotional enough to be merely a lving ode from Woo about "trying to forget a place I love", as in some of his previous works such as A Lover's Discourse.   Here Woo appears distant, and his insistence on emoting in quotation marks is a major turn off."


後記 (2)  :

既然那麼多網友問這齣戲是否好看, 又見到 Vicio 的回應, 讓我再補充一些。

接觸進念是始於石頭記 (很多年前), 當時年紀還小, 看過甚麼也不太記得。之後一直不敢再接觸這個劇團, 隨著年紀漸大,  看劇多了, 開始對一些實驗性的演出有興趣, 卻也一即未敢再試...

直至這幾年他們和「非常林奕華 」合作多了, 我看過一些他們的製作, 感受開始有點不同。有一些我也非常喜歡 (如半生緣)。

看這次的演出之前也有充足心理準備這個「多媒體劇場 」不會是個熱鬧的製作。可是, 現時錄像, 音樂, 影像, 文字之間的聯繫似乎不大。胡恩威嘗試把他對現時城市設計摒棄了舊市區或值得保留的一些特色 (如小販, 屋村),  一些舊感覺 ,  與愛人分手和忘記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相題並論。

看著一些舊建築物, 舊屋村的相片, 比對著簇新的大型商場, 一式一樣的私人屋苑, 是有點唏噓。那一次又一次重覆的問題「忘記一個人與忘記一個地方有甚麼分別」, 我想就是想質疑現在的城市規劃刪除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舊事物, 也連帶除去了社會的舊記憶, 也影響著社會裡的人的文化與生活狀態。

以一個70 分鍾的製作來帶出這個命題, 實在不容易, 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和片段式的文字, 只讓觀眾找不著重心。始終, 我們不是在看書... 上文所說的20 分鐘尾聲, 只是重複了之前整個演出的音樂, 錄像和文字。

有人說這些實驗性的演出是曲高和寡, 劇場是要與觀眾溝通, 令人看不明白的戲就是有問題。又聽過有人說若觀眾看不明白一齣戲是他們未夠水準, 劇場是要啟發思考, 不應只是把肥皂劇搬上台演出。

兩邊的論據也有他們的道理。只想說, 創作人必然有話說 (不然做演出幹嗎), 婆婆卻鼓吹多元化發展, 讓社會上不同人士尋找他們發聲的途徑, 和自己認同的聲音。

2006年8月17日星期四

2005年11月11日


『當你知道生命可能開始倒數,好想做番D 自己想做o既事,好想記低D 。』

這晚,看了Kearen 的 《29+1 》 ,回家途中不斷想著黃天樂的說話,想起自己為甚麼寫網誌。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

記不記得那天在做甚麼?返工?返學?在渡假?在家無所事事?有沒有寫卜/寫日記?有沒有記下那天的一切?

我以前有寫日記的習慣,可是日子久了,漸漸便變成大事記,或應該說是「不開心的大事記」。因不開心時特別想寫東西抒發情感。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就是這天,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也改變了我的一些習慣。

那天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事,只是我在醫院做了一個腦部磁力共震掃瞄。(不用擔心,我無事)

就是躺在那個像棺材般的儀器內,耳朵聽著隆隆的巨響的個多小時內,我對自己說:要愛錫自己,要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要盡量記低自己的所思所想,要在這世上留下一點點痕跡。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就是這天,我開始寫網上日記,記低開心的,不開心的東西。又因為很喜歡劇場,和見到一些演員寫的卜,在 2006年2月  開始寫 YBLOG 這個劇場網誌。

打這篇網誌之前,我看了兩遍 2005年11月11日那篇網上日記,慶幸自己記下了那一天的感覺。

【《29+1》彭秀慧作品      17.8.2006   8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

後記:已是第三次看 Kearen 這個戲。最初擔心戲在壽臣劇院這麼大的場地做會影響演出效果,事實證明我是過慮了。上次感動我的地方今次仍看得我眼濕濕。還有數天,希望Kearen 繼續努力。我的感想可看以下引用網誌《29+1 與 9+1 》。

2006年8月16日星期三

唔化

她說:我唔知道…
他說:我唔負責…
你說:唔關我事…
我說:關邊個事 ?

她說:我唔識做…
他說:我冇做過…
你說:唔夠人手…
我說:關我咩事 ?

她說:我趕時間…
他說:我做緊嘢…
你說:唔好催我…
我說:又關我事 !

她說:你攞嚟做…
他說:你咁多事…
你說:冇叫你做…
我說:哦… 原來, 係我唔化 …

2006年8月13日星期日

為生命喝彩



今早看過網友厚厚的網誌《總會過去的》,說到無論生活多不順心,身處多困難的逆境,都總會過去的,太陽總會再出現。我今早就想:是呀,人生應充滿希望,不要氣餒。

然後下午,就看了一齣勵志音樂劇《喝彩》。

故事講述三個年輕人Paul, Danny,和Leslie,他們自少年開始相識,各有理想,在生命的路上互相勉勵。Paul 長大後憑他伶俐的口齒當上了唱片騎師,但因生性喜取巧投機終致賭債累累,走上了不歸路。Danny 很有音樂天份,甫出道便成為受歌迷愛戴的創作歌手。成名卻帶來了壓力,他為了能令自己繼續創作而依賴藥物,終導致昏迷不醒。Leslie 畢業後也當上歌手,他初出道時鬱鬱不得志,但憑實力終成為萬千歌迷愛戴的歌手,但卻在事業高峰,妻女生活安穩之時,他的抑鬱症日趨嚴重,幸好最終還是跨過了逆境。

故事是否有點似曾相識之感?像某個歌手/唱片騎師的故事?無論如何,編劇林愛心說這是個虛構的故事。但貫穿整個故事就是陳百強和張國榮共30多首經典金曲。故事沒有甚麼花巧,但就很感人。編劇巧妙地把他們的歌曲與劇情結合,幾位演員又唱又跳的,勾起了不少八十年代的回憶。

三位主角譚偉權,盧俊豪和陳健豪也演得很好。

陳健豪演純情有才華的Danny,無論外型和演唱都很出色。之前已看過他在演藝學院演《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王子,覺得他很有潛質,原來他歌聲也不俗,希望他能繼續努力。

譚偉權這次演Leslie 演得很用心,多次勁舞也很有睇頭,在鬱鬱不得志時的失落,和身處高峰時因抑鬱症所感的迷惘,都拿捏得好,他唱默默向上游和明星時很感人。

盧俊豪這次又演又導,演出方面因不多戲份,發揮不多,但作為導演在處理上相信他放了不少心血,有幾幕簡單得來很感人,如默默向上游,煙雨凄迷,明星,盼望的緣份等等。

這天下午是最後一場,入座率不足五成。謝幕時聽導演的口氣這劇遇到了不少困難。只想在此說句,他們這劇的努力是沒有白費,作為觀眾,我就覺得很感動。

『活著就是最好,活著就有無限可能。』(摘自場刊)

雨天後總會有晴天,晴天過後可能再會刮起更大的風雨,但人生就是乍雨乍晴,只要深呼吸一口氣勇敢面對,縱有艱辛,還是會有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
回家的路上望著天空的夕陽,想起厚厚網誌那漂亮藍天的相片,口中不斷哼著《喝采》。心感滿足的一天。

《喝采》  作曲:陳百強     作詞:鄭國江

為甚要受苦痛的煎熬    
快快走向歡笑的跑道
剩一分熱仍是要   發光   抓緊美好
春風一吹草再蘇
永遠不見絕路
明日變遷怎麼可知道
何事悲觀信命數

似朝陽正初升
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
願知生命誠可貴
能為你鼓舞

路上我願給你輕輕扶
你會使我感到好驕傲
幸福快樂陪著你  去找  一生美好
將一聲聲嘆息
化作生命力
懷著信心解開生死結
雲霧消失朗日吐

以真誠我祝福你
會踏上那光明前路
願將一腔熱誠給你
常為你鼓舞

【《喝彩》  春天多媒體創作     13.8.2006  3pm    元朗劇院演藝廳】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我愛莎翁: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


【續上一篇 「我愛莎翁:迷一樣的身世」】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莎翁) (1564 ~ 1616) 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的鄉村。他出生於一個皮匠的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在斯特拉特福鎮的文法學校就讀,在學期間應學過拉丁文,研習過羅馬和希臘的經典作品,但卻沒有上過大學。

1583年他娶了安尼‧哈撒韋 (Anne Hathaway),是一個農家的女兒。他的妻子被形容為一個 「身體強壯、甚至有幾分招人眼目的男子氣度的女子」,比莎翁大八年。婚後有個三個兒女,其中兩個是攣生子女,兒子哈姆內特 (Hamnet) 早逝,死因不明。一般認為莎翁寫《哈姆雷特》就是想悼念兒子。

沒有確實的證據,但相信莎翁的婚姻並不美滿。資料顯示他在26歲已在倫敦出現,當上了演員和編劇。種種跡象亦顯示莎翁在倫敦其間並沒有帶同妻子在身邊。

時為伊利莎白一世的倫敦,那裡雖然並非繁華之地,糧食歉收導致了哄搶糧市。但是,戲院卻晚晚高朋滿座。當時人稱倫敦是「肉慾加縱慾的巴比倫」。

莎翁在倫敦不久便闖出名堂。他既是演員,又做編劇,還寫詩。在1594年,他成為了宮廷劇團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的其中一員,負責所有貴族的戲劇演出,在聖誕節還會在英女皇前表演。同年莎翁入股環球劇場 (The Globe),為劇團演出和寫劇本 (actor-playwright)。 可是1613 年上演《亨利八世》時,舞台上的煙火效果把整間劇院化為灰燼,劇院一年後再重建營業。

那現在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傍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是否就是當年的環球劇場?且說說有關環球劇場的故事。

1949年美國演員兼導演 Sam Wanamaker 到倫敦遊覽,在泰晤士河邊 (Bankside) 找尋環球劇場的紀念碑,卻發覺只剩下一個黑色的標誌銅牌,以紀念這偉大的劇作家。他覺得莎翁不應只得這麼一個銅牌 " he deserved more than this "。

於是 1969年 Sam 開始了重建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計劃,擬在劇場原址成立一個集教育,研究和展覽於一身的劇場。 整個計劃由1988年奠基,至完成歷時17年,經歷了種種艱辛。可惜,Sam 卻在1993 年與世長辭,無緣看到這幢座落在原址數百碼外,相信與當年的劇場近似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正式運作。

環球劇場現每逢夏季四至九月會有莎劇上演,遊人可參觀舞台和觀眾席。若適逢有演出,觀眾還可能參觀排練中的選段表演。而十月至三月因天氣寒冷,則會集中與其他藝術團體舉辦教育活動、工作坊、訓練課程等等。主要當然是集中怎樣把紙上的莎翁,活現於舞台和生活上。

這個劇場很值得大家參觀。裡邊的展覽有關於莎翁的生平,伊利莎白時代的戲劇,莎翁身世之迷 (上一篇所述的疑點),那年代的莎劇戲服/印刷術/道具等等。婆婆每次到倫敦都會探訪她,只可惜至今仍未有機會在場內看一次演出。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還幸得有心人幫助重建。但莎翁最珍貴的著作,卻差點未能流傳於世。

莎翁共寫了38 齣戲劇 (有喜劇,悲劇和歷史劇),4首詩歌,154 首十四行詩。他只出版了他寫的詩。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劇作家的劇本手稿,卻竟然沒有好好留下來。

這得從當年的劇本出版和擁有權說起。

那時還沒有甚麼版權的概念,通常劇本寫成便歸上演的劇團所有。編劇寫的原槁 (original manuscript, so called "foul papers" ),經劇團領班安排抄寫複製 (那年代印刷術還未曾普及,所費不菲),把不同章節分發給不同人處理。所以,劇團內的演員/後台人員,每人也只會有他們負責的劇本那一小部分。而就是編劇的原稿,領班也可能在上面作了筆記以方便安排演出。通常劇團視擁有某齣劇為資產,非必要時,才會把他賣給其他劇團。當年倫敦發生黑死病後,莎翁一些劇目便數度易主。所以莎劇當時並非全由莎翁所屬的環球劇場擁有。

莎翁在生時有劇團出版了他18個劇本,但一般相信是加插了該劇團/導演甚至演員自己的意見/演繹 (出版商所得到排版印刷的稿件,一般不會是劇作家的手稿正本)。市面也流傳非正式登記的版本 (當時出版書籍需要登記),是有些演員把整齣劇默了出來賣給商人圖利,那些版本更可能偏離了原稿一大截。

多得莎翁的兩位好友約翰‧赫明斯 (John Heminges) 和亨利‧康德爾 (Henry Condell) (他們與莎翁一同在宮廷劇團共事,赫明斯更有可能是第一位演《哈姆雷特》的 Polonius ) ,在1623 年 (莎翁死後七年) 為了向他的好友致敬,千辛萬苦把他的36個劇本收集成冊,共印了750冊,現存也只有250 冊。本‧瓊生 (Ben Jonson,伊利莎白時代另一位有名的劇作家 ) 在書上便寫「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 He i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事實證明,瓊生很有先見之明,而他這句話也成為不朽名句。

莎翁著作眾多,婆婆對他的劇作尤為喜愛。 莎劇有何特別之處?

【待續.......】

【圖為重建後位於倫敦泰晤士河旁,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Shakespeare's Globe) :  http://www.shakespeares-globe.org/ 】
(ps. 對不起,這篇長了一點。下一篇將會有關莎劇,特別是婆婆看過的一些莎劇。因這幾天要照顧愛美麗,可能會需時長一點才完成。)

2006年8月9日星期三

我愛莎翁:迷一樣的身世





寫這篇介紹「莎士比亞 」(簡稱莎翁) 的網誌等於溫習了這位偉大作家的種種。
腦內不斷搜尋最早接觸莎翁的記憶,發覺原來與他的緣份始於中四那一年....

是一個班際的莎士比亞戲劇比賽。

婆婆一班同學決定參賽,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時婆婆當導演,花了不少心血在這個演出:把劇本濃縮到個多小時內完成,左搭右搭聯絡到「中英劇團」借來主要戲服與假髮,自己製作道具戲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次見面排演了一場大型舞蹈場面...等等。但結果我班還是輸了這個比賽,還被評判指出讀錯了Montague 這個字 (以後死都記得點讀),婆婆與同學因為對整個演出期望甚高而相擁痛哭....

唉,記得當時年紀小....。就是這次失敗,決心了解莎翁的作品,並開始愛上了這名英國籍男子。

要介紹莎翁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這個英國大文豪的著作至今仍不斷被重演和引用,但是他的身份就如謎一般:他並沒有像其他作家般為自己寫下傳記;獲得他正式授權出版的作品只有50部 (主要是劇作, 他共寫了 30多齣戲劇,  150 多首十四行詩);他沒有留下任何肖像 (現存的畫像也只是其他人把他們認識的莎翁繪畫出來);他靜悄悄的死在故鄉,沒有任何向他致敬或悼念的文字記錄, 相對於他在生時作為頗有名氣的演員、劇作家和詩人,是有點奇怪...

這一切一切, 為莎翁的身世濛上一點神秘的色彩...

就是因為沒有正式留下的資料, 而所知的又疑點重重, 有研究認為這個以「莎翁」為署名, 寫了這麼多偉大著作的人, 並非那個出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鄉村名為「莎士比亞」的男子, 而可能是另有其人。

有一說他是愛德華‧德維爾 (Edward de Vere) 的化身。愛德華‧德維爾是第十七世牛津伯爵 (17th Earl of Oxford, 即貴族 ) , 非常喜歡音樂, 旅遊, 和意大利文化;  亦對獵鷹術很有研究 。有學者認為若莎翁非貴族不可能在他的劇作中寫出那麼多宮廷內的儀式和細節。 而一個鄉村出來的小子亦無法獲得那麼多知識─ 莎翁的著作所涉及的範疇甚廣, 包括哲學、 醫藥、 地理、 甚至獵鷹訓練。而愛德華‧德維爾就樣樣皆能, 他當時對文藝活動的興趣亦非常吻合莎翁活躍於劇壇和文藝界的身份。

又有一說他是另一個英國劇作家、詩人和英王的翻譯基斯度化‧馬洛 (Christopher Marlowe) 的化身。因馬洛的身份同樣撲朔迷離, 和宮廷又有特殊聯繫。馬洛被指為政府間諜,  死於被暗殺, 而當時英女王伊利莎伯一世對馬洛的死因聆訊又親自處理, 所以有研究認為馬洛並未真正死去, 而是被流放到意大利一段時間, 後化名莎翁再繼續寫作。

還有其他傳言, 總之說法不一, 篇幅所限, 不能盡錄。莎翁的確切身份婆婆當然沒有答案給大家。現在流傳關於莎翁的資料, 一般是根據不同歷史資料內所提及莎翁的種種, 和他曾出版的作品, 從而把這個人物的點滴積聚而成。
那麼, 他究竟是誰?

【待續......】

 
(ps.  希望你們不會被悶死,  婆婆已經盡能力寫得簡單易明一點,  因有關的資料甚多, 還有兩篇才完。)
【圖為 Ford Madox Brown 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畫像  】

2006年8月7日星期一

我問你答:答案篇



















多謝大家參與,都好彩唔係一題都唔識,不過就無人全中喇。

莎翁正式留下來的資料很少,人們對他的身世更形容為「撲朔迷離」,可是偏偏他就是歷史上一個大文豪。以下題目的答案來自多本書藉/劇本/網上參考資料,如任何人發現有錯漏,歡迎指正。

1)  莎士比亞在英國哪裡出生?    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註解: 莎翁出生在 Stratford-upon-Avon 的鄉村,據資料顯示他應在1590 年前 (約26歲) 時到達倫敦闖蕩。


2)  莎士比亞是否曾經當過演員

註解:他在倫敦既是演員,又是編劇。


3)  莎士比亞的妻子是個甚麼人農家女

註解:相信大家可能被電影欺騙了,莎翁的妻子非演員。根據歷史學家推敲 (因無正式文件記載),他妻子是個叫Agnes (或Anne,當時兩個名字相通) 的「身體強壯,甚至頗有幾分招人眼目的男子氣度,比他年長8年」的女子,是一個農夫的女兒,擁有一個農場。

4)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註解:《李爾王》 (King Lear),《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馬克白》 (Macbeth) 和《奧賽羅》 (Othello) 被譽為「四大悲劇」。雖然《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也很悲慘,但就不是四齣之一。 不過好多時俾人誤會,皆因這齣莎劇最多人認識

5)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喜劇 ? 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註解: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乃英國另一個偉大作家「王爾德 Oscar Wilde」所寫。遲些再寫番篇文介紹下呢個出色o既作家

6)  你猜香港的劇團演過下列哪齣莎劇? 李爾王 (King Lear),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註解:以上三齣戲香港都有劇團做過, 婆婆睇過「香港話劇團」做《李爾王》 (King Lear) 同埋《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中英劇團」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問題其實應該問:香港邊齣莎劇無劇團做過?不過婆婆都無答案呢,大有可能是那些歷史劇,如《查理二世》,《亨利四世》等等。


7)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是那一齣莎劇的台詞?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註解:原來的英文是 "To be or not to be; ay, there's the point "  是哈姆雷特王子的對白,他當時正在想是否應了斷自己的生命。 看過一些資料說這句台詞很難翻譯成中文。

8)  最多被搬上舞台/改編/拍攝成電影的莎劇是哪一齣?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註解:最多人識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也最多人將這齣戲搬演


9)  下列哪齣音樂劇不是改編自莎劇或受其影響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註解:音樂劇就不算有很多受莎翁影響。《夢斷成西》 (West Side Story) 是受《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影響 。Disney 就承認過《獅子王》 (Lion King) 是受莎劇影響。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則是Andrew Lloyd Webber 根據 Paris Opera House 的事蹟創作而成的。

10) 黑澤明的哪一齣電影是改編自莎劇?   《亂》 (Ran),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和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全都是。

註解:黑澤明的電影有受莎翁影響。《》(Ran) 改編自《李爾王》;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改編自《馬克白》;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則改自《哈姆雷特》。

前一篇我稍後再回應大家。有關莎翁的生平和戲劇, 婆婆寫寫下發覺越黎越長篇, 俾多少少時間, 會盡快推出
  

2006年8月5日星期六

我問你答




















見到孫仔寫歷史寫得那麼高興,突然很想介紹一下一個我非常喜愛,家傳互曉的編劇「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未寫之先不若來個問答遊戲 ( 喂,唔該大家俾下面玩下啦 ),是有關莎翁本人和他的劇作[ 8.8.2006 註:紅色的是答案,詳情則看下一篇網誌:《我問你答:答案篇

1)  莎士比亞在英國哪裡出生? 
      A. 倫敦 (London)     
      B. 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C. 劍橋 (Cambridge)

2)  莎士比亞是否曾經當過演員 ?      A.       B.



3)  莎士比亞的妻子是個甚麼人?      A. 公主      B. 演員      C. 農家女

4)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D. 馬克白 (Macbeth)
      E.
奧賽羅 (Othello)

5)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喜劇 ?
      A.  無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     
      B.  錯中錯 (Comedy of Errors)
      C.
 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6)  你猜香港的劇團演過下列哪齣莎劇?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C.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7)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是那一齣莎劇的台詞?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8)  最多被搬上舞台/改編/拍攝成電影的莎劇是哪一齣?
      A.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9) 下列哪齣音樂劇不是改編自莎劇或受其影響?
      A. 夢斷城西 (West Side Story)
      B.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C.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0) 黑澤明的哪一齣電影是改編自莎劇?

       A. (Ran)       
       B.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C.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答案在星期日晚揭曉。下一篇將介紹莎翁和他的劇作。

[ 6.8.2006 2330 備註:對不起,婆婆這天事忙,現在又要見周公,只有明晚才揭曉答案 。]

[ 8.8.2006 0007 備註:對不起, 現在又要見周公,只有明天才回應大家 。]
 

2006年8月4日星期五

月亮7個半



《月亮7個半》是「劇場組合」製作的演出,由甄詠蓓和詹瑞文導演,林嘉欣擔演主角。

戲的概念源自幾米的繪本《微笑的魚》、《月亮忘記了》和《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咭片》。內容以片段形式,講述27 歲半的女孩,怎樣回想起 7歲半時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幻,對未來的夢想與希望。

戲在偌大的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配上以幾米繪本作藍本的佈景,很美,很富詩意。可是稍嫌少了一點色彩, 而且旋轉舞台也頗花時間,令戲的節奏拖得有點慢。

戲所帶出的主題可參考上一篇文章《被遺忘的月亮》 (可看以下引用網誌)。人大了,知道了現實,就沒有幻想,忘記了怎樣去幻想,忘記了當初的夢想理想。若人類沒有胡思亂想的本能,社會可沒有進步,人類不會有那麼多發明,對身處的環境不會有那麼多發現。月亮的譬喻就很好,古時人對月亮有無限聯想,但當一看清了月亮的本質,發現那裡是一塊爛地,所有事情變得實際,月亮開始變成一組數據,一個實驗,而不再是一個優美的故事。

相對於以往「劇場組合」的兒童劇,《月亮7個半》對幾歲大的小朋友,可能會有點難以明白。中場休息時,與十歲的愛美麗談及內容,想不到愛美麗說:是林嘉欣在想她小時候的事嘛。哈,想不到她很明白呢。可是離場時還是聽到有家長表示不小朋友不明白。

有點美中不足是這次他們的歌曲也是預先錄音,即是「咪咀」。其實這幾次看他們的兒童劇,也不是現場演唱,對我這個有點要求的觀眾,是有點不是味兒呢。

還有,對不起,我覺得林嘉欣那條裙子令她看來實在有點臃腫,或是她就是有點胖....

完場在幾米的攤檔買了不少紀念品,大出血呀 ~~

配合這次的舞台劇,幾米有一個展覽,有關資料貼在下面。憑《月亮7個半》門票還可免費入場。

【《月亮7個半》「劇場組合」  29.7.2006   7.3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