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同樣涉及同性戀,探討人怎樣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感情的舞台劇「馴情記」,我想除了林一峰的 fans 外,知道這齣舞台劇的只屬少數人 。當然,兩齣戲的背景和手法會有很大分別 (實質有甚麼分別也要看過齣戲才知)。
並非想在此談這兩齣戲。倒是想談談大眾對舞台劇 (或者說,是劇場演出) 的一些看法。
「係唔係好難明0架?」「呢 0的 0野好似好藝術播...」「0的 演出好似好誇張0者...」
其實電影都有王晶同王家衛之分,劇場也是,有較為商業的,也有好conceptual 的,有合家歡的,有結合multi-media 的,有著重劇情的,有著重形體的...林林種種,任君選擇。香港一年大大少少的劇場演出著實不少 (2005年超過 100 齣製作,還未計舞蹈/音樂等演出 ),可是,曾聽劇場人士說過,據非正式的統計,慣常入場的觀眾只有二/三萬人左右,即每個製作平均約200/300人。
電影是藝術,劇場也是藝術,而藝術源於生活,於我來說,藝術只是把生活的點滴,濃縮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感受它的真善美。它可以是透過劇場的演出,電影,歌曲,圖畫,雕塑等等來表達。
有很多人問過我為甚麼這樣喜歡舞台劇。劇場的魅力在於它的真與假之間的拿捏。明明是假的,卻又是那麼真實的在你面前演出,演員的感情是那麼的真摰。同一齣劇,重演與首演會有所不同,第一場與最尾那場也會有微妙的轉變,演出對手的狀態也會引至不同的演出效果。無NG 無 剪接,貨真價實。雖然我也愛電影,但它就無法給我那點真的感覺。
當然,最最最實際的是劇場演出的票價比電影貴許多。不是普羅大眾可以容易負擔得起。那是無奈的。不過,在外國的劇場演出門票也是很貴的,可是外國人進劇場就如看電影一般,是個週末逍遣的活動吧了。我時常想,為甚麼英國人沒有把這個習慣在她的殖民地培養起來。
再說有關誇張的演技。
那是沒有辦法。要知在舞台上要把聲音與表情傳達到每一個觀眾是有點技巧的。我只可以說,好的舞台演員通常可以成為好的電影電視演員,可是公認好的電影明星,卻未必能成為好的舞台演員。我以前最喜歡舞台上的謝君豪,羅冠蘭,張達明。現在晚上公仔箱內見到他們卻甚麼感覺也沒有。
拉雜談了一些,其實只是想說舞台劇不是甚麼艱深的藝術,可以好 down-to-earth。不入場便不會明白。
在看電影「斷背山」後,請考慮買隻「馴情記」 vcd 來看看。信我,蠻好看的。
【後記:(把回應網友的說話也抄進內文) 還有就是我喜歡舞台演出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 試想想,每齣戲完結就會成為回憶。就是有DVD 重溫那種感覺也會很不同,更何況大部的份演出也是沒有任何紀錄。 所以這幾年便開始在演出後寫下一點觀後感,嘗試留住那一剎那的感覺 ~~~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