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7日星期二

與話劇團一起成長



與大部分的劇場觀眾一樣,最初接觸話劇是由香港話劇團開始,不經不覺已有十多年。翻開香港話劇團 的二十五周年誌慶特刊,書末列出了二十五年來話劇團的演出資料。這些年來真是看了不少話劇團的演出。邊看邊回想這些年的生活經驗,種種往事在腦內浮現……

《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984
這是我第一個進劇院觀看的話劇,那時我還只是個中學生。那一年學校排演《不》劇參加校際朗誦節,我有幸擔當劇中一個角色(普禮慎小姐,話劇團版本由羅冠蘭飾演)。有同學見到這個演出便相約一同觀看。那時,以一個中學生來說能觀看職業劇團的演出是非常難得的事。可能因為之前曾經苦讀劇本,還記得大部分台詞,令我看得津津有味,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我時常想,若然沒有這愉快的第一次,今天劇場裡會不會少了我這個觀眾?

愉快的經驗還包括欣賞古天農、區嘉雯、林聰和陳慧蓮的演出。當年,古天農還是香港話劇團的當家英俊小生,迷倒了不少少女……

《有酒今朝醉》(Cabaret) 1988
看了《不》之後便有好幾年沒有看話劇。畢竟我還只是個初中生,沒有太多零用錢看話劇。《有》是我第二齣看的話劇,也是我第一次看音樂劇,我亦因此而喜歡了音樂劇。印象深刻的是潘璧雲性感的演出,和趙靄雲、高翰文載歌載舞的情境。遺憾的可能是發現古天農已經離開了話劇團……

《遍地芳菲》 1988
「中國人是草!剛毅頑強,勇敢不屈,面對劣境依然茁長,展露青荵。」翻開場刊首頁便見到這些說話。我第一齣看的本土原創劇,由杜國威編劇,鍾景輝執導。辛亥革命對於我來說只是歷史課本裡的一頁,感覺很遙遠。看完此劇卻驀然有種「我是誰?」的感覺,特別是當演員們一起踏著步,斷續地高呼「中國人是草!」的時候,心裡竟有點衝動。

《雄霸天下》(重演)  (Becket) 1990
《雄》是謝君豪和潘煒強加入香港話劇團初期的演出之一,他們加入劇團不久即在不少演出中擔當主角。那時,他們的演出是我必然的選擇。在《雄》劇中,謝和潘分別飾演亨利二世和多馬基特,印象中能在一齣戲中看到兩人同時有那麼重戲份的演出機會並不太多。

《禁葬令》(Antigone) 1991

話劇團的女演員我最喜歡羅冠蘭。我腦海裡有《禁》劇裡她穿著白色的長裙,站在台中念獨白的情景:她以堅毅的神情,訴說她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兄長的殮葬,就如一尊聖像般。

《傅雷與傅聰》1991
事隔多年後終於再見到古天農(飾傅聰)的演出。記得戲內有不少古典音樂的選段,好像舞台側擺放了一大座三角琴,傅聰當然少不免要在琴前彈奏一番,雖然這劇有劉詩昆作鋼琴演奏指導, (動作表達而已,實際是播帶)可惜古天農的演繹還是略嫌生硬,有點美中不足……若當年石信之能演話劇的話,效果可能不同...

《蝴蝶君》(M. Butterfly) 1992
這齣戲無論編、導、演我都非常喜歡。記憶中有這麼的一幕:潘煒強 (飾宋麗齡) 扮演的京劇乾旦穿著戲服站在高台上,葉進(飾蘭尼‧賈里馬)在台前訴說他的情感,同時間背景播放著意大利歌劇蝴蝶夫人的音樂,畫面極富思意。這個劇的主題(涉及同性戀)和潘煒強的背部全裸演出,在當時引起不少迴響。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1992

醉人的音樂,動人的情節,美輪美奐的佈景,令人一看再看,回味無窮。導演古天農在場刊中說:「……當你回憶起昔日的歲月,揮之不去的就是那些人,那一點點情意。」此劇最動人的是劇中的愛情、友情和親情。以後多次重演我都有捧場。但看到後來春天的「變種」製作,實在有點失望,也特別懷念當年的演出。

《南海十三郎》  1993
還是杜國威。他所編寫的劇本我最喜歡這一個。謝君豪飾演才情橫溢的南海十三郎實在不作他人之想。劇本寫得很好,唐滌生(李偉英飾)拜南海十三郎為師那場絕對是神來之筆。

《黑鹿開口了》(Black Elk Speaks) 1994
聞說這個演出不太叫座。可能是劇種的關係。但我對這個講述北美洲印第安部族的演出有頗深刻的印象。話劇團在這個劇中發揮了高度的團隊精神,由全團演員共同分擔了劇中多個角色 (每位演員要演出十數個角色)。這個演出獲得了在第四屆(1994-1995)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整體演出和八大最受歡迎製作。

《三姊妹》(Three Sisters) 1995
傳單上如是說:「本劇是俄國著名劇作家契可夫的偉大傑作。劇情有趣感人,笑中有淚。導演及設計均為美國名家,應有極端嚴謹高質的製作。」當時年少的我只知到這是個偉大劇作家的名著,契可夫所代表的戲劇理念便不求甚解。只知欣賞三姊妹(劉紅荳、羅冠蘭和陳慧蓮)的演技是賞心悅目的事。

《荒謬及後現代之夜》(An Evening of Absurdism and Post-modernism - Hamletmachine/The Bald Soprano) 1995
大約是在這個階段開始接觸荒誕劇。記憶中話劇團也較少演出這類型的劇 (在此之前我只看過他們演卡夫卡的《審判》)。在滿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了劇院,最終還是胡裡胡塗的走出來。除了記得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們穿著前衛的服飾外,對不起,其他真的不復記憶。

《次神的兒女》(Children of a Lessor God) 1996
我第一齣看的普通話話劇 (《次》劇當年只有普通話版的演出)。買票之前實在考慮了很久,因自問普通話聽解能力只有六成左右。仗著之前看過此劇的英語電影版,便姑且進場一試。此劇的女主角(龔小玲)沒有一句對白,所有的台詞只以手語表達,男主角(陳哲民)既要翻譯女主角手語的意思,更要在與她對答時打出手語,殊不簡單。

當然,若有機會看一次廣東話版會更好。

《春秋魂》1997
看這劇之前其實是有點奇怪,為何周志輝是當時話劇團四位首席演員之一(其他三位為葉進、高翰文和馮蔚衡)。看《春》劇後我便了解到周的魅力所在,是我不懂得欣賞。此劇由周擔當主角屈原。他以精湛的演技演繹這個充滿悲劇性的詩人,最後那場投江自盡的戲令人感動。

《德齡與慈禧》1998
因工作及進修關係,在《德》劇之前差不多有一年未曾踏足劇場,幸而沒有錯過了這個水準一流的演出,其實很想看盧燕(飾慈禧太后)和毛俊輝(飾光緒皇帝)的普通話版。但經再三思量和檢討《次》劇的經驗後,還是選擇了雷思蘭(飾慈禧太后)和龔小玲(飾德齡)的廣東話版。在文化中心四面觀眾的環形劇場演出清宮劇實在很考工夫(因未能依仗太多佈景設計)。導演楊世彭在場刊中表示整齣戲的編寫、設計與導演構思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編劇(何冀平)更六易其稿,使整體演出更出色。他們在2001年重演時我買了企位票,也要再次欣賞馮蔚衡(飾德齡)和秦可凡(飾慈禧太后)等的演出。

《尋人的眼睛》2000
潘惠森編劇加上何應豐導演,一開始便覺得會是個不平凡之作。在此之前看過不少潘與何的戲,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難以猜想話劇團演出潘與何的戲會是怎樣的?結果,這次我雖然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場,卻懷著滿足而感動的心情離開。我想,某些劇種是要在人長大了才適合觀看的。

《香港一定得!》2001
這是話劇團公司化後的一齣音樂劇。儘管有人說這個劇「娘」得很,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我卻喜見話劇團能緊貼時弊,把教育、房屋、高官表現這些每天在報紙裡見到的事情在劇中展現,甚至諷刺政府的政策,印象中過往話劇團很少這類型的演出。難得的是內容不流於挖苦刻薄,最後那一曲「一個小市民的卑微願望」更帶出了大家的心聲。

《如夢之夢》2002
最後當然要說一說這個「歷史性」的演出。劇長七個多小時,環形的舞台設計,能夠轉動的觀眾座椅,錯綜複雜的劇情,大部分角色都以多過一個演員演繹等等,無論對劇團或觀眾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直到目前為此,這是我最難忘的舞台經驗。

(註:這是在2003 年為一本劇場雜誌寫的文章。可惜該雜誌已停刊了。)

1 則留言:

Unknown 說...

請問香港舞台劇演員-李偉英現在是那個劇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