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場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場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紀實與虛構》之「蝸牛」即係「的士」

話說我前幾日執相見到群仔同愛美麗影呢張舊相....

咁自不然去搵下本場刊睇睇啦。呢齣就係2002年「國際綜藝合家歡」,劇場組合 (現PIP劇場) 嘅《細路‧細路‧細路SHOW》。



唔止有群仔,仲有性感女編劇阿詩...



然後今晚睇戲,當阿詩講到阿嫲入元朗睇佢做戲,不斷叫蝸牛做的士時,我腦裡即刻叮一聲,哈,心諗,乜得咁啱呢,早兩日先睇過本場刊喎,仲唔係講緊呢齣....


即係呢,事實證明,阿詩真係喺元朗扮過昆蟲呀,係唔係一隻蝸牛,我就真係唔記得喇 (可惜愛美麗冇同佢影相丫),而佢阿嫲彭月英女士有冇去睇過呢,咁要等性感女編劇話你知喇....

咩話?你唔知我講緊咩?咁你就要去睇睇呢齣戲喇,睇完包保你明晒囉,得番幾場咋,快手喇 ~~

《破地獄與白菊花》(萬聖版)
29.10.2008-1.11.2008 8pm, 1.11.2008 2.30pm香港藝穗會小劇場 $180,  $150 (藝穗會會員, 全日制學生/長者/傷殘人士)
快達票訂票按這裡
相關劇評:【張秉權博士評《破地獄與白菊花》(清明版)

【《細路‧細路‧細路SHOW》劇場組合  4.8.2002 3pm 元朗劇院演藝廳/《破地獄與白菊花》詩人黑盒  28.10.2008 8pm 香港藝穗會小劇場】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Those were the days ....

傍晚把一箱箱的貨物帶回家中....甚麼來的呀?

拆開來,很多塵,抹也抹了差不多一小時,亂成一堆....



排好了,佔了廳中很多地方啊。究竟是甚麼來的呢?怎麼有本藍色那麼大的?就先看看它吧....



呵呵,是特大場刊呢,有1996年「春天舞台」的《播音情人》,有洪潮豐呀 ~


有「無人地帶」在2001年在海防博物館內演出的《香港之役─活在背叛愛的時代》,在博物館看演出的機會真的罕有,還有戲是配合館內的歷史。


還有「新域劇團」在2002年為編劇舉辦的《新劇煉獄計劃》,有黃國鉅,莊梅岩,黃詠詩,難得編劇的玉照大大的放在場刊封面。


對,那一大堆都是場刊,是由1990年至2003年部份本地劇團的演出,當中有不少是我這些年儲下來的。數年前與朋友們把它們整理了,成立了一個劇場資料庫,場刊就放了在阿麥書房內,因著書房的擴充,未能再收留它們,現搬回家中,再謀出路。(在此謝謝書房老闆這些年來的協助。)
很想將這些資料與大家分享。

先來些頭盤給大家嘗嘗,當然是有關我喜愛的演員梁祖堯 (我答應了賴啤很久了,見引用網誌)。以下是祖早期的一些演出。

祖的第一齣戲是1996年《嘉士伯戲劇節》,「赤犢劇團」的《同性三分親》。


可恨我當年沒有看到,只看了《選擇性逃亡》,這場刊是《選擇性逃亡》的,所以裡邊沒有阿祖啊。


1997年,阿祖進了演藝學院,也有些校外演出。首先是「春天舞台」的《上海之夜》,擔正的是封面這三位,羅冠蘭,葉童,謝君豪。


看,多麼年輕的梁祖堯!



同一本場刊,發現原來還有好些大家熟識的名字啊,你認得嗎?


原來蝦頭是導演系的嗎?



同是1997年,「觀塘劇團」上演余翰廷編劇的《愛上愛上誰人的新娘》。中間那位就是《同性三分親》的導演鄭傳軍,他慧眼識英雄,當年已稱讚祖有演戲天份。










當然少不了他在演藝最難忘事件第一位,由學院製作,2000年的《屈獄情》。可惜演藝學院的場刊,只得演員表和一些演出資料。


同一齣戲裡,有趙堅堂 (即將演出「影話戲」的《獨坐婚姻介紹所》,詳情按這裡)和湯駿業。


場刊裡沒有相,就只好找在演藝學院網頁內的相片貼貼啦。右為趙堅堂。


(祖的場刊當然不止這些, 有時間再找。相關網誌:【Pumpkin jojo】)
往後陸續再貼些特別的場刊給大家看。

後記 @ 24.10.2008 :謝謝大家的回應, 得在此聲明, 以上有八至九成場刊是我的, 其他的是熱心人士 (包括JC, WY 及 PH) 捐出的。把這些場刊這麼有系統的安排, 實有賴我的朋友們協助, 在此鳴謝 LW, BS, JC, PH, CKT 及阿麥書房借出地方給我們整理資料和存放有關場刊。

我儲存這些資料, 以至成立一個資料庫, 就是覺得香港的劇場紀錄不足。在我的夢想中, 若然有個電影資料館一般的「劇場資料館」就最好, 讓普羅大眾接觸到劇場。這也是我們找阿麥書房放置場刊的原因之一。

現時我只整理了場刊, 心目中最好一齣戲能集合宣傳品, 場刊, 和劇評。這對做研究和教學方面都應該有用, 也能讓更多人回顧這些演出。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29+1 進化圖

看到Kearen 寫張漢明進化圖 (見引用網誌),心感幸運看過不同cast 的張漢明之餘,突然心血來潮,想把過往四次《29+1》 的場刊找出來看一遍,竟然又不費吹灰之力,給我在同一個袋內找到─大家有所不知,我不從不會丟掉場刊,家中的場刊單張多得很,要找某一齣戲有時是很費功夫的。

言歸正傳。本想找到場刊再寫一些甚麼的,但細看了幾本場刊一遍,覺得還是 Kearen自己說的話來得吸引,就把幾本場刊的東西抄一抄吧。



《29+1》 首演於 2005年5月4日8pm (至5月7日),在藝穗會O2劇院,演張漢明的是林澤群和黃龍斌,林若君男友由錢佑飾演。

Kearen在咭紙印製的場刊寫了以下說話 (是真的手寫):

30歲了,大了。
也沒甚麼大不了。
只是,感觸真的特別多。
生命,死亡,關係,信念,理想...
統統交纏在一起。
第一次徹頭徹尾的創作。
過程高低起伏。
生活與劇場的不斷交錯...
一直在走著,在找著。
希望慢慢領會,慢慢明白。
再多的文字也無法說明29+1對我的重要。
只有衷心謝謝你為我作了見證。


《29+1 2次方》在2006年5月18日至28日,在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上演,演張漢明的仍是林澤群和黃龍斌,林若君男友則除了錢佑還有黃振輝飾演。
這次開始場刊裡有了分場表,手寫字變了打字,精益求精。

Kearen在場刊裡創作人的話:

很多人走來問我這次重演跟上次有甚麼不同,我一直答不上來。
重演排練的第一天,我在日記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踏著猶疑的步伐,終來到了灣仔這棟大廈。心裡嘀咕著...有點害怕,有點緊張...十一樓。電梯的門徐徐打開。我,即將再次獨自一人對著空盪蕩的排練室...去年在這個空間,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一個人坐在那幅佔據了整個排練室的鏡子前,看著窗外繁忙的都市,由日光過渡到華燈初上...偶爾傳來隱約的車聲...要在枯乾的軀殼中榨壓出點點創作的汁液,要把疲累的細胞都逼迫躍動起來,間歇性的嚴重胃痛...流過了多少空洞和無助的眼淚...

重新排演這個戲,可說是對自己的一種殘酷。

這些日子,我翻開一件一件的舊物,重聽一首一首的舊歌,感覺雖然仍是那麼七零八落,但我珍惜在這劇場裡體驗與發現的一切─時間不會停下,過去即使無法重來,所有精彩的回憶,是任何人也拿不掉的。

謝謝上一次及這一次參與製作的每一個朋友,和我共同經歷了這可堪回味的一年。得到你們的寵愛和無條件的支持,我太過幸福了。還有,我最親愛的林若君和黃天樂,是你倆讓我看到最赤裸的自己,也是你們在我身上發生的微妙反應讓我知道你們確實存在過。

今天,我終於發現,這次重演所不同的正是我內心擁有的一份冷靜和從容。
時間,從來不會因為誰而停下來。
是時候放低,勇敢繼續走了。
走吧,走吧。



《29+1 3次方》在2006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上演,演張漢明的仍是林澤群和黃龍斌,林若君男友則只有黃振輝飾演。

這次場刊裡沒有了分場表,但竟然連日期地點場次也無,哈。

Kearen在場刊裡創作人的話:

家中有個小盆栽,一直沒有打理。某天晚上,消極悵惘的一剎,竟給我看到這棵以為快要枯萎的植物開花。我心頭一顫,為著它掙扎出來的美而感動。

家裡有一條小狗。頑皮的時候,她把我的鞋子都咬破了。然後,當我工作至極累不堪,她輕輕的把頭伏在我的腿上,尾巴含蓄的在擺動著,那一刻,她是我的全世界。(a bit sad when reading this part)

生命的觸動原來可以如斯簡單。

關於三次方公演,本來只是一個忽然的奇想;奇想來自二次方之後,每一個訴說你們故事的電郵。我沒能逐一回覆,但我感覺到一股力量,忽然而來的一種使命,讓我想到,這個戲,可以給更多的人去看。

一定會有甚麼東西把生命延續,也總有些東西把生命滋養。無論是一棵花,一條狗,一個故事,總有他所帶來未可知的力量。儘管,對於世界,對於生命,我仍然有很多提問。至少,我仍有尋找答案的勇氣和魄力。

想通了。即使老土,活著多好。

繼續,仍是繼續.......走吧,走吧。
 

《29+1 4次方》在2008年2月29日至3月8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上演,演張漢明的變了林澤群和翟凱泰,林若君男友則是黃振輝飾演。

這次場刊印了音樂名單,紙質也更好,還多了個網址。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次比一次長大。

Kearen在場刊裡創作人的話:

兩個月前,姑媽去世,在喪禮上,對我來說,最感動一刻,是她的好友張姨的到來。

姑媽和張姨,二人交情超過六十年,從青春時一起去派對,到年老時一起搓麻雀,直至姑媽因病行動不便,張姨也因白內障而長留在家,一對好友見面漸少。

姑媽在醫院的時候,張姨竟然斗膽一個人「盲中中」的從紅磡坐巴士到觀塘,再轉小巴到醫院探病。基本上,她是靠「手」去摸,靠「口」去問而找到路的。

我一直以為,姑媽的離去,對她的打擊會是最大,也猜想她可能會哭。

靈堂內醫好了眼疾的張姨慢慢走到姑媽旁邊,淡然的說她的樣子看來不同了,但也總算安詳,然後笑了笑,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自己躲在一角卻不停落淚。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到,每個人的情感表達,並非其他人可以明瞭。
一個比我年長五十年的人,看生命,看死亡,看離開,也不一定等於我的看法。


一方面我仰慕她的坦然和從容,另一方面我卻知道這一刻自己對生命的觸動和敏感,正正是這刻最真實的自己,如果這是我的創作的根源,我要把握;如果這些感覺將成為我某個人生段落,我更要珍惜。

火爐旁,我問張姨,她今年幾歲,她一臉認真的說:「我嘛,四十幾"對"。嘻嘻...」

《29+1》跟很多作品都不同,她看似有特定的時間性,的確有一種可一不可再的感覺。然而,四次的公演,從籌備,排練到演出,台上台下的參與者亦一直在成長。演出的每一個微調,正見證著時間的流逝,也是當天這個作品誕生最好的原因。

生命死亡,歡樂悲傷,這些事情一直沒有離開我們。

只是,我們每一天都會比昨天明白更多。

從三十歲到八十歲,總有一天,可以笑看人生。



《29+1 5次方》【摘自Kearen's blog】

《29+1》首演於2005年,故事描寫女生踏入三十歲心態,尤其受女性觀眾所喜愛,亦勾起不少七字頭出生一代的集體回憶;其後三度重演共二十六場全部爆滿,叫好叫座。

今年九月,進軍演藝學院戲劇院,林若君+黃天樂,兩個女生,繼續回味,繼續展望。

現為方便大家,你可以安坐家中上網轉帳,或到你就近銀行作過數,無需親身到快達票即可購得門票!!同時亦免除 快達票 手續費用  詳情參考請附件
她,今年踏入三十。

為了三這個數字的入侵而開始擁有大部分同年女子的憂慮,然後,突然出現的一切意料不到卻又似乎理所當然的經歷,讓她陷進了人生前所未有的低潮。在友人介紹下,她搬進了一個陌生女子的家。從這一天,兩個女子在空氣中互相融合,觀照,影響……是誰闖進了誰的世界?

演出資料:
2008年9月11日到 20日 (9月16日星期二 休演)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
請參閱附件 訂票表格   或到下列網址下載表格
http://www.kearenpang.com/29plus1/29+1_5th_internal_booking_form.doc

節目網頁 http://www.kearenpang.com/ or http://hk.myblog.yahoo.com/kearenpang
查詢熱線:9032 5272 袁小姐 / 9446 7094   朱小姐
查詢電郵:ticketing@kearenpang.com

本節目不適合6歲以下之兒童觀看
本節目首演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無料カウンター 次方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不可兒戲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今早放假,在家翻舊場刊,再來分享一齣令我有深刻印象的戲。


這是香港話劇團 1984年演出的《不可兒戲》。之前曾寫過以下的說話:

『這是我第一齣進劇院觀看的話劇,那時我還只是個中學生。那一年學校排演《不》劇參加校際朗誦節,我有幸擔當劇中一個角色(普禮慎小姐,話劇團版本由羅冠蘭飾演)。有同學見到這個演出便相約一同觀看。那時,以一個中學生來說能觀看職業劇團的演出是非常難得的事。可能因為之前曾經苦讀劇本,還記得大部分台詞,令我看得津津有味,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我時常想,若然沒有這愉快的第一次,今天劇場裡會不會少了我這個觀眾?

愉快的經驗還包括欣賞古天農、區嘉雯、林聰和陳慧蓮的演出。當年,古天農還是香港話劇團的當家英俊小生,迷倒了不少少女……』
( 相關網誌:【與話劇團一起成長】)



當年這戲有粵語和普通話組別,這兩位就是主角,左面的就是古天農,是否很英俊呢....當年







劇中幾位女主角,區嘉雯、陳慧蓮和許芬都是當年的好戲之人。



另一位主角林聰,他早年還有在電影客串。他們拍了不少劇照呢。







場刊內說,戲的演員是在半島酒店喝英式下午茶。





看不看到這兩張相片內是誰?上面的那張是羅冠蘭與李子瞻,下面的是傅月美與陳慧蓮。







場刊內還把團員的玉照刊登,你認得當中多少人?



當年的戲票,還是市政局發售,比現時的戲票大一倍。學生票價 $40!

【《不可兒戲》  香港話劇團  30.6.1984   2.30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