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星期六

舞台女皇



今天看了一齣關於梅姐的舞台劇。

梅姐是一位我很欣賞的表演者,過往看過不少她在舞台上的表演,今天看戲後,勾起了很多回億。



這是她在2002年的演唱會,那次我也有看。算起來那時她已經抱病在身。

在眾多性感的舞蹈員當中,仍能緊緊吸引著我的視線,女皇即是女皇。

還記得第一次看她是「百變梅艷芳再展光華」演唱會,1988年1月12日。我還留著那張門票,票上印著的是梅姐那雙塗滿眼影的大眼睛。(相機借了給朋友,遲些影幅相給大家看!!)

【相片來源:http://www.anitamuiclub.com/

應該怎麼翻譯?(三) (舊文)



看不到的劇本翻譯故事     訪問、整理/乜都睇、柏斯

若然說「編劇」是一個劇的靈魂,那「翻譯」的工作便比編劇更富挑戰性。他們需要把一個動輒兩三小時的外語劇本翻譯成為你我熟悉的文字,對白精確之餘又要讓觀眾理解到劇中的時代背景,及交代故事的情節......。而翻譯劇本比翻譯小說或詩詞更要兼顧舞台效果,因此不少翻譯也有舞台製作/演出的經驗。我們今次訪問的對象是有不少翻譯經驗的舒志義。他的新作是翻譯愛爾蘭劇作家Brian Friel的《看不到的故事》(Molly Sweeney)(下稱《看》),由劇場空間製作,於(2002年)十月十一月上演。

舒志義對舞台劇的興趣源於讀書時代:「中學時代的我其實完全不認識甚麼是舞台劇,但覺得舞台是一樣很有趣的東西。當年就讀的中學並沒有劇社,只有一個Stage Service Group,負責安排學校活動中的燈光及音響等等。後來讀浸會時便參與劇社活動,工作後則參與中天、湛青、丁劇坊。」

舒志義回憶他怎樣與翻譯戲劇結緣。「當年在浸會搞戲時認識了讀中文系的岑偉宗,他喜歡當導演,想將外國的好劇本公演,因此需要找人翻譯。當他知道我是英文系的學生,便找我幫忙,我答應只是因為以前從未試過。接著的數個劇本都是與他合作,至於首個完全屬於自己的作品,便是替『浸會劇社』周年演出改編白賴德(Michael Brett)的《登科搭早機》(The Bridegroom Rose Early)。」

舒志義乃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士及翻譯學哲學碩士,並於英國華威大學修讀戲劇教育學碩士課程。他曾任雜誌、百科全書及詞典等編輯、翻譯員、教師和研究員,在劇場的工作也大多數和翻譯有關,因為他覺得兩種語言轉來轉去很有趣。「普通人認為翻譯很容易,只需要認識兩種語言便可,其實我覺得這說法不太公平。有句說話很有道理─『想學甚麼便去譯甚麼』,因為你會發現,有些東西雖然看得明白,但在翻譯時則會感到無從入手,需要翻查大量資料才能在翻譯上表達到有關的意思。」

舒志義以中、英文的獨特性為例加以說明:「每個語言都包含著本身的文化,而有些文化上的東西是不能夠直接翻譯出來的。舉一個陳腔濫調的翻譯例子:dragon這個詞對於英國人來說代表一種邪惡的怪物,而『龍』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則是一種吉祥聖物,那麼dragon可以翻譯為『龍』嗎?」舒志義往往在翻譯的過程中汲取新的知識,了解不同的文化。

舒志義說文化背景很多時對翻譯會有限制:「我較近期翻譯《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時,便遇到文化背景帶來的問題。故事講述猶太人被基督徒敵視,若然直接翻譯過來,香港人未必會有共鳴,所以與導演商討後,便決定在翻譯上刪去宗教層面,對劇本作出少許修改。」此外,另一種翻譯上的困難則在於「文采」方面,例如莎士比亞的劇本,運用同樣漂亮的中文字來表達其意思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舒志義多年的翻譯生涯中,最困難的那次是翻譯《六個尋找作者的角色》(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因為這個劇本十分哲學性,有很多層次:「故事講述六個虛擬的角色,在一間劇院內看到別人排戲,覺得自己才可以稱得上是好角色。每個角色的台詞背後都蘊含著多重意義,單是從字面上轉過來便完全不是那回事。」

舒志義的新作《看》,講述故事主人翁Molly出生十個月後便失明,其後的四十年都活在黑暗的世界。「Molly雖然『看不到』,但是仍然很樂觀。其後她嫁了一個充滿理想的人為丈夫。丈夫向一位著名的眼科醫生求醫,那位醫生曾經叱吒一時,其後因他太太與另一位醫生私奔而導致精神崩潰,對世事亦不聞不問。故當Molly前來求醫時,醫生心想如果能把她醫好的話,他的聲譽便可得以挽回,於是便毅然接受這項工作。兩次手術後,Molly的確在某程度上可以重見光明,但後來......後來當然發生了一些事情,但你要買票進場看了。」舒志義打趣說。

舒志義表示這次翻譯《看》時盡量忠於原著:「故事的背景是愛爾蘭,那地方對我們似乎很遙遠,我曾經問導演余振球是否要將劇本『本地化』,討論之後,我們決定盡量保持劇本中的感覺,只需將不必要的、太不熟悉的東西減去便算。雖然如此,在翻譯上仍然有一些無奈之處。」舒志義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劇中的爸爸稱Molly為『Baby Blue Eyes』。『Baby Blue Eyes』原為一種藍色及白色的小花,對愛爾蘭人來說,它可能有某些特別的感覺及意義,但作為香港人真的不易理解。礙於時間所限,在翻譯的過程中未能找出太多有關的資料,從而無法令翻譯的層次更深入;現在寫成『小藍眼睛』都不知是否恰當,唯望觀眾賜教。」舒志義表示,很多時原作者某些字/詞的背後可能很有意思,但在翻譯過程中無可奈何地會流失部分原意:「有些時候,若劇本原文不是英文(如《六個尋找作者的角色》的原文為意大利文),更要『譯上譯』,當中的意思可能有更大偏差。」

除了文化的差異外,舒志義表示翻譯也要留意角色應該使用的語言風格。例如在《看》中的醫生,因為性格自負,說話時愛用深字,在翻譯時要留意。「《看》的三個角色性格各有不同,例如丈夫較為不拘小節、勇於嘗試,說話節奏便要快一點,用詞粗豪點;醫生受過高尚教育、喜歡炫耀,說起話來喜歡咬文嚼字,語氣肯定中帶點不屑;盲眼的Molly由內咎的法官爸爸悉心撫養,形成樂天性格,她的語言風格是冷靜、幽默、有教養、成熟(像個法官?)。」

問到舒志義特別渴望翻譯哪個劇作家的著作,他想了一會說:「Molière(莫里哀)的作品。因為這是戲劇史上一個特別的範圍,自己很想試試。另外,一些現代的作品都很值得去試。因為有許多未曾家喻戶曉的作品都是很不錯的劇本,只是自己沒有時間去發掘而已。」他感謝導演余振球留意到《看》這個好劇本,令他得到一個翻譯的好機會。

至於香港對劇本翻譯的培訓,舒志義感慨地說現時這方面的工作實在不足。「大家一向對這個範疇都不太重視,覺得想翻譯便可以翻譯,不需要去鑽研、學習。個人而言,當然希望會有多些這類課程,我知道『劇場空間』稍後將有一連串關於翻譯劇的活動,這是一個好開始!」

乜按:若然沒有人當翻譯工作,觀眾又怎樣能夠看到莎士比亞、莫里哀、契訶夫偉大劇作家所寫的故事呢?下一次看翻譯劇時,除了欣賞導演、演員和各製作單位的表現外,不要忘記翻譯所作出的努力。

【原文載於《[牆/場]外音》卷二‧3 (總第八期),2002年10月15日出版。】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國之重寶



坦白說,原本是沒打算去看這個「故宮博物院晉唐宋元書畫展」。

婆婆性子急,最怕人多排隊的地方,會即時心浮氣燥。

好友前天趕通宵,昨天早上七時許到香港藝術館碰碰運氣,給他拿到個四時看「清明上河圖」的籌,剛巧昨天有空,就走了一趟。

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人。

突然覺得,原來香港人那麼有文化氣息,老人小孩年輕人....男男女女的都在排隊等候,再加上外地 (包括大陸和外國) 來的遊客,整個藝術館變得非常熱鬧。
到達是三時四十五分,已經可以進場排隊看「清明上河圖」。前面已有一條長長的人龍,問藝術館的工作人員我們的所在位置要排多久。她說:「五十分鐘左右吧」。

幸好有二人同行,我們一邊排隊一邊輪流周圍看看展板的序述,留在隊中的又聽聽錄音導賞解說,看看單張目錄,時間也不難過 (只是苦了一雙腿)。

排到了,每二十人一隊觀看,每隊限看五分鐘。還要有計時器計時,時間一到會得響鬧。

結果我們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看了「清明上河圖」五分鐘。

畫長五公呎,很細膩的筆觸。雖然隔著玻璃看,也看得到那些細小的人物、樓房、樹木、船隻.....等等。北宋畫家張擇端為一千年前的宋朝首都汴京留下了寶貴的影像。

其他的展品也需要排隊,我只揀了一些較少人排隊的畫來看。

最後,由進場三時四十五分到六時半,連「清明上河圖」在內,共看了九件展品。

下星期有第二批展品到港,不知有沒有時間再來排隊,還是把他們帶回家好了。

【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晉唐宋元書畫展:按此看詳情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我家的地上...



北宋崔白「寒雀圖卷」,繪有九隻不同形態的麻雀,散落在樹枝之間,牠們神態各異,但雀鳥間均有眼神交流,很生動。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演員的夢魘

時常說,劇場裡的是演員,不是明星。劇場演員不會賺大錢,不會名成利就,不會每天見報,不會有權有勢....

那為何要做演員?

是想表現自己?想經歷別人的生命?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喜歡創作?

記得大學畢業後幾年,工作苦悶,曾經想過毅然放棄一切報讀香港演藝學院,當演員/導演/編劇也有興趣。那年在APA 開放日看了很多,與學生談了很多,也了解過行情,最終衡量過現實情況 (既沒有美貌又沒有才情,又有一家七口要開飯),加上身處經濟起飛年代,抵受不住工作上金錢的誘惑 (那年還是出十八個月糧的年代),唯有繼續刻板的工作,專心做個劇場專業觀眾。

那時想做劇場,是覺得坐在觀眾席感受舞台上不同角色的人生已經那麼吸引,能成為當中的一份子,那豈不是感受更多?有哪一份職業可以有這麼多經歷?可以感受不同的人生?實在很有趣啊....

所以看《一個演員的夢魘(美國荷李活瘋狂版) 》時,雖說我不是演員,對戲內所說演員對生命、生活、演員對演戲的那種熱誠,絕對可以理解。

故事說出了一個演員由舞台劇跨到電視,再跳到電影,怎樣由小演員變成大紅大紫的明星,名成利就的一 生。當中說出了娛樂圈的功利、荷李活的荒謬淫亂、人為名利怎樣不擇手段,不惜拉關係做自己不恥的事。當成功後卻忘記了最初當演員時對藝術對戲劇的熱愛,忘掉了那種單純的熱誠....

喜歡這戲的劇本。當中也不止說到演員的種種,其實每個人都是演員,人從出生開始就有表現自己的情感,吸引人注意的本能─嬰兒放聲大哭就是把肚餓的感覺,把想吃的欲望表現出來。人一生就是演著不同的角色,沒有了其他人的認同,就如演員失去了觀眾的支持。所以,無論做任何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最重要。成功了,發現最終沒有一個知心人願意與你分享你的成功,到頭來孤獨終老,是多麼可悲的事。

演員方面,朱柏康由年青演到年老是一個考驗,他也演得落力。其他演員也平均。劇本翻譯忠於原著,當中有很多有關美國的電視/電影/劇場/明星的稱謂 (也不知是否全是真實,有好些未聽過),雖說劇情也也簡單易明,主題也有其宇宙性,要即時理解那些稱謂/人名想表達的意思還是有點困難。

引用的網誌為【七至八月份的戲劇推介】,有些戲還有票賣,請多多支持劇場,謝謝大家。

【《一個演員的夢魘(美國荷李活瘋狂版) 》   趙堅堂。胡海輝攪作   15.7.2007   3pm   葵青劇院展覽廳】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威尼斯商人




一開始有點疑惑怎麼香港演藝學院會在「國際綜藝合家歡」上演《威尼斯商人》,雖然說是喜劇,但比起莎士比亞其他有關愛情的喜劇,這戲的內涵更豐富,也可以很嚴肅。看過後不得不佩服導演莊培德。看過數齣他導演/有份參與的戲,覺得他是個非常有喜劇感和幽默感的人,這次《威尼斯商人》就以非常幽默輕鬆的手法帶出。

故事說猷太商人夏洛克 (Shylock) 在威尼斯經營借貸生意,謀取暴利。像其他猷太人一般,他異教徒的身份為信奉基督教的威尼斯人所歧視踐踏。一天,威尼斯人巴薩尼奧 (Bassanio) 向他借錢到外地娶美麗富有的鮑細霞 (Portia),並找來好友兼商人安東尼奧 (Antonio) 做擔保。夏洛克在借據上列明,若巴薩尼奧未能如期償還款項,他可在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作還。結果,安東尼奧未能如期償還欠款,夏洛克便一心報復....

莎翁這劇本除了有愛情友情,還涉及宗教種族歧視,叫人反醒甚麼是真正的寬恕與慈悲。信奉基督教的安東尼奧儼然是正人君子,但當夏洛克描述安怎樣敵視猷太人和其所作所為,因而導至他誓要報復時,心裡不禁想,這些宗教種族之爭,到今天仍然存在呢!

有點特別的是導演帶出安東尼奧的同性戀傾向。之前看過幾次這戲,很久之前也讀過劇本的英文版本,這倒是第一次看到有這個詮釋。覺得很新鮮,友情還是愛情,值得商確。

演員們形體設計突出好玩,有很好的視覺效果。很喜歡他們即場演奏的輕音樂,既配合氣氛也是莎劇的特點。莎翁的劇本裡有很多音樂的元素,也看過一些資料說伊利莎白年代的莎劇很多時演員也同時負責演奏,有時莎翁的角色也需要即興演奏一曲。

這戲原本為學校巡迴演出而製作,因此佈景簡約也盡量少用道具,導演說在學校時觀眾會圍圈觀看,演員就在觀眾當中游走。現在放在文化中心劇場演出,效果也不錯。昨晚所見,很多一家大小的來捧場,小朋友也看得很開心,以這種方法把經典劇目介紹給年輕觀眾,實在很好。想像他們學校巡迴演出,應該更精彩。

戲還有21 & 22 日兩天。有興趣可向票房查詢:2734 9009,【演出資料】。

【《威尼斯商人》  香港演藝學院   20.7.2007   7.30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7年7月16日星期一

再遇《一期一會》

再看《一期一會》,想起了我的幾位好友。

一直覺得很幸運,一生人有四位最要好的朋友,相識已有三十多載,是一起讀書長大的玩伴。

我們五人興趣各異,性格更不同。就是當中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位,性格也是南轅北轍。她們對舞台劇更沒有興趣 (雖說讀書時我們曾一同排演過話劇),有看我寫劇場的網誌卻總說看不懂。但無論何事,其中有人一呼,其他即應。當中有一位嫁到台灣時,我們三個在香港的還買了機票到台灣做陪嫁姊妹支持她。

我可以想像她們當中一人不辭而別,我一定會很傷心很傷心。我必定會覺得身體像少了一個肢體,我會時常記起與她們十五年一起讀書生活的種種─事實是我們每次見面仍會絮絮地訴說一起長大的種種趣事,回味又回味,一說多個小時....

這次看《一期一會》,有些地方觸動我,有三場看得我眼濕濕(包括《告密者竟是她》 當直美在說怎樣被後父強姦時、《琉子的秘密》當琉子姐崩潰地說出真相時和《尾聲》那場亮太與大家擁抱)。那是因為我感動於這戲的團隊精神、演員間的互相支持及情誼、谷祖琳的堅強、某幾位演員的演繹。

可是,就是有了《女神的算式》這個missing piece,就是我努力用心去感受戲中的一切,即使我非常明白戲內所描述多年的友情關係,我對故事仍感到不滿足,仍是覺得劇本可以改善。

若說友情,戲讓我感到直美、浩一、健次、由紀、俊彥之間的情誼。但一開始就失蹤了的主角亮太與其他人的友情,著墨不多。因此他的離去對各人的影響和後來最終揭發真相時各人所表現出的激動情感,就好像欠了點說服力。

喜歡戲的開場,很吸引,《卒業旅行》及《那一夜,浩一說了甚麼?》兩個故事,既製造了懸疑性,也帶出了各人那種青梅竹馬的關係。可是,由《誰吻了加奈》開始,那營造了的氣氛被一個個短篇所削弱了。我明白戲以短篇小說的方式展現,但總覺得在短篇之間,亮太這個角色是可以串連起各個短篇,例如描述多一點亮太與各人之間過往的情誼,或他令人想念的地方,讓「學習失去」與「友情」這兩個元素更緊扣,也令尾段各人得知他的死訊時所表現激動情緒的感染力更大。

導演手法實在很細膩,很多場位都調配得很有美感。喜歡佈景設計,那個通道般和梯級的裝置靈活調度,再配合錄像,整個製作很有水準。

也喜歡這戲的歌曲,很動聽,各人都唱得好,演繹也稱職。或許因為要用陳百強歌曲的規限,覺得有些地方劇情為了歌曲而有點堆砌。舉例說,香織與加奈朦朧的感情,在《再見 puppy love 》的歌詞能表現出來,歌與戲的情感表達還算配合。但安排以矇眼玩捉迷藏的橋段,就覺得有點勉強。

演員方面很平均。因為故事是短篇的關係,某些角色的性格欠缺了立體感。仍是喜歡林小寶與楊詩敏在感情的表達。趙學而,廬凱彤,和谷祖琳的表現也稱職。

那天看的下午場是慈善場,所有收益扣除必要開支後會捐給「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青少年身心導航服務」,以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人。當聽到黃智龍在謝幕時說這個消息,同時在台上謝幕的谷祖琳再也支持不住,伏在林一峰肩膊上時,心裡實在佩服她能順利演完這齣戲。

只想說,由2002年開始,看過W 創作社多個製作,劇團很努力的把戲劇推廣給普羅大眾。很欣賞黃智龍在藝術上的堅持,也不是純粹為討好觀眾,實在很難得。過往演出如《馴情記》、《廢柴》、《你今日拯救咗地球未呀?》、《攣到爆》,都是我所喜愛的。至今,仍覺得《馴情記》是他們的製作中最出色的作品,無論劇本、音樂、導演手法,都很有水準 (為寫這篇文章,我再重溫了一次這戲),它是至今我看到劇團把藝術與商業元素結合得最好的演出。

說了一大堆,只是把感覺坦然說出。希望劇團能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
期待劇團十月上演的《小人國》。

【《一期一會》 (重演)  東亞娛樂‧W創作社林一峰  14.7.2007   2.45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與會觀點/戲劇教育導師如是說──舒志義 (2002年舊文)




IDEA 藝術節詳情按這裡

乜按:記起在2002年曾為刊物《[牆/場]外音》訪問舒志義 (那年香港舉辦了一個「戲劇在校園」的會議),與他談過戲劇教育與翻譯的問題,相信文章沒有多少人看過,在此與大家分享。原文載於《[牆/場]外音》卷二‧3 (總第八期),2002年10月15日出版。

與會觀點/戲劇教育導師如是說──舒志義
訪問/乜都睇、莊國棟           整理/柏斯

舒志義,英國華威大學戲劇教育學碩士,師從Dr Jonothan Neelands。曾於2002「戲劇在校園」會議分享工作坊,於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擔任由教育署委約進行的「戲劇教學法研究及發展計劃」全職研究員及導師,現任教育署,專責推行「初中戲劇教育」。

甚麼是「戲劇教學法研究及發展計劃」?

 「這是一個教育署委約的項目,眾所周知教署正要進行『教改』,引入不同的新方法,而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署方看到戲劇的重要性,故希望將『戲劇教學法』用於一般學科的課堂上,作為老師的一種援助工具,為教學加添樂趣。我們相信這教學法可應用於任何科目,因為我們所學的全都是人類的知識,而戲劇則是反映人類的種種事情,任何一種知識理應都可從human context找到。我們的工作就是嘗試找出一些human context,讓學生在投入某個角色的時候,可運用那角色需要的知識。例如在數學科的課堂中,扮演偵探的同學需要計算兇案現場的物件距離和重量。

 「『種子計劃』找來5間小學和2間中學作為試點,並派出共26位老師作為『種子老師』。我們向他們引介如何用戲劇去教學,然後我們會根據他們實習的表現評估計劃的可行性。我們更會將有關片段輯錄成VCD,隨一本特別編寫的指引派發予全港中小學。

 「香港教育制度中有八大學習領域(中/英/數/科學/科技/體育/個人、社會及人文/藝術),每個範疇都有自己的課程指引,而現正打算加入『戲劇教學法』的指引。雖然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學習領域,但因『戲劇教學法』能融入和綜合這些學習領域,所以該指引便應運而生。」

 「戲劇科」與「戲劇教學法」不相關?

「不可能。表面看來,戲劇教學法是一種教學工具,而戲劇科則教授戲劇知識;但如果我們以傳統的方法來教戲劇科 (如 chalk and board),說戲劇理論,分析劇本等也可以令戲劇科變得很沉悶。所謂戲劇教學法,即是讓學生進入角色表達意念,旨在令學生感到所吸收的知識是有趣的,並與自己息息相關。道理很簡單:即使你想用戲劇教授英文、歷史、公民教育,為甚麼不是更想用戲劇來教授戲劇?在開始的階段,戲劇教學法和戲劇科分為兩個獨立項目去做會較為容易,但我希望最終都會合而為一。」

「戲劇科」的憧憬和理想

「其實『戲劇科』意義深遠。如果戲劇不能普遍被年青的一代認識,本地的戲劇文化始終不會抬頭。我們不像英國那般以戲劇為國粹,無論學戲劇是否有市場價值,仍有很多人在教戲劇、學戲劇;反觀香港人就沒有這種意識,自己有時都會感到十分沮喪。在過往的日子裡,自己曾多次嘗試邀請朋友去劇場看戲,總是那兩個極端的回應──有的會覺得戲劇很高深、很沉悶;而另一些則會認為戲劇不值得看,作為家長的更直指戲劇是不正經、沒有用的玩意,並不能以它為生。如果『戲劇科』成為學生的正規課程,那就變成學習的理由。當他們發覺戲劇並不是想像般難以捉摸,慢慢或會建立起一種戲劇文化,令戲劇可發揮其功效,無論是陶冶性情、或是刺激他們思考生命也好,都會是一件好事。」

戲劇與戲劇教育的認受性

「若以本地劇場的入座率作指標,近年大眾對於戲劇的認受好像沒有太大的提升;反觀以戲劇作教學媒介,接受程度則有明顯的提高。愈來愈多學校看到戲劇的意義,正如先前所說,自己所讀的中學並沒有戲劇之類的課外活動,但我想現今大部分中學都會有劇社。再者,近年很多劇團都會作學校巡迴演出,讓同學有認識戲劇的機會。另一方面,時下的年輕家長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再有老一輩那種『戲劇只是玩玩』的觀念。」

在英國修讀戲劇教育,所學的是外國的一套方法;要將它帶回香港,須作怎樣的調整才可使用?

「其實需要調整的不是太多。慶幸香港人不是完全不懂戲劇,其實我們做的形式都是一些簡單的improvised activities,又或是訂出一個context 讓他們構思角色,全都是『人性』的東西。戲劇圍繞的都是『人』,題材往往來自他們的生活及遇到的問題,就是這種戲劇與人的關係,所有學生都會感到熟悉。」

「戲劇在校園」會議已經有很多實質的成果,就像本地與外國劇場教育人士的交流、成立戲劇教育協會的提議等等。對於行內人而言,有甚麼益處?

「最叫人興奮的是,大家都希望統籌一個戲劇教育協會。這是非常重要的。從事戲劇教育的人實在困難重重,當感到無助、孤獨、困惑的時候,有一個組織作為後盾,成員可以互相幫忙,無論對各人的心態或士氣上都有極大的作用,故非常盼望那個協會成立的一天!

「除了那份同儕支持以外,資源也是很重要的。假若我們能設立一個網頁作
溝通渠道,任何人都可於此提問或回應,那就很不錯。大家可以有個地方得到來自各方的援助,從而support自己的practice。」

(乜按:那次與舒志義也談到有關劇本翻譯的問題,稍後再貼。)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誰是相中人?


這是1987年香港演藝學院上演的《風流劍客》(即稍後由中英劇團上演的同名戲劇,可按此看有關資料),我也沒有機會看此戲,只是見到這經典照片,想和大家分享。

你認得相內多少人?

【相片摘自《戲劇藝術2》,香港演藝學院出版】

 我只認到一部份,還希望沒有認錯啦,若有錯誤,歡迎指正....
後記:從《戲劇藝術3》看到,黃秋生憑此劇獲得校內「傑出男演員獎」,陳錦鴻和劉雅麗就分別獲得「最有潛質男/女演員獎」。

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是誰的責任?



《爆谷殺人狂》是糊塗戲班最新演出的瘋狂喜劇,由上面四位演員魯文傑、陳文剛、魏綺珊和唐寧擔當演出。

故事說荷李活電影導演 Steven (魯文傑飾演) 專拍暴力色情的 cult 片,票房大好之餘還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可是他的電影一直為傳媒誹議,說他鼓吹暴力色情,城中的雌雄大盜兼連環殺人狂Jackal (陳文剛飾演) 及 Simone (魏綺珊飾演) 就是參考他的電影橋段做案。正當Steven 在頒獎禮上搭上了Playboy模特兒 Betsy (唐寧飾演) 並回家慶祝,原來 Jackal 及 Simone 早已潛入屋內,一段段瘋狂暴力色情的「戲」,就在Steven 家中上演。

電視電影色情暴力泛濫,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犯罪。有人說是傳媒影響了文化,電影電視工作者卻說藝術是反影生活。小時候爸媽教,學校說,犯了錯就得認,一人做事一人當。今天,犯了錯就得找人來負責,是傳媒是社會是政府是學校是議員是周圍所有人的責任,但自己就沒有責任...

《爆谷殺人狂》有槍擊有暴力有血腥有色情有粗口有戲中戲...  所有吸引觀眾的元素共冶一爐,也不乏香艷情節,整晚觀眾看得開心,儼然就像戲中奪得奧斯卡大獎的荷李活電影。可是,戲的主題卻絕不簡單,發人深省 (讓戲演完,我稍後再補充多些感想)。

導演鄧偉傑把戲的節奏掌握得很好,靈活的調度配合了開四面觀眾席的佈景設計。演員們很合拍,陳文剛把那個瘋狂殺人狂演得入型入格,與魏綺姍繼《你滾紅我滾綠》後再一次有合拍的表現。唐寧也有驚喜,演來自然,她情挑魯文傑那一段就是作為女性我也覺得吸引。

今晚技術上有點小瑕疵 (也替他們抹一把汗),希望跟著的場次能順利演出。

戲會演至 14/7,據聞還有票,可向票房查詢:城市電腦售票網 2734 9009。演出網頁

參考網誌:陳文剛的blog【爆谷劇照】及【名人評語

【《爆谷殺人狂》   糊塗戲班   7.7.2007   8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ps.  今天 (8/7) 是我姨甥女愛美麗的生日,在此祝她生日快樂,學業進步 (經過今晚,我決定不買NDS / PSP 給愛美麗了!)

2007年7月6日星期五

不可兒戲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今早放假,在家翻舊場刊,再來分享一齣令我有深刻印象的戲。


這是香港話劇團 1984年演出的《不可兒戲》。之前曾寫過以下的說話:

『這是我第一齣進劇院觀看的話劇,那時我還只是個中學生。那一年學校排演《不》劇參加校際朗誦節,我有幸擔當劇中一個角色(普禮慎小姐,話劇團版本由羅冠蘭飾演)。有同學見到這個演出便相約一同觀看。那時,以一個中學生來說能觀看職業劇團的演出是非常難得的事。可能因為之前曾經苦讀劇本,還記得大部分台詞,令我看得津津有味,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我時常想,若然沒有這愉快的第一次,今天劇場裡會不會少了我這個觀眾?

愉快的經驗還包括欣賞古天農、區嘉雯、林聰和陳慧蓮的演出。當年,古天農還是香港話劇團的當家英俊小生,迷倒了不少少女……』
( 相關網誌:【與話劇團一起成長】)



當年這戲有粵語和普通話組別,這兩位就是主角,左面的就是古天農,是否很英俊呢....當年







劇中幾位女主角,區嘉雯、陳慧蓮和許芬都是當年的好戲之人。



另一位主角林聰,他早年還有在電影客串。他們拍了不少劇照呢。







場刊內說,戲的演員是在半島酒店喝英式下午茶。





看不看到這兩張相片內是誰?上面的那張是羅冠蘭與李子瞻,下面的是傅月美與陳慧蓮。







場刊內還把團員的玉照刊登,你認得當中多少人?



當年的戲票,還是市政局發售,比現時的戲票大一倍。學生票價 $40!

【《不可兒戲》  香港話劇團  30.6.1984   2.30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 

2007年7月2日星期一

相約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




「中英劇團」的《相約星期二》是根據 Mitch Albom 的小說 Tuesdays with Morrie 而編寫的舞台劇。

著名體育記者 Mitch 離開學校16年後,從一深宵電視節目中得知他尊敬的大學教授 Morrie 患上了罕有的絕症─肌肉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並將不久人世。Mitch 往探望 Morrie 並相約每個星期二,再次上他的課。Mitch 從教授人生最後的日子裡,重溫人生寶貴的課題,包括愛、人生、成就、家庭、年老、寬恕、死亡。

演員演出細膩。King sir 的演出自是沒話說,盧智燊演來也稱職。但看過多齣 King sir 的演出,還是覺得  《金池塘》裡最好。戲的中段開始說 King sir 患病,只能有限度的活動。King sir 在有限的活動空間內仍給觀眾看到感受到情感的交流,能叫觀眾動容,果然是老師啊!

整體的演出元素有些地方還可改善。佈景現在有些有奇怪,介乎抽像與寫實之間 (以書為椅子覺得有點不倫不類),台前的傢俱擺設欠缺美感也對演員的演出沒有輔助。

覺得導演古天農在整體的安排上是可以改善。演繹上也有可以改善的地方,現時有些音響與對白重疊,令人聽不清楚台詞。

朋友說戲是沒有書的內容感人。因篇幅所限,戲劇化的情節的省減是必然了,現時所見是著重哲理的呈現。戲勝在演技取勝,所以感人。陳鈞潤的翻譯不錯。

至於選材方面,是取捨的問題,記得去年中英劇團上演了以程文輝的事蹟而寫成的《伴我同行》舞台劇,分為上、下篇兩天演出。我想,若這個演出可以把十四堂的細節,和當中主角一些故事細緻地演譯,來個七小時上下篇,應也有觀眾會入場看?

相信因為有鍾景輝的關係,演出很快便滿座。此戲會於 26-28.10.2007 在香港文化中心重演,【按此看詳情】。沒有看的可不要再走寶喇!

就是不看戲,看書也很感人 (很久之前看過,本想再翻看後分享多點,但這陣子實在未有時間)。當中有很多智慧,現抄一些台詞與大家分享一下:

* 死亡是一種悲哀,但活得不愉快是更悲哀。 Dying is only one thing to be sad over. Living unhappily is something else.

* 明白死亡,你就學懂活著!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

* 假如找到生命的意義,你便不希望時光倒流,你只會想繼續向前。假如你一日抗拒變老,你就永遠都不快樂,因為你始終會變老。 If you've found meaning in your life, you don't want to go back, you want to go forward. If you're always battling against getting old, you've always gonna be unhappy, because you're gonna get old anyway.

* 你是不是心境平和?撫心自問,你是否盡心做人,問心無愧? Are you at peace with yourself ? Are you trying to be as human as you can  be ?

* 沒有經驗能媲美生兒育女,假如你想去愛,假如你想嘗到最深切的聯繫,便應該生兒育女。 There is no experience like having children. That's all. There is no substitute. If you want to love and be bonded in the deepest way, then you should have children.

【《相約星期二》  中英劇團   13.6.2007   8pm   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寫在《一期一會》重演之前

不經不覺已看了《一期一會》幾個月。一直未寫好感想。

我看的是第一場,開場見到黃智龍出來有事宣佈,已心知不妙。得知趙學而在首演當天下午出了意外,而劇團仍決定把學而的片段抽起如期上演,已感到無論在劇情或是演員的表現上,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坦白說,我看戲後是感到不滿足。獨立看來,戲個別場次的片段感人。但整體來說,卻覺得有不足之處。看過W 創作社多個演出,我深信以黃智龍的創作,這戲的劇本應可以比現在更緊湊些─現時除了頭尾二段是有串連的,其他片段的劇情都是獨立的短篇。

因為現時的版本並不完整,寫甚麼也好像有點不太公平。不是嗎?若讚賞的話,那會令趙學而那段變得可有可無;若覺得不好,未看過完整演出就批評卻有欠公允。

及後看了黃智龍寫的網誌,知道了那個被抽起了的 missing piece 是貫穿的重要片段,覺得既然沒有看過,也不好說些甚麼 (見下面的連結)。

硬要說的話,那時的感覺是可以在文本上再作改善,如片段之間的連繫,歌曲的運用等等。戲裡翻唱陳百強的歌,有好些能有自己的特色。可是覺得有些地方歌與劇情的連繫是有點勉強 (如《再見puppy love》那段)。

較喜歡的是直美被後父強姦的事件,和結尾道出亮太失蹤之迷兩段。

可能因為是首場,也因為學而意外的影響,覺得梁祖堯的演出是有點過大了 (同行友人再看過尾場說是好得多了),楊詩敏和林小寶的演出感人。谷祖琳和盧凱彤給我意外之喜。

幸好加場有便宜票,還有機會看完整的版本。

伸延閱讀:【《一期一會》的 Missing Piece:解答首演觀眾的疑問

【《一期一會》 東亞娛樂‧W創作社‧林一峰  20.4.2007   7.45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