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6日星期五

我愛劇場‧劇場愛我



這是寫於8.3.2006 的舊文, 因看到網友在這篇舊網誌留言,讓我有機會重看這篇網誌。既然這幾天有好些新朋友到來,就讓我重貼它, 好讓大家知道我為何愛劇場 (其實是偷懶)。文章經過修改 (引用網誌為原文),當中把一些之前回應網友的觀點也包含在內。
~~~~~~~~~~~~~~~~~~~~~~~~~~~~~~~~~~~~~~~~~~~~~~~~~~~~~~~~~~~~~~~
在李安得到Oscar 後相信會有好多人會有興趣到戲院看「斷背山」。

可是,同樣涉及同性戀,探討人怎樣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感情的舞台劇「馴情記」,除了林一峰的 fans 外,知道這齣舞台劇的只屬少數人 。當然,兩齣戲的背景和手法會有很大分別  (實質有甚麼分別也要看過齣戲才知)。【乜按:到今天我仍然還未看這齣電影!】

並非想在此談這兩齣戲。倒是想談談大眾對舞台劇 (或者說,是劇場演出) 的一些看法。

「係唔係好難明咖?」「呢啲嘢好似好藝術噃!」「啲飛咁貴嘅?」「啲演出好似好誇張啫!」

其實電影都有王晶同王家衛之分,劇場也是。有較為商業的,也有好概念性的,有合家歡的,有結合多媒體的,有著重劇情的,有著重形體的... 林林種種,任君選擇。

電影是藝術,劇場也是藝術,而藝術源於生活。於我來說,藝術只是把生活的點滴,濃縮地呈現在你面前,讓你感受它的真善美。它可以是透過劇場的演出、電影、歌曲、圖畫、雕塑等等來表達。當然,也有創作人專門揭示人性偽善醜惡虛假的一面,但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讓人見醜而思美,觀惡果便多行善,辨虛假才懂真實的美。

有很多人問過我為甚麼這樣喜歡舞台劇。劇場的魅力在於它的真與假之間的拿捏。明明是假的,卻又是那麼真實的在你面前演出,演員的感情是那麼的真摰。同一齣劇,重演與首演會有所不同,第一場與最尾那場也會有微妙的轉變,演出對手的狀態也會引至不同的演出效果。無NG 無 剪接,貨真價實。雖然我也愛電影,但它就無法給我那點真,那種「活在當下」的感覺。試想想,每齣戲完結就會成為回憶。就是有DVD 重溫那種感覺也會很不同,更何況大部的份演出也是沒有任何紀錄。

香港一年大大少少的劇場演出著實不少 (2006年超過 200 齣製作,還未計舞蹈/音樂等演出 ),可是,曾聽劇場人士說過,據非正式的統計,慣常入場的觀眾只有二萬人左右,以2006年的製作數量計算,即每個製作平均約100多人。但知否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可容納多少觀眾?最多是 496人!慣常進劇院的觀眾也只能填滿四份之一場文化中心劇場的演出!劇場實在很需要多些觀眾!

可惜的是,劇場演出的票價實在很昂貴 (相對於電影),這不是普羅大眾可以容易負擔得起。那是無奈的。不過,在外國的劇場演出門票也是很貴的,可是外國人進劇場就如看電影一般,是個週末逍遣的活動吧了─我時常想,為甚麼英國人沒有把這個習慣在她的殖民地培養起來。若能多些觀眾,票價是否可以有下調的空間?

從過往經驗中,有很多初次接觸舞台劇的人,他/她們反應是舞台劇很好看,但不去接觸便不會明白。 使我感到這門藝術較少人喜歡的原因並非在於她 (劇場) 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機會去了解這門藝術。我在此寫這些網誌,除了想記下我自己的一些感覺,便是希望透過一些媒介,讓更多人知道「舞台劇」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再說有關誇張的演技。

那是沒有辦法。要知在舞台上要把聲音與表情傳達到每一個觀眾是有點技巧的。我只可以說,好的舞台演員通常可以成為好的電影電視演員。可是公認好的電影明星,卻未必能成為好的舞台演員。其實現時很多演技很好的電影/電視劇演員,也是由舞台劇出身,如鍾景輝、謝君豪、羅冠蘭、張達明、蘇玉華、黃秋生、陳國邦、張錦程、王祖藍等等。但若看過他們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只會覺得在電影/電視劇裡的演出是「小兒科」。

拉雜談了一些,其實只是想說舞台劇不是甚麼艱深的藝術,可以好 down-to-earth。不入場便不會明白。

在看電影「斷背山」後,請考慮找隻「馴情記」 VCD 來看看。信我,蠻好看的。

當然,最好就是入劇場看看,親身體驗一下劇場的魅力所在。(若有興趣, 可參看【二月的推介】和【二月至三月的推介】, 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戲。婆婆也會定期介紹即將上演的戲劇給大家。)

【註:相片來源  (上) 斷背山電影網頁/(下) 馴情記VCD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