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0日星期六

我自在江湖




看到這戲的介紹時便想,潘惠森 (編劇兼聯合導演之一) 會寫個怎樣的戲?會是一齣怎樣的武俠劇?戲的名稱彷彿已在掙扎:要在江湖內找尋自在,多麼的矛盾,那麼的身不由己。

記憶中看過很多齣話劇團與潘記合作的作品,但除了《尋人的眼睛》是我非常喜愛,其餘的看後都是有點悵然若失。

這一次,戲裡仍然充滿潘慣常的說故事技巧和獨特的戲劇言語。只覺得,潘記充滿嘲諷戲謔佻皮的台詞,無論導演和演員,都需要以幽默瘋狂的手法演繹。不期然想起他在新域劇團寫的《武松打蚊》。這戲在1995年和2001年上演過,雖然兩次都是由李國威執導,但後者演員換了鄧偉傑、姚潤敏、袁富華,那併發出的火花,就很燦爛。

戲的內容是有關主角白蓮教教主林南風在江湖內的事,和他週旋於三位紅顏知己之間的感情事,再加上有關朱元璋向權力核心進發,終於登上皇位的歷史,所編織而成的幾段故事。

總覺得林南風就是社會上畏首畏尾,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人─他在戰場上仍會盡力殺敵,但卻往往想得很多,甚麼都要問為何是自己,甚麼都想知道清楚,卻又不想自身太突出。其師馬岳則是那些誓要幹點大事,充滿使命感的人。還有那沒出現過的韓山,則是個甚麼都看輕,覺得江湖事無非是煩惱自尋的另一個極端的那類人。社會 (江湖) 上就有很多這些人的影子吧?他們如何在江湖自處,就會影響著自身和身邊人的命運。

林南風的三位紅顏知己,卻令我不期然想起了星星、月亮,和太陽所代表女性的真、善、美。愛情本應就包含了這些高尚的情操,林在三女中難以決擇實在是無何厚非。

表面上戲是說江湖教派,兒女私情,當中卻滲透國家/種族/宗教/權力之爭。身處這些鬥爭當中,怎樣在進與退之間取得平衡,著實不易。

對於慣常看話劇團戲的一些觀眾,看潘記的戲無疑是一個挑戰。坐在我背後的一群婦女,便因為摸不著頭腦而頻頻叫悶。再一次叫我想到,觀眾究竟想看甚麼戲?劇團在藝術和票房之間,又應怎麼取捨?

從這個角度看,我還是要佩服香港話劇團搬演潘記這齣戲,特別是在「華文戲劇節」內作為重頭戲的閉幕劇目。我想當中隱隱包含的意義─怎樣在這爭吵不休的江湖 (劇場) 內尋找那自在 (自我的風格,對藝術的堅持),遠遠超過戲本身所想給觀眾的訊息。

【《我自在江湖》  香港話劇團      23.1.2007    7.45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