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6日星期日
歷史與教育 (二)
再寫一點吧...
高校裡有這麼三個老師。
H 老師 :我行我素騎電單車上班的英語老師。努力以電影,歌曲,戲劇來教授學生英語,堅持要學生學習書中的段落,詩詞,和電影對白。對考試很不以為然,「教學不是為別的,是為傳授知識」。
L太太:古板的歷史教師,她遵從簡明扼要和有條不紊的陳述。她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卻往往能帶來卓越的成績。「是教歷史,不是教演戲 (teaches history, but not histrionics)」。
I 老師:年輕的歷史代課老師,校長請他回來是為了提高牛津劍橋考生的修養和資質。I 也清楚自己的史命。他重視推翻論據,抓住一個論點來得出相反的結論,作為歷史老師他卻對道德真相不感興趣,「歷史不是鐵證,而是表演和娛樂」。
I 老師未出現前,高校學生熱衷於 H 老師的英語課,輪流坐他的電單車放學。在 L 太太的歷史課內踴躍發問。
可是,牛津劍橋的獎學金,叫大家的想法不一樣了。
同學們依然喜歡 H老師英語課的活動教學方法,卻對 I 老師那著重「演繹方法」,突出個人性格,創新論據的教學視為新挑戰,又愛又恨。但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針對猶太人與別不同的論點便令到猷太籍學生的家長寫信到學校投訴。
考試將近,校長老師開始著急。學生也開始用課餘時間補習,I 老師是身價百倍。誰不想得到獎學金進名校呢?
究竟,一個教師的質素,是應怎麼決定?是他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是董事局/校長對其工作表現的評核?是家長的反應?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
教育的目標是甚麼?學習歷史又為甚麼?
誰能給我答案?
2006 香港藝術節《高校男生》 英國國家劇團 18.2.2006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