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30日星期日

愛丁堡藝術節 The Edinburgh Festivals





2003年8月,我到英國的愛丁堡旅遊,參觀了世界聞名的「愛丁堡藝術節」(The Edinburgh Festivals)。若你喜歡戲劇或藝術,實在是個很值得參加的節日。

「愛丁堡藝術節」是每年8月舉行的世界性大型藝術節之一。它其實只是一個統稱,當中包含了不同的節目,如下:

*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The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 創辦於1947年,是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國際藝術節之一,有世界各地的戲劇,音樂和舞蹈節目的演出。

*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 (The 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也是在1947年開始舉行,為年輕,沒有那麼聞名又躍躍欲試的藝術表演者提供一個表現的機會。

*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 在愛丁堡城堡上演出的傳統軍樂隊分列式。穿著花格蘇格蘭裙的軍樂隊,一邊吹奏風笛,一邊列著整齊的隊形。

* 愛丁堡國際書展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Book Festival)─ 從1983年起在新城 (new town) 的 Charlotte Square 舉行。會舉辦討論會,簽名會等,也會以朗讀,說故事形式來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從1947年起為世界的電影製作人帶來一些重要和刺激的電影,在影展內展出。

這個藝術節給我的感覺是挺熱鬧的呢。你可以在街上見到各式各樣的表演者 (有表演默劇的,跳舞的,唱歌的),還有展覽等,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給。

可惜我那年只夠時間看了兩齣戲。就是《十二怒漢》和一齣說是以真實故事改編的劇 "Boy steal train",是有關一個青年怎樣偷走一列火車 (其實是騙取司機給他駕駛火車,但他把火車駛往不同的路線)。前文已說過《十二怒漢》只是一般;"Boy steal train" 相對是個較小型的製作,但演員演得很好。

我曾看過資料/介紹,在藝穗節的表演場地一般是較特別的,可以是大街小巷,教堂,餐廳等等。曾看過一個港台製作的節目,介紹藝穗節的劇場演出,其中一個演出是在一架私家車上進行,每次演出都只有乘客兩人。整個演出就是與坐在車頭兩個演員一同經歷一段緊張刺激的旅程,中途還有劫匪出現呢。
若是會到愛丁堡看劇,最好是在起行前已一早預訂。我那年就是沒有預先買票,結果....節錄一段我那年記述的買票情況:

『2003年8月9日 ,早上0930 便到達George Street,開始一天的行程。首先到Assembly Rooms 買戲票看《十二怒漢》。但原來票房1000 才開始售票呢。於是便遊蕩了半小時,也不敢走得太遠。然後票房開了,卻原來所有門票已經售罄。很不甘心呢。售票員說或會有一些其他人退回預留的戲票,又主辦單位會出售那些沒有人領取的 complimentary tickets。但要在1030 才能落實這些票的數目。其他人聽到後都紛紛排隊等候,我當然也是一份子。最後只有10 張門票,幸好我排在第4 位,還可以買到即日的門票。最後門票到手已是1100。就這麼花掉了一個半小時呢 !』

除了心水的藝術節目最好預訂門票外,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也需要預早訂票呢。記得我那年在7月初計劃行程時,委託住在愛丁堡的朋友代為買票,也是所有門票已經售罄。這個節目倒是值得一看的呢。

愛丁堡市中心也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如愛丁堡城堡、城堡下的花園、蘇格蘭國家畫廊、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等等。是個休閒逍遙遊的好去處。記得那次因有當地的朋友帶領,還遊覽了愛丁堡外圍,一些很有小鎮風味的地方。

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即將開鑼。相關網頁及2006年舉行日期:
愛丁堡藝術節主要網頁: 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international/  [ 13.8.2006-3.9.2006 ] 
愛丁堡國際藝穗節: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fringe/   [ 6-28.8.2006] 
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 : http://www.edintattoo.co.uk/  [4-26.8.2006 ] 
愛丁堡國際書展:http://www.edinburgh-festivals.com/book/  [12-28.8.2006 ]
愛丁堡國際電影節:http://www.edfilmfest.org.uk/    [14-27.8.2006 ]


遠處是愛丁堡城堡,下面的是蘇格蘭國家畫廊

在愛丁堡城堡外舉行軍樂隊分列式 (Military Tattoo)的地方。下面是演出的盛況,從有關網頁下載

愛丁堡西北面其中一個小鎮Pitlochry

Pitlochry 河邊,看了有關於Salmon 往上游產卵的故事

2006年4月27日星期四

十二怒漢 Twelve Angry Men




《十二怒漢》舞台劇版是編劇家利尊勞‧羅斯 ( Reginald Rose ) 在1964年改編他在1954 年替CBS 電視台所撰寫的電視劇 (teleplay) 而成。後來才拍成電影。

這齣戲,我連舞台劇和 DVD 共看了4 次。首先是在2003年6 月由「劇場空間」首演,然後在同年8月,我到英國旅遊時在愛丁堡藝術節看了這齣戲,回港數天後又再看重演。最後,還看了DVD (是1957年的黑白片[註])。

故事是這樣的:一名少年被控謀殺父親。各項證供均顯示少年有罪。十一名陪審團認為該名少年罪名成立,可是,第十二位陪審員卻不認同。戲就是這樣展開。

首演看這齣戲已看得很愜意。這個戲無論是故事,導演手法,舞台設計和十二位演員的演出都令人有深刻的印象 。難得的是邀得十三位劇界公認好戲的演員演出 (如喬寶忠、杜施聰、馮祿德、何文蔚等),有些更是久違劇場演出的資深演員 (如龔國強, 在那次之前已有差不多七八年未見他演出) 。

最出色是舞台設計方面。負責設計的余振球採用了四面觀眾的舞台,最上層的觀眾席背後皆以重重鐵籠包圍著。鐵籠上,分別鑄有「人權」、「平等」、「法律」、「愛」、「正義」等等的英文字樣,令你覺得一踏入觀眾席便開始儼如走進法院。台上的設計更是巧妙。一個大鐵籠放在台中央 (就像電影《沉默的羔羊》困著Anthony Hopkins 的那個鐵籠那麼大),正中放著一張長桌和12張椅子, 困著十二個陪審團員在鐵籠裡邊討論案情。你我他就在四面看著籠中人怎樣在頓悟間跳出那個鐵籠,打開門鐵門透透氣。同時, 他也在提醒你, 你也是觀眾席後大鐵籠裡的一份子, 你又會怎麼審判這件案?

 就是這設計已帶出戲中的訊息:法治精神背後, 還得靠執行的人怎樣衝破心中既定的價值觀,思想上的包袱, 對事物的偏執, 本著「人權」、「平等」、「法律」、「愛」、「正義」等等信念來審判那個不知是否有罪的他。余振球更憑這劇獲得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獎。

這個戲讓人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怎樣為自己所信所認同的事情不退縮並理性地爭取?當身邊的人都認同一個觀點的時候,是不是那個觀點就是對的呢?在人云亦云的社會風氣裡,你怎樣判斷事物的對與錯?甚麼是「公義」(Justice) ?司法制度又是否健全?

很喜歡宣傳單張上的句語: 如果全世界都認為地球是方的,你可敢做伽利略?如果人人都相信秦始皇是好皇帝,歷史是否要改寫?若果十二人中,有十一個認為你殺了人,那究竟你是否真的是殺人犯?

相對之下,在英國看愛丁堡藝術節的演出便失色得多。除了導演手法一般, 演員也沒有香港的出色,因那次的賣點是用喜劇演員(Comedian) 演出, 反而覺得有點生硬。至於電影, 它當然沒有劇場的感覺來得震撼,但勝在可以重溫又重溫。

寫這個演出,不得不提一些社會大事。戲首演於2003年6 月,當時香港一片經濟低潮、SARS剛過 (那時試過全院帶口罩看戲的奇景) ,再加上23條立法吵得熱烘烘,這個戲所帶出的信息,就像鐵鎚一般打在我的心上。記得當時有個演後座談會,有觀眾問導演,在這個時候做這齣戲,是否有特殊的意義?導演也說是巧合罷了, 要籌備一齣戲劇需時幾個月至半年以上的時間。 我想, 這個巧合卻是來得正好呢。 還記得演員馮祿德在演後座談會裡說:「7月1日,是要出街逛逛吧」。

自六四後, 很久沒有上街了。那時眼看董伯伯處理沙士的手法,葉劉讓人扯火的態度....終於在六四多年後的七一,看過《十二怒漢》的九天後, 我也上街逛逛去。

故事還未完結.....

2003年7月1日, 我和友人在中央圖書館出發, 記得行到富豪附近的時候,收到我那60多歲雙親的電話。我還以為他們看到電視想探問我遊行的情況。怎知....

乜媽媽:「女呀,我同你阿爸係維園呀。」(我當時真的有點嚇了一大跳呢!父母是從來不理社會大事...)

乜都睇:「,你講咩話?你遊行?咁而家係邊豎 ?」

乜媽媽:「未出發播,個廣播話太多人喎。叫我等下先喎.... 係呀,我地咪坐個地下度等下先囉... 得喇, 我有"遮" 又有水, 得喇, 唔洗擔心播....」

2003年7月1日,雖然在不同地點出發, 父母與我一同感受著那份激情, 由銅鑼灣行到中環。這是值得記念的一天。

相信舞台劇是沒有機會在短期內重演,推薦大家 看DVD。

[註] :多謝網友們提供資料,除了1957年的黑白片版本外, 還有一個1997年的重拍的彩色版本。

【《十二怒漢》(首演) 22.6.2003 3pm 及 (重演) 14.8.2003 8pm 「劇場空間」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12 Angry Men  9.8.2003 3pm Assembly Rooms, Edinburgh 】【  12 Angry Men  1957 B&W DVD 】

[因篇幅所限, 另文寫有關愛丁堡藝術節]
[鳴謝劇友BS 及 JC 提供以下相片]

我與你, 是否曾在人群裡相遇?


開步前在人群裡見到阿詹

劇友果真見到祿叔

還認得他們嗎?

2006年4月20日星期四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已不記得今年是第幾年成為頒獎禮的坐上客。很喜歡參與這個活動。每年見到一些好的製作/演員/導演/設計師得到獎項,真的為他們感到高興。過往幾年都有投票,但因獎項是頒發給「最佳」的演出/製作人/演員,與個人的喜好往往是有點出入。今年喜見很多我喜愛的演出/演員都獲頒發獎項,實在很開心呢。賽果如下:

(一)最佳整體演出 :《菲爾德》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二)最佳導演(悲劇/正劇) : 鄧樹榮《菲爾德》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三)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黃龍斌、林澤群《二人前 ‧2人後》異人實驗劇場
(四)最佳劇本 : 莊梅岩 《法吻》SNAP Production
(五)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 辛偉強 《生殺之權》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六)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  林澤群 《二人前‧2人後》 異人實現劇場
(七)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 : 梁翠珊《彌敦道兩岸》灣仔劇團  [可惜呢齣我無睇]
(八)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 : 廖雅琪《芳草校園》 中英劇團
(九)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 : 周志輝  《求證》 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十)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 : 凌智豪《芳草校園》中英劇團
(十一)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 : 邵美君 《你今日拯救0左地球未呀?》W創作社
(十二)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 : 陳桂芬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中英劇團
(十三)最佳舞台設計 : 賴妙芝《孤星淚》中英劇團
(十四)最佳服裝設計 : 莫均傑《鄭和與成祖》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十五)最佳燈光設計 : 楊子欣《菲爾德》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
(十六)最佳創作音樂 : 何俊傑《流浪在彩色街頭》劇場工作室
(十七)最佳音響設計 : 馬永齡《流浪在彩色街頭》劇場工作室
(十八)最佳化妝造型 : 莫均傑、何明松 《鄭和與成祖》香港話劇團有限公司

場內花絮

* 印象中以《芳草校園》獲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的廖雅琪應是獲女主角獎年紀最小的一位 (我不知小妹妹多大,但戲中角色是小六學生)。【後記:小妹妹今年12歲】

* 最多得獎人說的感謝說話:感謝神。

* 以《彌敦道兩岸》獲得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獎的梁翠珊在台上領獎時,激動地說感謝他的丈夫答應養活她,使她得以辭掉工作而入讀香港演藝學院為期5年的課程。梁參與業餘劇團演出十多年,這是第一次有份提名女主角獎,卻一擊即中呢。

* 憑《求證》獲得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獎的周志輝說,這是他第3次獲獎 (前兩次是憑《南海十三郎》的江太史公和《春秋魂》的屈原獲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的獎項),但3次都是演老角。他希望下一次能演小生角色而獲獎。

* 頒獎嘉賓鍾景輝表示,能獲得「最佳整體演出」獎,需要台前幕後所有部門都配合得非常好,整體風格接近完美;演出流暢,同時又能帶出劇作者或導演想表達的訊息。

後記一 : 睇到留言提醒左我。表演方面是很pro 的百老匯音樂劇選段, 唱跳皆好。但個人認為, 若能表演本土製作的一些音樂劇歌曲或舞蹈選段, 會更有親切感。】

後記二 :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於四月廿三及三十日 (星期日) 晚上八時三十分於香港電台第二台之舞台本色時段內播出。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 www.rthk.org.hk 同步播出及提供重溫。視像版本四月三十日起,在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播出。

【《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頒獎禮》   香港戲劇協會製作  19.4.2006 8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有相睇呀~~~  感謝劇友 BS 充當攝影師!

最佳導演(悲劇/正劇) : 鄧樹榮《菲爾德》


 最佳整體演出 :  《菲爾德》的製作人員和演員


最佳劇本 : 莊梅岩 《法吻》


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 : 梁翠珊《彌敦道兩岸》



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 : 廖雅琪《芳草校園》


(左) 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  林澤群 《二人前‧2人後》
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 林澤群、黃龍斌《二人前 ‧2人後》



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 辛偉強 《生殺之權》

2006年4月19日星期三

男人‧四十



上星期看了「劇場組合」藝術總監詹瑞文主演,已是第五度重演的《男人之虎》。這戲首演於2005年3月,連這次重演,合共演了91場。

我看了首演。但往後的幾次重演也沒有看。原本也沒有打算看今次的演出,有次機緣巧合和詹瑞文說起,他得知我只看了第一次,及聽了我的感想,便建議我再看一次,說每次演出也有改變。在我疑惑的眼神下,他補充說:「唔,也不用每次看,下一次是第5次,也是時候番看了。」(相關文章可看人物誌內詹哥哥一文)

這戲在首演時給我的感覺是很熱鬧,詹的表現自是沒話說。那時覺得,作為一個吸引觀眾入劇院的戲,演出流於表面化也無可厚非。雖然我也有點懷疑,在滿堂笑聲之餘,觀眾接收了多少他想表達的訊息?其後聽到有人說這劇太商業化,也有人說是糟蹋了潘惠森的劇本/文字。我便想,以「劇場組合」的能力,當然能夠把這劇編成為一個既風格化,又富有潘記語言獨有神髓的演出 。只是,為甚麼他們會選擇如此演繹讓大家這樣渡過一個晚上呢?又想,這劇是否應做那麼多場次?會否有反效果?

懷著半信半疑的心態進劇院。這次重演,有些地方稍作改動,戲是更流暢了,手法亦較上次有深度。話題當然更緊貼今日的社會現象 (如八卦雜誌的封面是袒胸露乳的女星,傳媒一邊講良心卻一邊製造假新聞的虛偽行為, 從天上掉下來的死鳥等等) ,內容仍是圍繞中年男人所面對的困境:怎樣可達成母親 (或至親) 對自己事業成就的期望?工作上的不稱心,事業高不成低不就,應怎麼面對?怎樣可以「做齣好戲」給其他人看?在天台上跳下來一了百了?還是像虛構的主角馮人望般消失一天來逃避一切?馮人望,他可以是劇院內的你我他。面對困境的,也不只個人,還有整個社會。詹的形體表現簡直是出神入化。若不理會甚麼訊息,純粹看詹的表演,也還是賞心悅目的。

完場後我在劇院門外見到詹,他問我覺得怎樣,我順口答了「好呀」。過了這幾天,在思考怎麼寫這篇文章時,翻看了小說和較早前所寫的文章。若今天詹再問我,我會誠懇地答「很好呀」。
得從《孿到爆》的導賞會 說起

那次談到觀眾基礎 (audience base),及製作人應怎樣平衡藝術的取向與觀眾需要的問題。製作人是否為了吸引觀眾入場便要討好觀眾,投其所好而置藝術元素於不顧?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藝術中心負責人茹國烈便指出,一些受觀眾歡迎的戲劇應該不斷重演,而藝術中心亦會致力安排一些「好戲」重演,讓更多人看到。他指出《男人之虎》和《孿到爆》便是他希望繼續重演的劇目 (不難推測那是因為詹瑞文和梁祖堯已累積了一批觀眾)。那天所見,大部分觀眾只是憑感覺,或是因為喜歡看某些演員的演出,來分辨心目中「好看」的戲。若你問他們一齣戲有甚麼因素討好觀眾,或是一齣好戲有甚麼藝術成分?一般是答不上來的。只知道,可以感動觀眾的戲就是好看的戲。而資深劇評家張秉權博士也指出,即使是商業性較重的劇目,導演手法,演員演繹可以是很有藝術性的一回事。

當然《男人之虎》這劇本是有條件可以更「藝術」,我亦相信詹是可以去得更盡 。但是,這又是否他們重演這戲的目的?我不知道。一般觀眾進劇院可能只為看詹鬼馬好笑的演出,開開心心地過一晚,起碼他們已踏出了這第一步。當劇場演出可以像電影般深入民心時,說不定我們會見到另一個版本的《男人之虎》?

『 香港每日有太多荒誕的事情發生,正因為香港是這麼一個離奇古怪的地方,令戲劇創作更有意義。我的創作就在提供娛樂之餘,亦帶著我對這地方的態度與觀察,能夠透過劇場表達,不單對我,對香港人亦非常重要。...有人說詹瑞文已走向商業,放棄藝術;亦有認為藝術變得大眾化,水平及質素便會下降。這些說法,恕我不敢苟同,也許亦因為這個原因,我更要硬著頭皮創作下去。我始終認為,藝術並非小眾的活動。小眾藝術代表著不同的形式與探索。但藝術的追求,實在沒有大與小、高與低之分,只是不同種類藝術創作的接觸面、觀眾接受的程度以及消化能力不同而已。』(摘自第五度重演場刊,詹寫的《導演的話》)

就讓 《男人之虎》和《孿到爆》重演又重演,好使更多人接觸到劇場演出,從而尋找當中的樂趣,及所喜歡的藝術作品。

【《男人之虎》(首演) 及 (企硬版) 「劇場組合」26.3.2005  8pm & 12.4.2006  7.30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後記及題外話:原本這篇的標題是想用戲名《男人之虎》。但看到詹瑞文在場刊 (首演) 所寫的甚麼「他今年四十歲,而四十歲是男人新的開始」之類的說話,便改了這個標題。唉,男女還是不平等的啊!一般人認為,女人在「三十歲」過後便是另一個人生階段,卻很少聽過人說「女人四十歲」後還有甚麼新開始。至於「三十歲」的男人嗎,借飯盒所言,頂多是「未完全發育嘅麻甩仔」吧。當中的差距,怎樣彌補呢?

2006年4月16日星期日

2005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





2005年刻意減少看戲,只看了50多 齣本地製作的舞台劇。我喜歡的十齣如下。

香港話劇團:《生殺之權》(2-16.1.2005)喜歡這個由英國編劇 Brian Clark 寫於1978年的劇本,是探討人的「生命自主權」。雕塑家在一次車禍後全身癱瘓,他為了要奪回生命的自主權而要和悉心照顧他的醫院打官司。這戲上演時有很多有關「安樂死」的討論。辛偉強演得很好,只用面部表情和眼神也能傳達他的痛苦。

SNAP Production:《法吻》(16-20.2.2005)喜歡莊梅岩這個劇本:被控性搔擾秘書的牧師,讓一個法吻陪上了事業,名譽,家人朋友。一天兩人狹路相逢,一同翻開記憶重組真相,在法庭外重新自我審判。劇本有很多值得思巧的地方:人是否能真正寬恕別人,忘記怨懟?李鎮洲和梁菲倚的演繹出色。

異人實驗劇場:《二人前‧2人後》(14-16.4.2005)一個令人驚喜的小型製作。兩個我喜歡又出色的演員黃龍斌和林澤群,在舞台上鬼馬生動的訴說著生活上的人與事,友情和愛情,被他們真誠的演出感動。

W創作社:《你今日拯救0左地球未呀?》(20.4-2.5.2005)故事描述突然發現患有腦癌的蘇玉華,在身體日漸衰退之時,想起她不辭而別的父親,他化成超人,來關懷愛護她,叫她最後知道,只要以超人角度看世界,活著仍有希望,這個世界還是充滿愛。司徒慧焯(導演) 和黃智龍 (導演/編劇) 成功地為一個頗悲哀的故事添上了童話色彩,故事和歌曲都很好。很喜歡蘇玉華的演出。

劇場組合:《遊園》(第一章)  (19-22.5.2005)很喜歡這劇創新的嘗試和各項設計。觀劇多年從未試過坐在舞台上看戲,台下的觀眾席卻是空空如也。開首時見到甄詠蓓從觀眾席最後那行攀山涉水般走到台上,就像是有人從老遠的草原走過來。甄由《牡丹亭‧驚夢》給她的感覺而創作這獨腳戲。當中充滿生命與死亡,大自然與城市的對照。

新域劇團:《隔山打牛》(30.6-3.7.2005)潘惠森的劇本仍是把語言上的技巧運用得出神入化。他讓李鎮洲和邵美君雖在各自表述自身的感受,但相互之間又好像有些微妙的聯繫。目的不在講述人溝通的困難,反而是怎樣去堅守自己相信的事實和真理。當中描述鬥牛的境況,只用語言表達也聽得我觸目驚心。

香港小交響樂團:《古典音樂速成 - 音樂詞彙笑療法二》(22-30.7.2005)這不是一齣舞台劇。繼2004年第一次演出成功後,葉詠思與詹瑞文再接再厲,製作了另一次愉快活潑,有關古典音樂的演奏會。既深入淺出,又莊諧並重地向大人和小朋友介紹古典音樂的詞彙。

劇場工作室:《一個人在唱歌》(8-11.9.2005)演出是以 「歌廳音樂劇」(Cabaret) 形式進行的獨腳戲。全場唱了好多首歌曲。廖淑芬把個人的生活,戲劇生涯,愛人與家人的關係等等,最毫不保留的在觀眾前演出。廖所要演好的就是自己這個角色。

中英劇團:《孤星淚》 (26.8-4.9.2005)
很喜歡導演莊培德以簡約手法表達這個複雜的故事,引領中英的團員通力合作,使演出很流暢。故事內所述的是任何大城市的問題:貧者和富者只是一線之隔,英雄和懦夫得到的報應也可能一樣。

香港演藝學院:《菲爾德》(16-21.5.2005)去年我最喜歡的戲劇。這是翻譯自1667年法國劇作家 Jean Racine 的 Phaedra。故事是講述雅典皇后菲爾德愛上了他的繼子而引發的種種悲劇。從未見過演藝學院學生的能量可以去到這麼盡,整個演出很有默契。導演鄧樹榮也把佈景/燈光/音響配合得很有美感。一個很高質素的製作。

 

2006年4月14日星期五

與愛美麗的約會

今天晚上 (13/4) 與九歲的愛美麗看了「劇場組合」的《阿里巴巴爸爸》。

整個演出只有4 個演員,但是他們又跳又唱又演的,很是落力。故事當然不是那個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故事,卻是劇團編劇梁嘉傑的創作:講述阿里巴巴尋找摩西分開紅海的木杖的驚險旅程,遇到很多有趣的朋友。阿里巴巴的爸爸卻是40大盜的首領,為了正義,阿里巴巴與爸爸大戰,大義滅親。

我非常喜歡看兒童劇,因為通常故事正面,情節豐富,演出又生動,演員還不時與台下觀眾互動,要小朋友幫手這樣那樣,讓故事情節推進。其實故事情節是怎樣,小朋友並不太深究,只要是看得開心便是。這晚,差不多全院滿座,七成多觀眾是小朋友,也有一家大小的。整晚氣氛非常好,小朋友落力叫喊,為劇中主角擔憂。看到深情之處,小鬼們又會大叫「錫佢啦,錫佢喇」,叫家長成年人開懷大笑。身處一大群小朋友當中,看著小朋友為演員的遭遇而真情流露,那份童真,叫我感動。

記得愛美麗大概四五歲開始我便帶她進劇院。看過兒童音樂劇和芭蕾舞劇,也試過參加工作坊型式的演出。起初愛美麗爸媽也有一起參與,可是日子久了,他倆為了慳錢並也樂得有我代他們照顧小朋友,便往往在演出前帶愛美麗到劇院,再在演出後接回她。有時又由我帶回家小住一兩天 「渡假」(就像今晚,是愛美麗自己如此形容) 。今晚在劇院內觀察所得,原來有很多父母也是有類似的安排。

這晚回到家中,問愛美麗對《阿里巴巴爸爸》的意見。她說:「好喜歡呀,好好笑,他們和小朋友很多接觸,好好呢。我最喜歡公主,覺得她很坦誠 (我問她甚麼是坦誠她卻說不出來),也喜歡阿里巴巴,他很有犧牲的精神。童話小皇子好犀利,要兼顧到那麼多角色好好,做得好得意。」又說:「乜姨姨,佢頭先講下次齣戲你會唔會買飛?」說時帶著希望。我當然說好啦。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愛美麗看不到她喜歡的詹哥哥。我告訴她詹在做《男人之虎》,因我前一晚才看過,她又問我故事是甚麼...噢,那可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和她說清楚的呢。

剛看了場刊內編劇梁嘉傑的一段說話,節錄如下:

『「玩!玩!玩!你成日掛住玩!」這句說話常常從媽媽和爸爸口中說出來,令很多人以為「玩」是一種唔好的行為。....「玩」可以令人笑、啟發創意和想像力。只要你能給予一個適當的空間和環境,便可以「玩」得有益。當然,一味打遊戲機,睇電視和看漫畫這些自己一個人進行的活動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玩」。我相信每個人也能從「玩」當中找到人生的樂趣。這也是我寫這個劇本的一個心願。』

怎樣能令小朋友玩得出色有益,確是個好課題。一個很有意思的演出。還有數場,但不知是否還有票賣

「劇場組合」《阿里巴巴爸爸》的網頁: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02news/performance-alibaba.html

【《阿里巴巴爸爸》「劇場組合」 7.30pm 13.4.2006 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

愛美麗與《阿里巴巴爸爸》演員:左起獅子王(許詠心),公主(曾慕雪),童話小皇子(徐羨曾),阿里巴巴(翟凱泰)






2006年4月13日星期四

讀劇本




很喜歡逛書店,買書,看書。有人選擇在網上看書,但感覺有點過眼雲煙。科技怎樣先進也好,始終覺得不及實實在在的一書在手,心癢癢一氣呵成的追看,那種滿足感來得大。而且,有些書看完隔一段時間再重溫,感覺又會有所不同。

又因為喜歡劇場,很多時候會找劇本,或有關戲劇類別的書來閱讀。我家中的劇本和戲劇類別的書籍,佔了整個書架上最少三份之一的位置,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而有關劇場的書藉中,最喜歡看劇本。它可以讓我從作者的文字世界裡回味看過的戲,再次經歷點點當天的感覺,重拾一些美好的回憶。香港本地的戲劇製作,除了少數劇作者/劇團會獨立自資出版劇本外,大部份都只可以待有心人 /機構 (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結集成書,才有機會出版。

香港的書店,大部分都很少存放劇本和有關劇場的書藉。家中收藏的劇本,很多也是在外地旅遊時買下。對,到外地旅遊,我除了會到劇院參觀外,還一定會探訪當地的書店,並往往有收獲。

第一個讀的劇本是甚麼?那可是在中學時代的課本,「曹禺」的《日出》。記得當年的中學課本多數有一些劇本節錄,作為課程之一 (不知現時還有沒有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劇本這東西。老師要同學們像演廣播劇般「讀」了那篇《日出》的節錄,我可是擔當了「潘經理」一角。那次的經驗是愉快的。

外國的劇本,我最喜歡莎翁的劇,很難想像那是寫於500 年前,都說好的劇本具宇宙性,莎翁當然是表表者。 現今劇場被翻譯和改編最多的莫過於莎士比亞的劇。本地的劇作者,我早年最喜歡是張達明。遲些介紹他的劇本給大家。

【預告篇:其實昨晚剛看完詹瑞文的男人之虎,遲些寫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