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星期二

菲爾德



看了香港演藝學院演出的《菲爾德》已有一段時間。2005年首演時我也有看,這次除了場地不同,當中只有少許處理上的分別 (記憶中上次較多在走廊外的對話)。

《菲爾德》獲得 2005年「香港舞台劇獎」的《最佳整體演出》和《最佳導演 (悲/正劇)》獎項,知道有很多觀眾很大期望。再看這戲仍為導演的功力和整體演出而贊歎。

無論是設計 (燈光/佈景/音樂) 方面,或是演員的演出,均與導演的簡約概念非常配合。褪下了一切華麗的裝飾,令觀眾更集中地看演員的演繹,聽演員唸台詞,緊貼故事的發展。演員方面,飾演菲爾德的黎玉清,和演愛倫的黃懿文,把角色的情感,和主僕之間的關係,都能準確地呈現。

戲寫於1667年,是法國作家尚‧拉辛 (Jean Racine)的作品,雖然說的是古希臘城鎮的故事,但戲當中的人性─嫉妒、高傲、欺詐、慾欲、軟弱、貪權等等,古今皆有。看過一些網友所寫的觀後感,差不多說了我要說的東西(有興趣可看下面伸延閱讀連結的網誌),這篇也不再詳談戲的內容 。

想說的是,重演給我的震撼是少了。想了一段時間,也和友人討論過。可能因為首演時第一次看到一個簡約主義手法,和同學們高能量的演出,其新鮮感所帶來的震撼實在很大,重演新鮮感已過,卻能令我看得更仔細。

想探討一下演員的選取和角色演繹的問題。

首先,我要強調,演員的演出很令人滿意,這個團隊實在演得很出色。只是,若戲是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演,作為觀眾,心裡一早知道那是同學們的習作,就是年輕的小伙子扮演老頭,也會寬容些。跳出了學院,把戲搬到文化中心劇場,竟然令我有不同的感覺 (很吊詭呢!)  演員的年齡和生活經驗,對演員演繹角色,有一定的影響。或許因為這戲以簡約主義來呈現,角色「像真」的程度,更會直接影響觀眾感受演員的情感和角色之間的關係。今次看重演,這種無法彌補的小瑕疵,令我在觀賞這戲時變得有點距離。

與友人討論時,提出若是換了一批與角色年齡相約的演員,不知效果又如何?但是,想像年齡和人生經驗豐富的演員,通常他/她揣摩角色已有一定的方式,他/她又是否能這麼容易把導演需要的「內在潛能」釋放出來?又,這戲能成功以「簡約」的手法呈現,是否因為這是一班年輕的演員?

記得討論時,即時想到以葉進飾演泰西或尚明輝飾演德拉曼,效果應會很不同。朋友卻提出了以李鎮洲演泰西,那將會如何?

其實我也不懂,當中應涉及有關演技和角色揣摩的範疇,若有識之士看到這文,或許可以分享一下。

伸延閱讀:【一期一會菲爾德 by Perdition】【菲爾德 by playgarden 裡的雨辰


【《菲爾德》(重演)  香港演藝學院   21.4.2007   8pm   香港文化中心劇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