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紐倫堡大審判 Judgement at Nuremberg (下)



一直有點怕看戰爭片,是因為怕看人類自傷殘殺的場面。無論目的多崇高,原因多偉大,方法多人道,也都還是人殺人,總是令人覺得不安。

《紐倫堡大審判》是劇場空間十周年的演出。這齣戲不是描述戰爭的情況,說的卻是有關戰爭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敗戰,同盟國成立國際法庭,選址紐倫堡 (納粹黨的發源地),審判納粹戰犯。戲就展示在1947年進行的第三輪審判,對象為前德國法官,從而展開一場公義的辯論。

佈景設計余振球一向善於以佈景說故事。由進場坐下來那一刻,他的佈景就開始與觀眾對話。兩旁大幅的羅馬條約、觀眾席被設置成聽審的旁聽席、法官的椅子被高高吊起在佈景的最後方、法庭兩旁既像營房又像鐵籠內放滿雜亂的行李和私人物品,這一切一切已令人有很多聯想。

好的劇本能令人反思現況。戲能從多層面去啟發觀眾的思考:甚麼是公義?法律與人情之間怎樣平衡?是否打著愛國的旗號就甚麼事情也變得順理成章?為何人有種族派別優劣之分?誰去訂定這一切規則?法庭審判別人的權力來自何處?究竟誰有權力去審判別人?被判有罪的人又是否真的有罪?是否沒有被審判的就沒有責任?

正如導演張可堅說:「法庭戲劇的吸引,往往因為其中所產生的張力和雄辯滔滔的對話。最使觀眾投入的是控辯相方的觀點、論證,因為觀眾不期然便會參與思考。個人覺得到底控方的指證是否證據確鑿,被告方是否辯護得合理,並不重要,因為這對觀眾最終都沒有甚麼影響。但是,在審訊過程中,觀眾願意選擇甚麼角度,甚麼觀點,這點便十分有意思。劇場空間一直希望選擇的劇本能夠誘發觀眾思考,從而多些明白自己,確立個人對事物的觀點。個人覺得沒有甚麼比這點更重要的了。」此劇的電影版在1961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美藉編劇艾比.曼 (Abby Mann)在頒獎典禮上謝辭說:「一位稱職的編劇的責任不只在於娛樂觀眾,還要關注他身處的世界。或許,他甚至可能改變世界。」戲中段播放有關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片段,就令我感到非常心酸,也反思戰爭的問題。

個人覺得戲劇是應有多種功能,作為觀眾,看到能啟發思考的戲實在高興。現時會定期上演較大型翻譯劇的劇團,除了香港話劇團和中英劇團,以及香港演藝學院為訓練同學們的製作外,就是劇場空間。劇團一直堅持演出翻譯劇,也曾上演過不少外國出色的劇本,當中如《望框框的男人》(ART)、《十二怒漢》(Twelve Angry Men)、《看不到的故事》(Molly Sweeny)、《老竇》(DA)、《粉紅天使》(Oscar et la dame Rose) 等等都是外國聞名,而又很富深意的劇目。它們的演出往往能令我再思考相關的課題。今次劇團還把很多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黨、紐倫堡審判的歷史背景和資料詳列於場刊內,實在非常充實。

看到張可堅寫那篇文章 (見引用網誌),實在有點無奈。現實中,過往也接觸過不少朋友/網友問我翻譯劇是否會很「老土」,語言會否很難明白。現今觀眾入劇場多是消費娛樂為目的,這類型翻譯正劇有時較難吸引他們的興趣。雖說我也同意有時這些戲劇的表現手法會有點老式 (這次的演出也不例外),但能動員這麼多有經驗的好演員一起演出,除了香港戲劇協會之外,我看就要數劇場空間。正如張說,其實無論翻譯或是本地創作,只要是能啟發思考的創作,都值得支持。

原劇為電影,有興趣可以找電影版看看: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031/

【《紐倫堡大審判》劇場空間  11.9.2008 7.30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相片由劇場空間網頁下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