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誘惑者日記‧革捷古華拉命



《誘惑者日記》的創作概念源自存在主義哲學之父齊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的同名小說。沒有看過這個小說,當天只能感受戲裡的意象。戲也不是說故事為主,給我的感覺是著重帶出齊克果所追求的那種「具美感而永恆的愛情」。

原著是個翻譯的文本,加上涉及題目富哲學性,演員在演繹上要讓觀眾明白其中心思想並不容易,現時所見,很多時台詞是照搬了小說內的一些敘述,說起來挺累贅,觀眾也不容易理解。

舉例說,有一場是各演員在休息,一邊卸下裝扮,一邊吃小食閒談,言語間在討論小說一些思想,雖然場面有趣但卻突顯了戲語言運用的彆扭,特別是當提及小說的一些內容時更給我有點背書的感覺。

有些情節是很有心思。其中有一段說主角和親友在茶聚,當中細緻地表現人性的表裡不一,情愛的誘惑。導演以兩位女士來表達表面和內心的感覺,劇情的舖排也不斷以倒帶的方式來重複那段回憶的細節,這一段演繹和處理上都很有趣。另一段說女主角在店舖內閒逛揀選精品,男的在一旁偷偷看女方,暗暗留意她的一舉一動,看者和被看者的內心掙扎,演得很細膩。

獨腳戲的部份五位演員的演出則有點參差。最好看的是梁曉端的那一段,她的形體演繹很特出。洪節華那部份看著鏡子,表現那種表裡不一的人也令人反思。

整個演出很有氣氛,有些片段頗吸引,但畢竟原故事是想表達一些哲學性問題,現時的演繹方式令戲有點鬆散,對不認識作者和故事的觀眾來說,也有點找不著重心。

【《誘惑者日記》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9.8.2007   8pm  牛棚劇場】




顧名思義,戲的目的是介紹捷古華拉這個人,也可以說為觀眾上了歷史、社會和政治的一課。

捷‧埃內斯托‧古華拉 (Ernesto Che Guevara) 於1928年生於阿根廷,他畢業於醫學院,卻喜歡旅遊流浪,曾多次在拉丁美州流浪旅行,醫治受苦窮困的印第安人。在 25歲那年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 (也是印第安人) 海達,開始接觸共產主義及古巴革命戰士,從而加入革命的行列。他死於1967年,在短短39年的生命裡,為他的信念鬥爭到底。他曾多次為革命參加游擊隊,進行武裝鬥爭,協助卡斯特羅在古巴的革命,建立新政府;又積極組織世界上反美帝的武裝起義,團結拉丁美洲各國,爭取獨立自主;最後因其持續解放鬥爭的革命方向不被當權者接受,離開古巴進入剛果、波利維亞繼續其游擊革命活動,成立「拉丁美洲國」。最終在波利維亞的游擊活革命活動中被出賣暗殺,結束其短暫但豐富的一生。(資料摘自場刊)

捷古華拉傳奇的一生不乏富戲劇元素的材料,戲也很平實地讓觀眾更認識這位革命家的一生,當中也提出了好些值得思考的題目:權力使人腐化,革命縱使成功,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卻因著人類的劣根性仍遙不可及!堅持理想是為了個人的滿足,還是為了社會上的不公義?大美國主義橫行無道,當世界各國都向消費主義低頭之時,還有誰會奮起為貧苦的一群反抗到底?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走著一條怎麼樣的政治道路?

編劇滿道並沒有盲目地歌功頌德,反之,他嘗試令觀眾感受革命英雄人性的一面,以至他性格上的缺點 (濫情、衝動),正如他在場刊寫:「抱著開放的態度,希望把捷由『icon』甚至乎商品,還原為人」。

限於獨腳戲和主題的關係,戲劇性則較弱。但導演胡海輝與演員李景昌都很用心,有些場面很美 (如捷垂死的回憶、他橫渡亞馬遜河、回憶與前妻的相識相戀等),李也演得落力,要消化那些地方人名就絕非容易之事。

看完戲後劇友在街上碰到鄧樹榮,我在想,若鄧演這齣戲,應會很好看。
實在要多謝一條褲製作介紹了這一個歷史人物給香港的觀眾。

【《革哲古華拉命》 一條褲製作    20.9.2007    藝穗會劇院】
人次:無料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