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說,劇場裡的是演員,不是明星。劇場演員不會賺大錢,不會名成利就,不會每天見報,不會有權有勢....
那為何要做演員?
是想表現自己?想經歷別人的生命?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喜歡創作?
記得大學畢業後幾年,工作苦悶,曾經想過毅然放棄一切報讀香港演藝學院,當演員/導演/編劇也有興趣。那年在APA 開放日看了很多,與學生談了很多,也了解過行情,最終衡量過現實情況 (既沒有美貌又沒有才情,又有一家七口要開飯),加上身處經濟起飛年代,抵受不住工作上金錢的誘惑 (那年還是出十八個月糧的年代),唯有繼續刻板的工作,專心做個劇場專業觀眾。
那時想做劇場,是覺得坐在觀眾席感受舞台上不同角色的人生已經那麼吸引,能成為當中的一份子,那豈不是感受更多?有哪一份職業可以有這麼多經歷?可以感受不同的人生?實在很有趣啊....
所以看《一個演員的夢魘(美國荷李活瘋狂版) 》時,雖說我不是演員,對戲內所說演員對生命、生活、演員對演戲的那種熱誠,絕對可以理解。
故事說出了一個演員由舞台劇跨到電視,再跳到電影,怎樣由小演員變成大紅大紫的明星,名成利就的一 生。當中說出了娛樂圈的功利、荷李活的荒謬淫亂、人為名利怎樣不擇手段,不惜拉關係做自己不恥的事。當成功後卻忘記了最初當演員時對藝術對戲劇的熱愛,忘掉了那種單純的熱誠....
喜歡這戲的劇本。當中也不止說到演員的種種,其實每個人都是演員,人從出生開始就有表現自己的情感,吸引人注意的本能─嬰兒放聲大哭就是把肚餓的感覺,把想吃的欲望表現出來。人一生就是演著不同的角色,沒有了其他人的認同,就如演員失去了觀眾的支持。所以,無論做任何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最重要。成功了,發現最終沒有一個知心人願意與你分享你的成功,到頭來孤獨終老,是多麼可悲的事。
演員方面,朱柏康由年青演到年老是一個考驗,他也演得落力。其他演員也平均。劇本翻譯忠於原著,當中有很多有關美國的電視/電影/劇場/明星的稱謂 (也不知是否全是真實,有好些未聽過),雖說劇情也也簡單易明,主題也有其宇宙性,要即時理解那些稱謂/人名想表達的意思還是有點困難。
引用的網誌為【七至八月份的戲劇推介】,有些戲還有票賣,請多多支持劇場,謝謝大家。
【《一個演員的夢魘(美國荷李活瘋狂版) 》 趙堅堂。胡海輝攪作 15.7.2007 3pm 葵青劇院展覽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