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現職作家的陸詠端,從小就非常孤獨。一起長大的好友張家敏,為她孤獨的生活添上色彩,她們一起上小學中學,分享心事。直至張到外國升學,那聲再見變成了真正的別離。畢業後陸一直努力工作,但十年來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得身在外地的張鼓勵下,從事寫作把心裡話說出來。
可是,香港人就是無事忙,為生計努力的陸開始迷失,有形的距離令兩人心靈與感情上的無形距離加劇,陸開始忘記當初創作的源由,也逐漸與友人疏遠,躲在她孤獨的空間裡。沒有張在旁,陸的創作也逐漸變得乾涸。終於,張回港多年後才與陸聯絡,相見卻在醫院裡。陸為了羞愧 (沒有兌現再見的承諾),更怕面對現實 (心底接受不了多年好友回來已轉變,就是回來多時也沒有再找她),她選擇了逃避,活在回憶的世界裡....
一邊看一邊覺得人其實就是這麼可悲,但整件事卻又是多麼的真實。戲中陸選擇了逃避離別帶來的傷痛,為自己築起了一個防衛網....不是嗎?這是動物天生的自衛反應,人失去自信受傷害感到痛苦就是努力希望忘記不快,留住美好的回憶─聽到陸明知張已回來卻寄信到外國給她時,我感到很心痛。
「再見不再見」從來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就是勉強也無謂,或許我們只能做的,就是努力面對離別後的缺失、失落、孤獨的感覺,和選擇怎樣去保存和延續那美好的回憶。回憶可以幫助成長,也可以令人不思長進,在乎你怎麼選擇吧?
有幾段戲我很喜歡的 (其實有很多段都喜歡,寫不了那麼多)。
開場的納悶狀態。一開場的錄像配以Kearen 熱鬧的舞蹈,既象徵電視台節目的完結,又能即時令觀眾投入那熱鬧情緒,也能與緊接著陸孤獨一人半夜醒來納悶的狀態作強烈對比。陸絮絮地拉著觀眾訴說她的小說她的感覺她的生活,這一段既能與觀眾熱身,也令我感到陸是多麼的孤獨心底多麼的渴望與人溝通。
曾經獨 (居) 處的人相信都有同感吧?很多時突然想有些感覺又找不到人分享,有時只好孤獨一人自言自語... 我想,如果「牆」會說話,相信她會說出很多好故事。
機場的再見。這一段無論在形體、燈光、錄像和配樂都配合得很好。特別喜歡 Kearen 在巴士內望向窗外,想著與好友的別離。當Kearen 說到「其實是我離開了」,和跟著陸與張的慢慢疏遠,猛然令我想起了很多往事。對啊,離開這個城市的人都會找回來,但在這個城市的人,卻是說了那聲再見後,很多時是永不再見了。我讀中學時就曾有些要好的同學到外國升學,起初會每個星期互相通信,到今天,就是對方身在哪裡也不知道 (但我卻還收藏著那些郵簡!!) 。
某時某地,總有一些人在身邊出現,一段時間後,又走了。有多少個會在心裡留下一點痕跡?
末段在佈景後獨舞。陸選擇了再次面對張,我想,是希望放下,是希望接受現實。但我更希望那是因為她對人對生命仍存有希望。就像我所見,有很多人伴著她跳這舞,伴她一起走下去,儼然在說,她不會再孤獨。雖然,我還是覺得最後那個要保守祕密的再見令我感到有點悵然若失....
衷心讚許這次台前幕後的製作人員。Kearen 說得對,這是個一team 人的製作,舞台上演出的是她一人,但看得出各單位投放了不少心血,無論動畫、燈光、音樂、錄像、佈景都是一個高水準的製作,也能與戲的內容緊扣。
更佩服Kearen的幹勁。作為主腦人,要專注創作,又要兼顧各創作單位在演出上的配合,還要應付那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友儕間無不讚賞她今次在各大報張、雜誌、電視等媒體的宣傳攻勢。以劇場演出來說,這次《再見不再見》宣傳之多之廣真的少見。能做到既不用大洒金錢又收到宣傳之效,還要每一篇報導絕不譁眾取寵,這篇說戲劇那篇說藝術說人生,實實在在的宣傳戲劇,很不容易。據聞所有的宣傳還是由Kearen 一手一腳安排,怎能不寫一個「服」字?不禁問:Kearen,你怎麼一次過可以做那麼多事?
再見9+2:話說當天看戲之前,與姨甥女愛美麗小聚,她得知麒麟姐姐有演出,埋怨我不通知她及帶她觀看 (她倆的淵緣見網誌【Kearen 姐姐】)。當時我告訴她,麒麟姐姐今次的演出她未必明白,所以沒有通知她,她當然不滿 (因為 《29+1》 我也是如此說,但她認為她看得明明白白,見【29+1 與 9+1】)。
可是,看過演出後,我開始覺得明白與否又有甚麼關係?單是感受麒麟姐姐在舞台上真摰感人美麗的演出,也是賞心悅目的一回事。因此,我與愛美麗正一同熱切期待這戲的重演,希望圓了 9+2 與麒麟姐姐再見的願望。
引用的網誌為【五至六月的推介】。有些戲還有票,有些戲剛在票房開賣,請多多支持劇場。
ps:看到 Kearen 貼了一篇觀眾感想,寫得很好:【因為,所以】
【《再見不再見》 彭秀慧創作 19.5.2007 8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