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九月《貳人聚‧2人散》演出完畢後,看到群仔一篇網誌《怎麼樣的戲劇才是觀眾想要的戲劇》(見以下引用網誌),當時深深感受到一個創作人的無奈與困惑。 ( PS: 雖然創作人感無奈困惑, 但《貳人聚‧2人散》可是很好看的呀, 參考網誌: 【死前要做的一件事】,【緣起緣滅‧聚了又散】)
作為看戲多年的劇場常客,一直很想討論這個題目。昨晚和幾位年輕人談到「創作人」與「觀眾」之間微妙的關係,把當中一些論點,和之前所想到的,一併寫下來。
「怎麼樣的戲劇才是觀眾想要的戲劇?」我想,這是每一個創作人都曾經問過的問題。究竟怎樣才能吸引觀眾進劇場?觀眾為甚麼要看劇?他們想在劇場得到些甚麼?
記得在「新劇裡的臥虎與藏龍」的劇本創作計劃演出時,聽過戲劇前輩林克歡老師說, (大意)一齣戲在劇場內演出,就是演員、觀眾,和文本,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和時間裡,所產生的一段關係。
我覺得,在現代的劇場裡,「文本」不需要是一個人們口中的「傳統」故事,但這個文本卻要言之有物,有一個特定的訊息/主題帶給觀眾。而演員,就是負責即場傳遞這個文本的工具。在整個過程中,也要有觀眾的參與。觀眾不是單向的接收,而是要用心感受和投入那個虛擬的當下。作為觀眾,能付出越多,感受會越深,收獲越大。
這個互動的過程,令創作人與觀眾之間產生微妙的關係。當中也突顯觀眾的重要性。就是嘛,沒有觀眾的劇場,是沒有意義的。
那創作人是否應盡一切方法來吸引甚至討好觀眾?
在《一篤戲》的一個座談會上,我曾對台上嘉賓說:「不要問觀眾要些甚麼,創作人應該問自己,想與觀眾分享些甚麼?」
試問誰能贏得全世界?試想想,一齣戲就是只有十個觀眾,十個人也可以有個不同的要求:有人會要求娛樂性豐富的表演、有人希望被感動、有人喜歡音樂舞蹈、有人鍾情形體表演、有人想笑,有人渴望大哭一場.... 若你問十個觀眾,相信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再者,觀眾的口味要求不斷地轉變,又兼顧得了多少?
那麼,創作人是否就可以置觀眾於不顧?就是觀眾不明白也不用理會他們?
若你問我,我當然會說不是喇。
有時覺得,創作人也有責任「教育」觀眾,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批判那些看不懂的普羅大眾。可是,這不等於創作人要為戲劇「解話」─ 我想,沒有創作人會喜歡為自己的作品「解話」,但是適當的輔助或指導 (如安排演前/後的導賞會座談會、刊登一些相關的資料在場刊藉此啟發思考、演前/後的工作坊...等等),是可以協助觀眾更加了解創作人的意圖。
至於觀眾嘛,個人經驗,最好能抱著開放的態度來看戲,往往得著會更多。
只想說,看不懂不是甚麼罪過,只不過兩條平衡線就是接不了軌吧,沒有甚麼大不了。喜歡與不喜歡,往往也很個人。就是劇評人說好的,也不代表些甚麼─坦白說,有某些劇評人的劇評,就不怎麼好讀!
當然,也聽說過有一些活在象牙塔裡的創作人,專門以觀眾看不懂他的戲為榮。若不是涉及資源分配的範疇,這本來是沒有問題。因為藝術從來就不是一門可以計算的學問,我相信任何形式的戲劇也可以有其知音人。
拉雜談了一些,只想說,劇場裡就是需要多元化的創作,讓不同的觀眾,在當中尋找自己認同的聲音吧。
【相片:攝於2003年8月英國愛丁堡Jenners 百貨公司門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