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黑鳥

一直以為這齣是實驗性的戲─藍色調子的宣傳單張+進劇場+愛丁堡藝術節獲一致讚賞的演出,儼然就是另一齣充滿詩意的作品。

卻原來是我誤會了。

這可能是我看過進劇場最多對白的作品。很實在的一齣戲,簡單的佈景,再配以很有美感的燈光,加上兩位主要演員精湛的演技和編劇發人深省的台詞,卻令我拼息地看足一小時四十五分鐘,戲裡一字一句緊緊抓著觀眾的心。

故事是有關一個年過四十歲的男人,與十二歲的少女的情與慾。十五年前,四十歲的 Ray 曾與十二歲的Una 有一段關係,為此男的被告上法庭更被判監,女的過了一個非常不愉快的青少年時期。十五年後,Una 憑著雜誌一幅照片找到Ray,兩人遂把心裡的瘡疤挖開,讓那血淋淋的傷口再次呈現。往事就在兩人互相申訴當中漸漸揭示。

這戲帶出了很多值得人思考的問題:年過四十的男人是否真的會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發生戀情?愛與慾,是要有愛才有慾,真的能分得那麼清楚?中年男人難以抗拒年青少女的誘惑,會否是因為他們心裡的寂寞感和對純真愛情的懷念?愛一個人會希望保護他/她免受傷害,但當愛情要面對道德的審判時,又怎去取捨,到頭來又是否變成一堆一堆的謊話?男人雖然被判坐牢,但出監後改名換姓重頭來過;少女卻困在原地過著被人白眼抬不起頭的生活,那究竟誰更慘?

戲展現了人性的弱點與複雜、愛與慾微妙的關係、愛情的脆弱與不可靠。編劇簡潔的用詞卻很有力,能牽引著觀眾的情緒。陳麗珠 (飾演Una) 那段敘述她怎樣從旅店出來找Ray 的獨白,單憑她的演繹和燈光,就把整個畫面呈現在眼前。

很喜歡那一堆又一堆的垃圾,既像是兩人心裡怎樣也揮之不去的那個疙瘩,又像是在說我們身處這個烏煙瘴氣的社會。是否每人心裡,總會有一些清理不了的垃圾?

戲還有四場,直至 2.9.2007 為止,推薦大家看,按此看演出詳情

【《黑鳥》 進劇場   30.8.2007   8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7年8月19日星期日

別讓你所有工作陪著你走,今天請關心我!

《穿紅靴的貓》是說在屋村長大的阿業(湯駿業飾演) ,和同村的蘭仔 (黃詠詩飾演) 及貓仔 (黃雪文飾演) 都是長大於單親家庭,母親 (林小寶飾演) 每天工作忙碌,他就和朋友一起在屋村玩耍。阿業一直想找爸爸 (李國威飾演),在普世歡騰的聖誕節,他特別掛念沒有見過面的父親。一天,他在隔壁的婆婆 (梁祖堯飾演)家中遇上父親遺下的貓,當貓兒穿起他父親的留下的紅靴,即幻化成人形 (也是梁祖堯飾演)。他倆成為好友,並一起走回往日,找尋主人 (父親)。

這是個要 PG 家長指引的戲,透過小孩子的口,來提醒大人一些每個家庭也會發生的情況:夫妻間逐漸忘記愛的感覺與承諾,不斷要求對方卻又不願坦誠說出感覺,想關心對方也諸多顧忌;每天只顧忙忙忙而不理會身邊人,少了笑容多了怨懟;被生活的細節逐漸磨掉了夢想理想....戲有親情、友情、愛情、夫妻關係等等。看著戲裡多個被拋棄而想尋找爸爸的孤兒,和那些被主人違棄的貓兒,實在令人心酸,不禁覺得自己是多幸福,更珍惜我所擁有。

戲的訊息有意思,成年人應有所感,但年紀太小的小朋友未必能明白,若然家長能在看戲後與小朋友分享心得,會有更多得著。可惜,我看的那場,就有一家三口,那個爸爸全程睡著了。

音樂劇的歌是很重要。這戲的歌詞有意思,可是有些地方是不太合音。音樂方面整體調子是有點沉鬱,再配以灰調的舞台設計,很令人傷感。

一邊打這篇文章一邊聽戲的音樂CD,原來CD中湯駿業的歌聲和現場有些不同。他真的是歌神,唱得很動聽,特別喜愛《紅色的靴裝載著我爸爸》、《媽媽的秘密》、《最想見的人》、《二十四號公園等》。現場看時喜歡戲最尾的那首《我的好爸媽》,卻原來CD 是沒有啊,可惜

演出方面各人都很落力,很喜歡林小寶,湯駿業,黃詠詩 (阿詩不做兒童劇是浪費了她!) ,梁祖堯的演出,貓仔則是不過不失啦 (呵呵,有點偏心喇) 。沒了鬚的李國威年輕了不少!林澤生同學也演得頭頭是道。

不得不提技術支援方面,想不到也看不出是以人手轉動的旋轉舞台,應記一功。

看著風車草劇團成立,短短幾年間能做了多個演出,還能上演一齣原創的音樂劇,實在殊不簡單。雖說戲仍有地方可改善,但劇團在創作上的努力,實在值得鼓勵。戲會在明年一月重演,今次姨甥女愛美麗未能同行,讓我下次帶她進場,看看小觀眾的意見。

《我的好爸媽》   曲:李端嫺@人山人海/詞:邵美君

不要忙    忙得太亂
為著每天都打轉
何時會做完    時日太短
可會停    停低冷靜
靜靜去想一想有誰你緊張
請幫他想一想
不要忙   忙得太亂
願共我分享所有
就算眼淚流   隨著帶走
可會停   停低冷靜
別讓你所有工作陪著你走
今天請關心我
想一想   一生中幾多感動
請你抱我   愛錫我   玩耍又唱歌
我的好爸爸   好媽媽   一起歡笑吧
心態老了   那會笑    夢想全忘掉
小孩如今長大   但是那天真心態
從沒有活埋    誰願了解
真愛從來不失敗    就是有天真心態
凡事了解   天真不要活埋
叮噹叮   叮噹叮   歌聲與鐘聲
叮噹叮   叮噹叮   兒童齊歡笑聲
好爸媽   請歸家   愛惜這個家
到那裡也要活著舊日天真的心態

現場聽這隻歌時我不禁流淚了,其實這不止是提醒父母關心子女,也提醒我這個無事忙的城市人,關心家人。

後記 23.8.2007:看到《穿紅靴的貓》登錄moov music 喇,犀利   【詳情請按這裡

【《穿紅靴的貓》 風車草劇團   11.8.2007   3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不吐不快

實在不吐不快。

石琪先生很努力看劇,也很勤力寫劇評。 但對不起,我已不止一次看完他的劇評有想大叫的衝動。

不要誤會,並不是因為他與我的喜好/觀點不同的原因 (其實看多些不同意見更好,可以想得更多),而是他寫的東西實在算不上「評論」。他的劇評有時是東拉西扯,甚至不是談戲,又或是沒有深入研究便亂說一通。剛看了他寫的  《回歸!神蹟!》劇評便是一例。 時常覺得,若然觀眾以他的評論作看劇指標,便會錯過很多好戲。

沒有時間詳談《回歸!神蹟!》,但這戲絕對是以另類手法傳教。戲雖說也有地方可改善 (每一齣戲也有可改善的地方),但卻值得一看。

2007 年8月17日 明報    《回歸!神蹟!》傳銷趣劇─石琪

【明報專訊】又一個與香港回歸十年有關的作品,正在上環文娛中心的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上演。特別之處是牽連到神蹟,涉及某些基督徒的信念問題。

事實上,九七回歸前後,香港增加了宗教活動。但大嶼山大佛未能消除全港的信心危機(雖然佛誕成為公眾假期),道教仍然清靜無為(雖然有了道教節)。最出風頭最惹爭議是天主教陳日君樞機主教,基督教團體也很活躍。

妙在九七前夕賣座港片《古惑仔》,出現基督教風趣牧師(林尚義),勸青年黑幫別跟江湖大哥和關二哥,說耶穌才是最好「大佬」!

隨後有正式牧師用棟篤笑和演唱會來宣傳耶穌,還湧現福音電影, 黃秋生演神父又獲得影帝獎。不過,那幾年香港多風波多病毒,耶穌沒有打救。至於信天主的曾蔭權接任新特首,是否上帝幫他得到北京欽准?就很難說了。

梁嘉傑編劇,司徒慧焯導演的小劇場《回歸!神蹟!》說一個基督教傳教士對九七回歸無信心,離港「走佬」多年,卻變得失去信仰,回港脫教,轉行做傳銷員。

情節離奇趣怪,主角由宣傳耶穌變為傳銷濾水器,並且發生絕症危機(福音片正是常拍絕症)。奇在他忽然又當上神蹟牧師,再發現秘密真相,終於好像得到領悟。

此劇穿插十年來香港不少新聞錄影,還超時空跨入08年北京奧運。然而東拉西扯,故事本身與回歸沒有緊密關係,大談宗教信仰則模糊不清。看來編導未必精通教義教理,只是乘機拿絕症和神蹟玩出戲劇性「佈局」。(乜按: 據我所知,編劇梁嘉傑本人為基督徒,亦曾讀神學。導演則非基督徒。場刊的編劇/導演的話也有提及。)

我看後並不明白全劇到底想說什麼道理,作為趣劇則頗多漫畫式諷刺性 (乜按 : 我覺得戲是以反諷的手法說傳教的問題,也顯示編劇的自省,傳教是一回事,怎樣真心關心別人又是一回事!)。主演的王維很生動,其實不大像傳教士,但把傳銷員演得活靈活現。他見到「長毛天使」和「露宿上帝」相當惹笑,多次神蹟奇遇亦有抵死的黑色幽默。

或許,《回歸!神蹟!》反映了現在香港是傳銷之城,不是傳道講理之地,想找信念也只能無厘頭催催淚搞搞笑。亦顯出好演員不少,合情合理的好故事仍然難求。(乜按 : 唉!合情合理的好故事不是沒有,只是知音難求吧?)。

後記 11.9.2007 : 網友SKY2和資深劇評人佛琳都寫了有關《回歸!神蹟!》的感想/評論, 列在下面讓大家參考。

SKY2 : http://hk.myblog.yahoo.com/sky2-cworld/article?mid=645&prev=-1&next=641
佛琳 : http://hk.geocities.com/fatlam20042001/Calling.2007.txt

後記 21.8.2007 :今天看到友人貼了他之前在信報刊登,有關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飛吧!臨流鳥,飛吧!消失的翅膀》的評論,想起之前石琪也寫了一篇,特把兩篇文章的連結貼上,讓大家參考。

鄧正健:http://blog.roodo.com/tangchingkin/archives/5887049.html
石琪:http://ol.mingpao.com/cfm/star20.cfm?File=20070702/sae03/med1.txt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茶餐廳偶遇他

晚上十時,我和 L 及 P看完《回歸!神蹟!》,在上環文娛中心附近茶餐廳吃我的「晚餐」。

當我吃完最後一口公仔麵,並開始喝那杯熱奶茶時,遠遠看見他橫過馬路,顯然他也看到了我。

過了馬路後,他那個skin head 在我們所在的茶餐廳大玻璃外橫過。

噢,他果然看到了我,並對我咧咀而笑。

我對L 及P 說:「 X 記啊!」我們三人一起向玻璃窗外的他揮手。
然後,我看到他突然停步,再向茶餐廳走來... .噢,shit,莫非他以為我叫他進來?

為了不要讓他尷尬,我請他坐下。

「咁啱?你要食啲咩呀?」我對他說。

他看了看我們,然後說:「我唔食喇....飲杯嘢啦...」然後對侍應說「凍檸樂,唔該。」

「你又係睇《回歸!神蹟!》?」

「唔係,匯演。」

「哦....」然後已經不知說甚麼好。

「最近睇咗咩戲?」我一邊努力尋找話題,一邊心裡盤算著怎樣快點喝光手裡的奶茶,然後走人...

「呢排幾忙,冇咩睇戲...」他慢條斯理的說。

「上一齣係...?」我又問。

他思索了一會,然後說:「應該係《生活在他方》...」凍檸樂到,他呷了一口又一口,好像有點口渴似的。

「十月果齣戲寫好未?」我又問。

他猶豫一會才說:「....未....」一邊已用九秒九的速度喝光了凍檸樂。

「未寫完?」我問。

「未...開始寫!」P 打趣。

他笑一笑,然後說:「我返去重有嘢做,走先喇.... 幾錢呢...」他掏出銀包,拿出了十元紙幣。

「我請啦,咁難得撞見你...」好在只是一杯檸樂,我心想。

「點好意思呀...」他說,一邊把十元放回銀包。

我看著那張記帳單,上面寫著十五元啊....

「少意思啦...下次你請我睇戲囉....」我說。

他沒有反應,依舊笑一笑,背著他的大背囊,走了。

我低頭才發覺,還未喝完我的熱奶茶...

PS1.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事實是我力邀下才請了大編劇喝一杯檸樂...
PS2.  想學學大編劇寫故事,原來殊不容易...

2007年8月13日星期一

桃花源記

今天一口氣看了三次《暗戀桃花源》,首先是1992年的電影版VCD,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然後看了表演工作坊1999年的舞台劇版VCD,晚上則看了第二次香港話劇團的香港版,再加上之前看的三地兩岸版,這幾星期內一共看了五次不同版本的《暗戀桃花源》。

越看越想得多,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佩服賴聲川。

在網上找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小時候讀過,可惜忘記了),再對照劇情,更覺有趣。

要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想到的東西。先把原裝的《桃花源記》送上。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壞女孩》A. Mui Live 獨唱戲



《壞女孩 A Mui Live 獨唱戲》是一齣有關梅艷芳的舞台劇,籍著梅姐的歌,帶出梅姐生命裡一些重要的人與事。

要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內說盡梅姐豐富的人生當然是不可能。因梅姐短短四十年的一生裡,歷盡滄桑,所見的人與事非比尋常,戲實在不乏素材。戲裡就著她的成長、舞台表演 、身邊的良師益友、不如意的感情生活,憑歌寄意,絮絮地給觀眾訴說她的一些感受,與觀眾來個集體回憶。

嫁了給舞台的梅姐,最吸引人就是她百變的形象。可能因為製作經費及演出場地的關係 (小劇場演出始終較為簡約),現時的演出略嫌梅姐形象較未夠「百變」。但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及馬沛詩 (飾演梅姐) 的熱舞,都能勾起點點的回憶。

就是知道沒有人能代替梅姐,所以一開始便沒有想過要看一個翻版梅姐。尚幸馬沛詩也沒有只著眼於怎樣模仿梅姐的一舉一動,反而讓我看到梅姐作為舞台女皇的點點心聲,這是導演與演員明智之選。

馬沛詩演得很用心,她的歌唱得很好,舞也跳得很放。從某些角度看,也真有點梅姐的神韻。

看了這戲令我懷念這位舞台女皇 (見引用網誌),現今實在難找到一位如此出色的演出者 (男的是哥哥)。

戲會在31/8 至 2/9 重演,這次換了姚詠芝,是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劇系出身,唱得跳得演得的演員。

有興趣者可看這裡:演出網頁

【《壞女孩 A. Mui Live 獨唱戲》 春天實驗劇團   28.7.2007   3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生活在他方

有時工作上遇到困難,總有這麼一刻很想放棄,很不想面對,很想把自己躲起來。最好能躲在家裡鑽進被窩裡,然後一覺醒來發覺問題迎刃而解,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當然,想歸想,事實永遠是殘酷的,問題還是會繼續出現,每天仍得努力面對。

面對現實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毅力,當身心都疲累時,怎麼可以挺下去?所以有人會選擇逃避現實,活在幻想之中。

《生活在他方》就是說一個「真實」與「想像」的故事。旅遊版記者阿淇未能面對丈夫與女兒在她們一次攝影的旅程中經已罹難的現實,時常昏睡逃避到夢裡去。在夢中她與女兒沒有死去,但關係越來越差。現實與夢境交織,阿淇最終從夢裡醒來。大抵每個人心底總會知道不能永遠逃避現實,何時醒悟,就只時間問題?

故事很有趣,也令人有想像空間。當中虛實的轉接也安排得有條不紊,歌詠隊的安排能為山區的情節和一些情感營造氣氛。可是,較單調的故事情節在虛與實間重複令戲變得有點長。佈景的設計也一早提示了真實與夢境的關係,削弱了戲的懸疑性。

近年看廖淑芬的演出,覺得她說台詞很用力。今次飾演精神紊亂的阿淇,聲調有點過高,令我覺得很不安很緊張。現在回想起來,這應也是阿淇的精神狀態吧?

【《生活在他方 》 劇場工作室   29.7.2007   2.45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惡人谷




看過兒童劇的都會知道,小朋友是最好的觀眾,也是最令人頭痛的觀眾,他們可以100%全情投入,給你最熱烈的反應,也可以即時反面,騷擾其他觀眾,讓你不知如何是好。儘管他們令你又愛又恨,但不得不承認,沒有小朋友在觀眾席的兒童劇,就如沒有觀眾的戲劇,沒舍意思。

婆婆很喜歡看兒童劇。以前只是自己看,到姨甥女愛美麗四歲開始,就帶她進劇場,不經不覺已有七年多。

《惡人谷》2004年7月首演時就是和愛美麗看:「與愛美麗看了《惡人谷》,我和她都很開心。和其他劇場組合的戲有點不同,這戲是有點沉重和灰暗,讓小朋友試試接觸一些不同的感覺,也好。有些場面我覺得有點慢。完場愛美麗說喜歡這戲,特別喜愛那隻蝴蝶 (漂亮嘛!)。」

今次和朋友看,不用照顧小朋友,可以多點留意演出和其他小朋友的反應。
自己救自己,心裡常有夢想,小小改變終能影響世界,要小朋友從戲中明白這些概念實在不容易。若是理解不了這個訊息,也會明白貪吃、貪玩、躲懶、戀物、心存惡念....這些通通是不要得的惡習,是要戒掉,是要警惕。

看到小朋友為蛙仔的遭遇而著緊叫喊,很感動。

劇場組合製作的兒童劇水準很高,無論服裝/佈景/音樂/演出都是一流。這次重看覺得楊詩敏飾演的蛙仔性格突出,活脫是一個頑皮的小朋友。蝦頭的演出越來越好。

戲還有 11/8 及 12/8 兩天共三場,據聞還有少量門票,有興趣可致電 31 288 288 查詢,【演出網頁】。

【《惡人谷 》(首演) 及 (重演)  劇場組合  29.7.2004 /3.8.2007   7.30pm  葵青劇院演奏廳/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祕密願望

故事說當炭粉盒回收員的戴嘉樂 (徐羨曾飾演) 性格猶豫不決,一生裡錯失了不少機會─年少時的學業、與女友的感情、從事的職業,都因他慢一拍的性格失落而回。某天,戴得了超能力,每天能讓一人願望成真,戴就利用這個超能力,來幫助別人。結果,要救的人太多,太多的願望,太多的秘密,一個人的力量如此渺少,應怎麼辦?倒不如簡簡單單的給需要的人一個抱抱,借個肩膀來哭上一場,來得實際。

我想,能珍惜人與人的關係,能關心身邊人,就已經能幫助別人,而那個願望,總會達成。

進場第一個感覺是舞台設計很美,但一路看下去卻覺得有點不太實用,還有些危險,當演員們上上落落時,要很小心。也喜歡燈光,整個場面很美。

故事是有點簡單,導演以蒙太奇 (?) 的剪接手法帶出故事增加了懸疑性,可是這個安排太長了,也令戲變得有點破碎。有些地方的安排是拖得太長,如吳偉業 (葉興華飾演) 在聽到蛋糕店女店主 (蔡運華飾演) 喜歡的是有婦之夫時,便沉默下來 (這個反應以一個蠱惑仔來說,是有點奇怪) ,然後再慢慢從台右的樓梯拾級而上,整個過程花了很多時間。

蛋糕女店主的那個故事令人有所期待,奈何聽到她的男友是有婦之夫時,很失望啊....。

第三次看蔡運華演戲 (上兩次是影話戲的《奪面雙蟲》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飛吧!臨流鳥,飛吧!消失的翅膀》),三次的印象都很好,她的聲音很動聽,演出也清新自然。

【《祕密願望》 三角關係   27.7.2007   8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對決



第一次看致群劇社演一些實驗性的演出,感覺很新鮮。對劇團或觀眾都是一個新嘗試。

《對決》是一齣改編自關品方長篇小說的戲 (見下面連結與簡介)。內容描述一位留學日本的香港青年,在日本和大陸的感情瓜葛,以帶出大時代下的國仇家恨、男女之間的愛恨、父子的情仇。

要以一齣個半小時的戲去表達一本長達十三萬字的長篇小說當然不能太著重故事的情節。或許因為編導周佩韻是習舞的,戲給我的感覺是有點像舞劇。當中有大量的形體/舞蹈的演繹,配合了簡約的佈景設計、錄像、音樂、極少的對白,就成了一個很有詩意的演出。

當中也給我感受到有關父親與兒子的情仇,主角兩段婚姻的愛與慾,中日通婚的文化/種族衝突,但一切是從感覺出發多一點,詳細的內容,還是要看過書才能了解,但戲也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有幾場很有印象。開首鄧偉傑和馬沛詩的形體表現,令我感到兩人糾纏不清的關係,也像是在公路上奔馳;鄧偉傑上課被日籍學生吸引,老師和學生的形體動作、眼神傳遞,甚至靜默,都很引人入勝;鄧偉傑和韓嘉政同衾共枕的那段,顯現夫妻關係日趨惡化,互相折磨,同床異夢的困局。

可以改善的是片段之間的轉接位。現時片段多及細碎,轉場位也頗多,也削弱了情感的交流,未能一氣呵成。

參加了演後座談會。致群成員方競生說因為這次IDEA 藝術節有很多外國劇團到訪,劇團希望盡量減少戲裡以對白交流的情節 (始終廣東話演繹外國人不能理解,還要兼顧翻譯),也希望在演出上有些突破,因而選了這一個演出模式。

雖說仍有改善的地方,但這個實驗也值得鼓勵。只希望劇團勿忘他們最擅長的東西,若能適量的把實驗性的劇場元素和劇團最擅長把小說改編的技巧適當地配合,相信那會是個新景象。

《對決》小說簡介: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3/page_2.asp?bookid=325858

『這本書既以傳統的「全知」角度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潛在意識,復結合個別人物的自我剖白、主觀感受和思想演述,為讀者們烘托出立體的觀感,讓人物的性格和行為的發展脈絡,更具現實性。從志軒到幸雄,以至久美子和茜妮,都是不徹底、曖昧和受委屈的。在我們的周遭,活生生都是這一類可歌頌、可詛咒、可敬復可憐的人物。他們都受到自身性格的制肘和命運的播弄,但又不甘服膺於環境的約束和機遇的局限。讀者們可自行判斷,躑躅在這樣一條漫長而坎坷的人生路上,有多少事情真由得他們作主?慶鵬和仁珍、志軒先後和久美子及茜妮、達榮和美瑩、以至茜妮和昭介,他們各自的命運和契合,在那時空交聚的一剎那,都容不得他們挑選,而他們也就這樣走在一起,不問前生今世,也不問來世今生。愛和恨可以互相逆轉,情與仇可以彼此刑剋。這豈不就是我們熟知的人生況味?彷彿一生之中幾許辛酸、喜樂和哀愁都經歷到了。』

【《對決》  致群劇社  19.7.2007   8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再說《爆谷殺人狂》

得知「糊塗戲班」有意重演《爆谷殺人狂》,也因為答應了網友,就讓我再來說說這戲。故事內容不再覆述了,可看下面引用的網誌。

喜歡這戲所帶出的訊息,很值得深思。很多時我們批評傳媒機構在譁眾取寵,炒作新聞爭收視以吸引讀者觀眾。觀眾在投訴之餘,卻仍樂此不彼的收看,更在茶餘飯後協助宣揚,惡性循環之下,只有更多「迎合觀眾口味」的節目,煽情的新聞出現。這令人反思自己作為觀眾,作為讀者,在這種不良的風氣下,應怎麼自處?是完全不接觸這些媒介?還是做個頭腦清醒的觀眾/讀者?但看得多又會否幫助了這些媒介的增長?

除了有關傳媒和觀眾的關係,另一個訊息是有關「責任」。戲裡的人都不想承認和負起應有的責任,發生了事就只懂推卸責任,個人如是,整個社會也如是。就如戲末段所說,把一切責任推給社會。想到我們身處的社會也如是,只覺可悲。

說多一點製作方面的意見。

劇本翻譯方面,覺得現時保存原劇本的美國色彩是個不錯的選擇。荷李活的影片相信大部份觀眾都曾看過,不會感到陌生,我就抱著看一齣荷李活電影的心態來看這戲。現在想起來,若然把劇本本地化可能也有另一種味道,特別是戲內的演員都是電視上熟口熟面的藝員,不知會否加深觀眾對戲裡訊息的感覺?

劇本翻譯的語言運用得宜,沒有一些「翻譯劇」彆扭的感覺。戲裡大量的粗言穢語很考翻譯的功夫,因英文裡一些粗話未必有相對的中文譯本,現場所「聽」可以令我明白意思又符合劇情所需。見到有評論說大量的粗言是近年戲劇的趨勢,我並不同意,香港劇場其實異常潔淨。正如戲裡所說,究竟戲劇是反影現實還是影響現實?我只知道,在現實裡有太多渠道可以給人接觸到這些情色的言詞、粗口、暴力的畫面,只要是符合劇情所需,運用得宜,不是嘩眾取寵的綽頭便無可厚非。

不知是否原劇本的安排,覺得戲的前後段節奏有點不平均,大部分訊息都集中在戲的下半場的時間。若然這是編劇的安排,那導演可考慮把上半場的節奏調較得快一點,以平衡下半場密集的訊息。雖然我覺得現時結尾的安排,已經給觀眾有足夠的思考空間。

喜歡四面的舞台設計,導演的舞台調度能兼顧到四面觀眾。槍擊的場面實在刺激,稍嫌未能做到中槍即噴血 (呵呵,覺得去得更盡會更好玩)。電視的運用很好,除了開首的片段能配合戲有關荷李活電影的主題,到末段現場直播時,更能讓觀眾即場對比各人在現場和螢光幕裡看到的「真相」與「假像」。孰真孰假,誰又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

演員方面,這次糊塗戲班邀請了不同界別 (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也有公仔箱內的演員) 一同演出,質素是有所提升,卻也突顯了他/她們與糊塗成員演繹上不同之處。若然重演,建議可再下一點功夫,使整體的演出風格更統一。

過往看了不少糊塗戲班的戲,一直很喜歡她們的製作,大都很有時代感,亦對社會上一些問題/現像有獨特的觸覺。從場刊得知她們有意走向專業化。寫這篇文章時不斷想「專業」與「業餘」劇團的分別。

總覺得很多所謂「業餘」劇團的演出已經很有水準,無論在演員的演出,或幕後的支援方面,也都可以媲美一些職業劇團 (很多業餘劇團成員都接受過正統戲劇訓練)。作為觀眾,我希望見到糊塗戲班在借助一些有經驗的劇場人士的幫助之餘,能提升本身團員 (包括台前幕後人員) 的舞台技巧,繼續製作一些有「糊塗」風格的演出。

【《爆谷殺人狂》   糊塗戲班   7.7.2007   8pm   香港文中心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