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2006年大事回顧




還在整理2006年看過的戲的資料,也打算補寫一些我覺得好的戲,以選出我心中的十大,並為香港舞台劇獎的投票作出準備。

明人不做暗事,既然有劇場人士時常到訪,或許是時候說清楚。乜婆婆雖然是個觀眾,卻是【香港戲劇協會】的個人會員,有機會投票選香港舞台劇獎的獎項 。參與這個選舉已有幾年,我在撰文談談有關舞台劇獎的一些事,好讓有興趣的朋友知多點。

因早前積存大量資料未整理,無論十大或有關選舉制度的文章還需時完成。今天是大除夕,見有好些卜友做年結,也讓我來做個有關看劇和寫卜的回顧,並展望將來。

有關劇場:

*  2006年共看了 70多齣本地製作的劇場演出 (只是數票尾,有些場次上演兩齣戲)。這個數目較去年還多。這幾年不斷說要減產 (目的為節省開支),仍是做不到。來年真的要精挑細選一點。

* 上半年我看的戲劇可看【2006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1月6月】,下半年看了很有感覺卻未有機會寫的戲包括【香港話劇團】的《盲流感》和《德齡與慈禧》、【眾劇團】的《推銷員之死》、【培正中學】的《震動心弦》、【樹寧‧現在式單位】與【7A班】合作的《飆‧櫻桃園》、【樹寧‧現在式單位】的《亞伯拉罕的眼淚》、【新域劇團】的《大汗推拿》和《南方的夜特別長》。來年希望可以做個季選。

* 牛棚劇季的戲叫我又愛又恨。牛棚離我家實在很遠,交通又不方便,但上演的戲,卻一直叫我動容。這次劇季的幾齣戲我都很喜歡。來年希望她們能繼續努力,我仍會支持。

*  終於看了龍劍笙和梅雪詩的《帝女花》。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粵劇。一直很想現場看一次足本粵劇演出,尤其是近年有粵劇人士鼓吹引入現代劇場技術 (如舞台設計/燈光等) 來製作粵劇,總覺得會很吸引。我當然看得很開心。正在看任白的電影版,稍後會寫篇卜談談這齣好戲。 據聞每年天后誕,梅雪詩為答謝南丫島居民,會以慶鳳鳴班底連演數天神功戲。明年希望到南丫島看大戲 (喂喂,你呀,你記住叫埋我去睇呀!)。


有關寫卜:

* 由2月11日開始,這裡共寫了159篇網誌,除了【生活】、【雜談】和【好連結】內的19篇網誌,在其他類別的 140 篇都是和劇場有關的文字 (雖然有些是舊文,有些是推介式的文字),實在想不到會寫了那麼多 (還有好些在草稿閘內已發了霉的網誌,如《達明》,《莎翁》,《臥虎藏龍》等等)。來年希望可以把它們完成,也希望每齣看過的戲都能寫篇網誌。

* 截至今天,有109個卜友訂閱了我的網誌 (我也不知道是多是少)。只想多謝有訂閱我網誌的朋友們。我有到某些朋友處看看,只是很少留言吧了。不知你訂閱我網誌的目的為何,若是希望婆婆來你處以增加你的瀏覽率的話,那對不起,要叫你失望了,我不是時常走動的人,看卜的時間也不多。若你是喜歡我寫的文字/介紹的戲,我非常多謝你。只想說,我仍會盡量探望大家,若看到文章有話想說,定當在你處留下腳毛,有留言/回應我也盡力回覆。來年希望你能繼續支持,我也會介紹多些戲給大家看。

* 寫了九個月,意外收獲是與某些卜友 (無論是看劇的或是不看劇的) 建立了友誼,像我這般懶散很少巡卜出卜的人,實在無以為報,只能說一聲:謝謝 !多謝你們的支持和鼓勵。來年希望能與大家繼續這段網內/外的友誼。


希望大家有個開心的大除夕。祝各位卜友:

   新年進步,身體健康,開心愉快,心想事成

2006年12月29日星期五

沒有上網的日子,你做了些甚麼?

台灣南部的一場地震,影響到網絡大癱瘓。婆婆用的正是最受影響的網絡商,26號即晚已經上不到網。最初是有點困擾,嘗試了一會兒,便放棄了。

在家兩天上不到網,妹妹妹夫婦剛巧這兩天到訪,妹夫覺得不方便,我說也無不可,沒有得上網可以看書,看影碟,又或是出外到公園走走。結果,這個假期,婆婆是過得挺開心寫意。

28號我開始上班,寫字樓用不同的網絡商,反而上到網。查看這兩天的電郵,讀到一位在港的好友寫電郵問家在台北的好友是否受到影響,還囑咐她務必回覆電郵。我不禁覺得好笑:若真是擔心,為何不打電話呀?我也是兩天後才見到這個電郵呢!雖然好友不久已回覆沒有受到影響,我心想,要是兩天內她也看不到在台北好友的回覆,她會怎麼做呢?

記得小時候婆婆很喜歡和小友煲電話粥,常被母親大人投訴霸佔電話太久。今天,友人讀中一的女兒在家是用YM/MSN和同學們溝通,同一時間可以和多個同學討論功課,或談天說地,一「說」多個小時。

婆婆也有與朋友/卜友YM/MSN談天。有些朋友/網友身處海外,以此談話確是可以省回一筆。但若你問我,經過這年來的經驗,坦白說,婆婆是不大喜歡那同一時間和多人說話的談話方式。總覺得會顧此失彼,溝通也缺乏誠意,太多人一起談話,我甚至有時應接不暇。碰巧因身體問題要早睡,有一陣子,我索性不上線。

昨天吃午飯時瀏覽卜友的網誌,見到不少網友幾經辛苦才能上網留言或登入網站 (婆婆也是),看著看著,又開始想到一大堆問題:

* 時常說互聯網/服務電子化怎麼棒,在神化了這個虛擬世界之餘,我們是否被網絡牽著了鼻子走?一旦有意外發生,損失會否更加嚴重?

* 沒有得上網,是否覺得生活少了個依靠,不懂得怎樣打發時間?

* 不認識的卜友還說得過,互相認識的朋友,談話為甚麼要在網上,而不是面對面或是用電話交談?

* 你有否每天和父母兄弟姊妹子女說早/午/晚安?你最近有沒有關心過他/她們的情況?

* 卜友是否真實的存在?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是一個網主塑造的形像?還是一個在滿足你自我投射欲望的人?

* 為甚麼要寫卜?是為抒發心中感受?是想尋開心?是因為生活苦悶寂寞?是享受與人分享的樂趣?是希望找到別人認同?是想學習別人的知識? 是想藉此結識多些朋友?是享受那種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被簇擁著的虛榮和優越感?

* 為甚麼要在別人的網誌回應留言?是有感而發?是為了分享你的觀點?是讓網主知道你曾出現過?是希望對方也來你處看看?有否試過看了文章卻沒有話要說?那可否只看文章而不留言?有否試過為了留言而留言?

* 你與卜友的溝通是否只存在於網上?想不想和卜友做朋友?躲在螢光屏後又怎麼做朋友?會否擔心現實中的你與網上的形象相差太遠?

* 你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在電腦面前?為甚麼不找其他事情來做?是沒有得選擇?還是你不想選擇?

不要誤會婆婆在諷刺/影射些甚麼,也請勿對號入座。以上情況也曾在我身上發生過,適逢網路大擠塞,加上年結,就來個反思吧。

可能這陣子多數只是看文,少留言。這次網路擠塞,被迫沒有得留言也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反正不用擔心打擾大家禮尚往來。不過,話說回頭,看到卜友探訪留言,還是窩心的:原來還有人記得你,想看你寫的東西呀...將心比己,我還是會久不久在各卜友處答答咀,發發牢騷。

你是否很困難才上到網看到我這篇卜?既然有緣到訪,不給你留言的機會好像有點說不過去吧?就讓我開放這篇的回應欄吧... 噢,又或是剛剛相反,你可以看到這篇卜,卻為怎樣也log-in不到而回應不到在咬牙切齒....無論如何, 謝謝你/妳這年來的支持!

不若你告訴婆婆,過去兩天/未來幾天沒有得上網的日子,你做了/打算做些甚麼?

過去幾天假期,婆婆在吃喝玩樂中渡過。話說有一天到添馬艦玩遊戲,除了玩一些機動遊戲外,當天運氣奇佳,還中了兩個大獎,得了一大一小的啤啤熊,以後在家有熊抱抱了(上圖) 。在摩天輪上俯瞰整個添馬艦遊樂場的景色也不錯 (下兩圖)。

未來幾天不知是否還可以在網上見到大家,就在此祝各位卜友 :

  新年進步,身體健康,開心愉快,事事順利!

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

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過去的兩天假期,翻看了《真的戀愛了 Love Actually》和看了「灣仔劇團」的《彌敦道兩岸》。

劇友們說在聖誕節重溫 Love Actually 好像成了指定動作。為甚麼?是希望感染戲內那種充滿愛的溫暖氣氛?是希望感受愛給予人的無比勇氣與力量?是好讓意志薄弱的靈魂,對世界已經心灰意冷的人,在這節日內幻想一下奇蹟的發生?Whatever ....  我只知每次看這齣電影,都感覺良好。

很喜歡 Hugh Grant  飾演的英國首相這段開場白:

Whenever I get gloomy with the state of the world, I think about the arrivals gate at Heathrow airport.  General opinion starting to make out that we live in a world of hatred and greed.....But I don't see that.

Seems to me that love is everywhere.  Often it's not particularly dignified or newsworthy but it's always there.  Fathers and sons, mothers and daughters, husbands and wives, boyfriends, girlfriends, old friends.

When the planes hit the Twin Towers, none of the phone calls from people on board were messages of hate or revenge, they were all messages of love.  lf you look for it, I've got a sneaky feeling you'll find that love actually is all around.....

每當我對世局感到沮喪,我就想到希斯路機場的入境閘口。大多數人覺得我們活在一個充斥著醜惡與貪婪的世界裡....我卻不同意。

愛似乎無處不在。雖然她未必會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來臨;但人間總是有情:父子、母女、夫妻、男友、女友、老友。

當飛機撞向美國世貿中心的時候,人們臨終打出的電話,談的不是報服仇恨的說話,而都是愛的字句。假如你肯留意,很可能會發覺,愛,其實是瀰漫在四周..... 【英文是在網上找的原文 (按此看),中文為婆婆翻譯】

看完Love Actually 廿四小時不夠,「灣仔劇團」的《彌敦道兩岸》又給我暖暖的,人間有情的感覺。

戲由周淑屏的同名小說,經鄭國偉改編搬上舞台。看完戲便有衝動看看小說。故事是以周自身的家事作藍本,很地道的故事:以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為背景,寡母婆養著四個女兒,與姑拉在天台鐵皮屋居住,生活清苦。寡母婆嬌美動人內剛外柔,姑拉卻細心純樸,持家有道,兩女同時戀上一男。窮等人家,談戀愛也變成奢侈品。結局雖有點唏噓無奈,但劇中那無私的愛,卻令我在離開劇院時,心裡填得滿滿的。

導演何偉龍在場刊的問題,時常在腦內盤旋:『在世上,處處為人著想,凡事先顧別人,後想自己,這種價值觀已落後?冷寞是「潮」?自我是「IN」?夫妻無情,父子無義,是理所當然?尊師重道是過份之想?細水長流已經是沒有可能的事?全皆因「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喜歡這戲並非因為她懷舊,是喜歡她道出了那種默默付出,無私的愛,是多麼的偉大。就如 Love Actually 上面的開場白所說:愛,確然是瀰漫在四周,是存在於人際的不同關係裡。這世上已經太多慘事,既然恨與愛都要同樣花氣力,與其費勁去恨,倒不如花多點時間來愛。而除了男女之愛,這世上還有很多人與事,可以體現到愛,在舊世界裡可以發生的事,今時今日仍可以上演。

這戲的女主角之一梁翠珊去年獲得第十五屆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按此看相關網誌】。她確然演得絲絲入扣。另一女角換了鄭至芝,我覺得她很切合角色的性格 (聽說鄭演得較上回的女角嬌美呢 !! )。老戲骨葉進與覃美恩只是少少戲份,但每段戲都能緊扣我的心,看得我熱淚盈眶。還有五歲半的陳靖琳,她唸對白清晰,戲的節奏捉得緊湊,實在是明日之星。

可能是節日關係,昨天所見,觀眾不到五成。監製龔小玲也說各場還有很多戲票。有好戲卻沒有觀眾,真可惜。

若你想過一個暖暖的節日,不妨進場看看。

廣告時間:《彌敦道兩岸》會演至十二月二十八日。劇團歡迎你在這個普世歡騰的節日裡,與他們一起在劇院裡感受一下愛在人間的溫暖感覺。
23-26.12.2006 3pm  / 23, 26-28.12.2006  8 pm 
$140/$110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彩虹地鐵隔鄰】

【灣仔劇團】網頁:http://www.wanchaitheatre.com/演出資料
節目查詢:8201  2989 【劇團】     城市電腦售票:2734  9009

【《彌敦道兩岸》  灣仔劇團     24.12.2006   3pm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


2006年12月17日星期日

無心‧無聲‧無痛



「碰... 碰... 碰... 碰... 碰... 碰... 」那聲響有點像風聲呼呼,有點像心跳聲,又有點像鼓聲。一下一下地,挺有節奏的。

肯定鬧鐘沒有響過。

我睡眼惺忪地望了床頭的鬧鐘一眼。五時三十分。

那聲響隨著意識逐漸清明而漸漸擴大。

翻了一個身,我擁著毛毯,希望再多睡一會。

那聲響卻越來越清晰。我開始聽不到床頭鬧鐘的滴答聲。想心呼吸一下,以減低那聲音。該死,又鼻塞。

「哼,我偏不起床,我要睡多點呀 !!」心裡大叫,有點孩子氣的執拗。眼尾瞟了一眼窗簾。冬天了,窗簾外仍是黑漆漆的。

我突然像個遇溺者,很想抓點甚麼來填滿腦袋,以便對抗那聲響。但身體卻又懶懶的不願起來,因為很想逃避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對,很矛盾,心既是動了,明知會失望,還是要試,還是要說出來,沒有轉彎後悔的餘地。

我又想起兩個字:犯賤。想到這處,心裡又大叫:「 別想他別想他別想他別想他....」

我努力把那頻道調較到別處。

俊肖的醫生突然出現我面前:「.... 做了那麼多檢驗,我們沒有發現你身體有任何異常的地方呢。」 我望著報告上的 N.S.A.D,No Significant Abnormality Detected,果真是無異常發現!

「怎麼?醫生,那一個正常人怎麼會聽到聲音的?」

「我剛不是說,沒有任何異常的地方?況且,我們上次把你左右耳的聲響放大了,不是證實了這聲響兩隻耳朵也聽到嗎?只是左面聲音的頻率很低很低,不用儀器一般是聽不到。我們估計,你聽到的應是耳背那血管流動的聲響吧....腦部那些照片顯示,你有條血管很近耳背後地方。」醫生指著那黑白膠片的某處。

「... 我明白,你剛說了... 那應怎麼醫治才是最重要?」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做個手術,割了你耳背那條血管....」看到我瞪大了眼睛,醫生急不及待地說:「不過,我們也無法完全證實,是否那條血管做成你耳鳴的完因,當然不會貿然動手術,給你割那條血管吧...」

「那我應該怎麼辦?」

「唔,可否晚上播點音樂?又或是開收音機來蓋過那聲響,好使你容易點入睡?」 他媽的,這是做醫生說的話嗎?

「唉... 醫生,你有沒有聽我說清楚?晚上也罷了,我可以令自己倦極入睡。在清晨時份,半夢半醒間,原本可以起身去完廁所再睡過的時候,現時像多了個鬧鐘在腦內,它到時到候叫醒你。你倒教教我早上怎麼可以睡得久一點?我已沒有睡好覺多時了... 其實,我是否有精神病?可否當精神病來醫?」

「不是呢,我們都聽到那放大了那聲響。況且,心理測驗說你很正常嘛......」

「冷... 冷... 冷... 冷... 冷... 冷... 」這次是鬧鐘。

打斷了片段。看一看鐘,七時正。這麼胡思亂想就過了個半小時?

又再想起了林冰。那個獨居的女作家,在家中浴室死了幾天後,才被朋友發現。

不知我若有意外,死了要多少天才會被人發現倒斃家中呢?要多久才有人找我?又要多久,才會有人發現尋不著我,而登門造訪?

幾小時?幾天?幾個月?

會是家人發現先,還是朋友發現?又或會是公司同事發現?... 我最想誰發現?

「或許會他會給我回覆呢?」又心思思的給自己一點盼望。

再一看鬧鐘,八時十分。聲音仍在。決定起床梳洗,吃了早點,放了點音樂令自己鬆弛神經。

終於還是開了電話。「你沒有新的訊息。」仍是之前的留言。

記起他不喜歡打電話 ...  又坐到電腦面前。

沒有一點音訊。

「為何要這樣?不是說過可以和前度女友做回朋友嗎?我還只是你的朋友吧... 不想說的也說了,就變成鬼魅般自說自話,那般可怕嗎?我做錯了甚麼嗎?」開始自言自語起來。

呆呆的坐在電腦前面,拿著手機,剎時間失敗感,失落感,自卑感,無奈感 ... 全部跑了出來。

無欲便無求,可是當欲念一被燃燒起來,卻得不到回應,竟是那麼的痛苦,那麼的失望。這一刻,只想回到從前那心不動,意不亂的時光....

那聲響越來越大,視線又開始模糊起來。

【 《4.48 精神異常》《渴求》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6.12.2006  8pm   牛棚劇場】

後記:看了Sarah Kane 《4.48 精神異常》《渴求》 這兩齣戲,我突然很想寫這個故事。引用的網誌是有關她的一些資料和這兩個故事的內容。

莎拉肯恩‧4.48精神異常‧渴求



昨晚在牛棚看了「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兩齣戲《4.48 精神異常》和《渴求》。回家路途上一邊回想那富詩意的台詞裡澎湃的力量,一邊看場刊有關的介紹。到家後又在網上瀏覽了一些這個女作家的種種和一些劇場人士寫有關的網頁。終於倦極才睡。

很想為大家介紹這位只活了28年,卻對「生死愛恨」這些題目有透徹的感受,所寫的文字充滿詩意的女作家莎拉‧肯恩 (Sarah Kane) 。

看了眾多資料,還是覺得由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生) 所寫的《愛的浪漫與殘酷─莎拉‧肯恩的浪漫主義》扼要地敘述了這個女作家的種種,也說了《4.48 精神異常》和《渴求》給我的感覺。特把原文節錄在下面。

『莎拉肯恩出生於書香之家,父親是《每日明鏡》 (Daily Mirror)的記者,母親是教師,雙親對基督的信仰十分虔誠,她曾坦述,「我幼年的主要讀物是《聖經》,《聖經》中處處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暴力──強暴,斷手支足、戰爭、鼠疫所在多有。」這些聖經的受難圖像,在其前三部作品《炸毀》、《費達之愛》(Phaedra's Love, 1996)及《肅清》(Cleansed, 1998) 中處處有跡可尋。然而在這些性與暴力的表象背後,是對愛情「Love me, or kill me」(摘自《肅清》) 的執著,是探討愛的浪漫與殘酷僅一絲之隔,是毫不妥協地揭去人的偽善面具、暴露人與人之間的彼此操控、背叛與依賴,最終更是與歐洲傳統思想一脈相承的理念──尋求真理。其筆下的人物不管多壞,卻絲毫不加掩飾自己的撒旦面孔,甚至自嘲自諷,惡而不失其真。莎拉肯恩指出:「也許我創造的所有人物或多或少都很浪漫。我相信,虛無主義是浪漫的極端形式,也許正因如此,我的作品總是被誤解。我想,我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然而,我們對莎拉肯恩的個人浪漫所知甚少,只知道她偏愛女人,以及寫《肅清》一劇時,正處於熱戀之中。繼《肅清》之後,她以假名Marie Kelvedon推出《渴求》 (Crave, 1998),並杜撰作者生平,以擺脫「暴力莎拉肯恩」的陰影。此劇一掃之前的寫實風格,既沒有場景、時間,也沒有情節、分場,僅以A、B、C、M指稱四人,說是四個人,不如說是四個聲音來得貼切。因為,他們不具有身份、性別、也沒有行動,只有聲音。似乎只要一旦停止說話,他們的存在便會消失。四個聲音以平行線行進,擺盪在對話與喃喃自語之間,有時又結合為一體,猶如思想的碎片,他們天馬行空地述說孤寂、疾病、墮胎、強暴與童年的傷痕,渴望被愛,被保護,卻在尋覓中絕望、求死以為解脫。儘管這些詞句沒有一定的連貫性,然而,卻都顯現了愛的渴求對自我個體的深刻影響。因此,這四個聲音常被視為來自同一個人內心不同的心理層次。從此視角切入,此劇似乎不言而喻地透露,自我在愛的極度渴望與落空中被撕裂粉碎。" Only love can save me and love destroyed me."(摘自《渴求》)儼然是莎拉肯恩靈魂深處的呼喊。

在舞台上,這些殘碎的字句擁有令人驚異的音樂節奏,四個聲音宛如一曲四重唱,傳遞繁複的意象,層層疊疊,猶如一首抒情詩。貝克特、莎士比亞與 T.S. Eliot 的影子浮現其中。1998年,這部作品在愛丁堡藝術節由Traverse Theatre以兩男兩女推出首演,得到觀眾熱烈的迴響,但在此時,莎拉肯恩卻因精神崩潰,進入精神病院療養,令人難以置信,這位幽默風趣的年輕女作家長期患有憂鬱症。她曾坦言:「我並不認為憂鬱、沮喪是不健康的,對我而言,這顯示了妳對周遭環境與現實的全然感知。也許,除非將自己的感知能力鈍化到某種程度,不然,便無法在病態的社會保持健康。安東尼.亞陶(Antonio Artaud) 便是最好的例子。要不瘋狂死去,便是病著賴活。什麼是真正的瘋狂」顯然,她選擇了前者。

《4.48精神異常》是她在最後的生命歷程寫成,深受沮喪之苦的她總是在凌晨四時四十八分醒來,黎明之前的黑暗,是思緒最清明,卻也最令人無所遁逃而感到瘋狂的時刻。一如《渴求》,《4.48》捨棄了所有場景,故事情節,甚至更進一步拋卻了角色。於是,我們所讀到的是斷簡殘篇式的獨白,對話以及一些神秘的數字,至於,是誰在說話?是一個、兩個還是三個人在對話?都無從得知。角色的空白使語言回到它的本質,也給予導演極大的挑戰與自由。一些對話中,可明顯看出是病人與醫師的關係,然而,被倏然截斷的對話,使一切溝通前功盡棄,患者不斷地回到被隔絕的孤寂境地。詩意的獨白傳遞著孤獨絕望、恐懼、毫無出路、厭世與無救的自殺幻想。當中,卻又不乏其慣有的黑色幽默──「我夢見去找醫生,她告訴我,我只剩八分鐘可活,而我已在他媽的等候室虛度了半個小時。(摘自此劇)

凌晨四點四十八分,在曙光來臨之前,莎拉肯恩將自殺視為唯一的出路,視死亡為幸福的時刻,似乎意識到死亡並非終結,而是生命的開端,她以「請開幕」為此劇,也為自己作結。』【註:原文刊於牛棚劇訊冬季第一期 ( 按這裡看原文 ) 】
這兩齣戲教我回想起這段日子身體上心靈上的種種感覺。雖然婆婆沒有患上抑鬱症,但對死亡著實想了很多。那種痛苦無助的感覺,非筆墨可以形容,想不到有劇作家可以把它展現出來。

伸延閱讀
演員之一馮程程有關這個演出的網誌:http://misquiet.blogspot.com/
周昭倫有關的Sarah Kane 閱讀筆記:http://mikechow.blogs.com/
介紹Sarah Kane 的網頁:http://www.iainfisher.com/kane.html  (相片來源)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的網頁:http://www.royalcourttheatre.com/educationpacks.asp
演後座談會嘉賓彭秀慧的相關網誌:【Sarah Kane 一直迴響

【 《4.48 精神異常》《渴求》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6.12.2006  8pm   牛棚劇場】

後記:有卜友埋怨我不准卜友回應網誌。其實婆婆也很想與大家交流談天說地,奈何身體心情仍未全面回復正常運作,故這裡仍只好作有限度開放。待身心完全康服,這裡會再次全面開放。(即係呢,邊個想同婆婆傾多D 偈,就唔該求神拜佛祝我快D 冇事啦... )

2006年12月7日星期四

快樂無罪 Shall We Ha




劇團「三角關係」已是第五年在聖誕節期間演出《快樂無罪》。這次他們似乎沒有大肆宣傳 (我和劇友也是星期日才得知買票)。幸好票房似乎不錯,還已宣佈加場呢。

過往幾年也有看他們這個演出。每年年尾,這個劇就像給香港來個大事回顧。馬志豪,譚國明和徐羨曾這三個年青人 ( ?相對於婆婆吧!) ,就如你的老朋友般,在聖誕期間,與大家聚首一堂,一起談天說地。

所謂大事,包括政治社會民生娛樂。他們以輕鬆幽默的手法,把過去一年開心的,荒謬的,令人落淚的事件,一一展現在你眼前。有時看回某些事件的片段,真的教你哭笑不得。三位演員非常合拍。愛剎他們那些過場錄像,既幽默又貼題,令你會心微笑。

今年發生了甚麼?一邊看一邊暗忖:原來這件事是這一年發生的嗎?

《劇場阿叔》裡惡人先告狀無理取鬧有壓力的阿叔;《死唔斷氣走過谷底重見光明康復者重聚分享會》裡因寫卜而導至離婚的男人,因投資失利而自信心全失的人,因不開心而燒炭自殺的老師;《世界杯在有線》裡一眾只懂要男友遷就你的女朋友;《SPSL》裡 cyber sex 的誘惑;《獅背山》上前食環署殺雞人員與衛生署公眾殮房管理員的同性之戀; 《霍金再次訪港》裡那逐漸康服,心靈意志比會行會走的你去得更高遠的霍金 .....  身為香港人,當中必有一兩件事會觸動你的神經,讓你笑讓你嘆讓你心酸。

笑料的背後,還是有話對觀眾說。今年明顯的多了感性的處理,是因為幾位年青人長大了?還是這五年來,看著香港的轉變,有點唏噓?

多從另一個角度看事物,多點把心中話說出 (是面對面說,不是寫卜寫電郵寫sms 呀!),多些關心了解身邊的人與事,多點動腦筋想想與別人討論 ..... 若果大家都這麼做,這個世界未必會變得更美好,但肯定大家會感到多點快樂,少點抑鬱。 

對!人要有點幽默感,甚麼事也緊張認真,情緒崩得緊緊的,自己辛苦,在旁的人看著也辛苦吧。婆婆我也正在努力學習中 . . . .

不說那麼多,戲還未完,你到現場看看自會明白。

廣告時間:

I. 《快樂無罪 Shall We Ha》
日期/時間/地點/票價:1.12.2006 至 1.1.2007  8.30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乜按:戲已加場至月底,有些場次已滿,但加場還有飛賣,想過一個開心的假期,快手啦!

II. 《二人餐》(重演)

看到劇團會重演這個戲,由小場走到大場,實在可喜可賀。
日期/時間/地點/票價: 8-10.2.2007   8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即日起於《快樂無罪》 演出期間有優惠訂票。查詢:2574 4968 

乜按:我喜歡這戲。毋用多說,看看我過往寫的兩篇網誌:【味道】和【他喜歡吃印尼炒飯

【《快樂無罪》  「三角關係」  6.12.2006  8.30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註:對不起,這裡還未可回復正常運作,若對此劇或我寫的東西有意見,請留言或可到下面引用《快樂無罪》  的網誌。謝謝大家!

2006年11月30日星期四

唔上心就傷唔到個心




我知。唯一方法可以永遠擁有自己鍾意嘅嘢就係唔完成佢之嘛。
我知。最有效保證自己拍拖唔發癲嘅方法就係唔好個攞心出嚟咪唔會傷心囉好明顯。
我知。如果真係要愛一個人呢就千其唔好同佢開始咁樣你咪實唔會冇咗佢囉。
我知。我識得咁做所以我好明顯係世界最幸福最開心嘅人。

很喜歡 《跳舞‧鯊》 這幾句宣傳句語。寥寥幾句,便把愛情給人的感覺準確地說出來。

愛情就是會令你發癲,叫你毫無保留的交出真心,你會很想擁有他/她,明知會結局只有傷心也躍躍欲試,不顧一切地想開始一段關係‧‧‧

《跳舞‧鯊》(原名:Seascape with Sharks and Dancers) 是編劇 Don Nigro 1985年的作品。故事沒有花巧,很平實的把一男一女, 由相識相處到分手的故事道來。整個故事裡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獨白,當中的男女對愛情的看法,對擁有,對生命/生活的態度,都描述得很細緻。

故事內容:一個獨居於海邊,努力成為作家的圖書館理員 Ben。有天,在海中心救起了全身赤裸,堅稱自己是在海中跳舞的 Tracy。兩人甫相遇便互相吸引, 展開了一段愛情故事,並一起生活。在成長的陰影籠罩下,Tracy 對任何事都抱著猜疑鬥爭的態度, Ben 卻以無比的忍耐包容來處理兩人的關係,對他來說,愛她是希望她能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回她自己。續漸 Tracy 發覺她被Ben 的愛困著,漸漸遠離她漂泊的生活。她心裡很想停下來,但卻感到當一段甜蜜的關係發展下去,最終只會變得醜陋‧‧‧

故事到後段很沉重,或許就像所有的愛情關係般,開始時是甜蜜的,到後來互相的期望越來越多時,人漸漸感到有壓力,關係亦變得沉重。
這個劇本寫得很好,有幾段戲我很有印象。

開首時Ben 與 Tracy 互相猜度,試探對方的底細,對自己的感覺心意。明明喜歡對方,互相也有好感卻希望對方先把心意說出口。兩人只借互相杜撰虛構的故事,把自己的真實一面說出。這段真真假假的戲,把初戀時朦朧的不真實的感覺展現,劇場裡剎時間瀰漫著那愛的甜蜜感覺。

Ben 很想了解這個女子,他對她自報姓名,也問對方叫甚麼名字,表達想與她建立關係的誠意。但Tracy 卻掩著耳,口裡不停說:我不想聽你不要告訴我,我們無名無姓的... 擺出一副我不想知道你的事,我不會與你有長久的關係 (雖然最終她都是失敗)。簡簡單單的便交待了兩人對愛情,對與人建立關係的不同觀點與態度。 連名字也不知, 又怎麼會有長久的關係呢?

Tracy 預備離家,碰巧 Ben 回來,發現了她想瞞著他去墮胎,很失望... 這一場, 女的扮得滿不在乎, 可是見到男的痛心的情況, 明明心裡不忍卻口裡不承認,很不捨很想留下卻終於敵不過心魔...兩個相愛的人卻如此痛苦無奈,劇情的對進處處展示兩人內心的掙扎翻滾。越愛得深,就越是著緊,不想傷害對方,可是自己卻更感痛苦....

黃雪文 (貓仔)演這個20 歲愛玩愛鬧的女孩子,是入形入格 (友人說怎麼她還可以這般青春!! )。她把Tracy 那種口是心非,渴望被愛卻又怕被傷害的矛盾,想愛又不敢放開懷抱去愛的複雜情感,演繹得恰到好處。我想,不是對愛情感受那麼深,很難演得好這個角色吧。

已不是第一次看葉榮煌的的演出,他做賣花女的Mr Higgins 便給我有很深刻印象。他是個很有潛質的演員。這次和黃雪文演對手戲,把Ben 那種內斂,外冷內熱沉著的性格,掌握得很好。他演來完全不像個年青小伙子,挺像28歲成熟的 Ben 呢。

印象中好像第一次看Frankie Ho 當導演。整體演出實在很不錯。建議戲的節奏可以快一點。因後段越來越沉重,太慢會令人有點窒息和按捺不住的感覺。佈景設計是有點驚喜。好像從未見過有人會搭個大框在麥高利小劇場內。現在這個設計突出了主角心裡的牢籠和那種愛的困局。

這齣戲給我的感受很深。很佩服那些甚麼都可以不上心,甚麼都無所謂,是是但但,求求其其的人。唉,做了那麼多年人,婆婆還真的學不懂。皆因我無論做工作,對親人/朋友 (甚至寫卜),都很認真很上心,何況是對愛情?能不上心,那還算是愛情嗎?

我看的那場見到演員彭杏英,她在1993年和陳淑儀演過這齣戲,是由灣仔劇團製作。那時婆婆入世未深,對愛情沒有現在感覺那麼多, 說真的那個演出真的印象不大。13 年後再看,現在卻只感到唏噓無奈...(讓我找找 13年前的單張/場刊給大家看看...)

最後,很想再次謝謝貓仔,明白到搞戲真的很不容易,看到你的演出,很窩心很感動。保重,小心身體。互勉之。

【《跳舞‧鯊》姊宮樂園  26.11.2006   3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

後記一:剛剛看到,原來此劇今天開始在紐約外百老匯上演至12月12日【可按此看詳情】,若有緣到美國,可考慮去看看。不過,我可不知道這個鬼佬劇團是否演得好呢。

後記二:在網上找到下面這張相片,是戲開首的那幕, Ben 救了赤裸 Tracy 回家中,給了她一杯熱朱古力。倒有興趣知道究竟劇本是否要Tracy 裸體演出呢...(一笑)

後記三:有意見請留言或到《跳舞‧鯊》網頁留言。謝謝。



2006年11月27日星期一

貓仔




一直想寫這篇人物誌,很想記下與貓仔這年來的「交往」的一些點滴作為記念。曾在心裡默許,寫這篇之時,應會是與貓仔見面之後。

婆婆是在2006年2月中開卜。最初開卜,是因留言支持梁祖堯。除了祖的卜,就逛到了會員眾多的多情搞事俱樂部。在會員中,給我發現了貓仔。

我想,最初看貓仔的卜友,沒有多少個知道她是一個劇團《姊宮樂園》的創辦人,名叫黃雪文,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畢業生,一位舞台劇演員及創作人。

並不認識貓仔本人。但過往曾看過她多齣劇場演出,一直對這個大眼瘦削的女演員有深刻的印象。就如她的卜給我的感覺一樣:貓仔好像和戀愛脫不了關係似的。

把看過貓仔的劇場演出,做了一個清單。嘩,原來看過不少她的演出:
1993 :赤犢劇團《馬尾蛋撻少年時》
1995:沙田話劇團《一隻漂泊的紅拖鞋》/香港演藝學院《長河之末》
1996:沙田話劇團《第十二夜》
1997 :香港演藝學院《真相‧假像》
1999:W創作社《青春殘酷物語》/無人地帶《我的殺人故事》/毛俊輝實驗製作《男人‧張生‧Romeo》
2000:無人地帶《我的殺人故事》(重演) /臨鳥工作室《飛吧!臨留鳥,飛吧!(2047新生活版) 》
2002:W創作社《廢柴》及《十二月部屋》
2003:W創作社《馴情記》
2004:姊宮樂園《玻璃動物園》
2005:W創作社《你今日拯救咗地球未呀 ? 》
2006:姊宮樂園《跳舞‧鯊

(拿!貓仔,我冇呃你架!真係睇咗好多年喇!)

當中感受較深刻的是《十二月部屋》裡那個對人生前途都感絕望的寂寞模特兒;《我的殺人故事》裡那個時常在地底穿來穿去的她 (希望沒有記錯);《馴情記》內另一個風;以及《玻璃動物園》裡那帶點神經質的渴望被愛的姊姊 。

自從發現了貓仔的卜,便一直有在她處搭嗲 (第一次留言已是2月18日《喜歡一個人 》)。她是我在YBLOG 裡很欣賞的一個創作人。若你就是沒有看過她劇場內的演出,單看她卜內的相片/文字/剪貼設計,都會感受到她創作的熱誠。我很喜歡寫字,時常膽粗粗的學她玩玩英文字,難得貓仔不介意我有時在回應內胡亂創作一番。

隨著越來越多劇場人上卜,有人知道貓仔是演員,她的卜也越來越多人瀏覽。我逐漸少了留言,但一直有看她寫的網誌。

6月中,看到這篇《眼光光》。剎時間,心裡感到很痛很難過。可能自己身體也不好的關係,看到卜友們(不論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有甚麼病痛/心情不好的問題,便很想留言鼓勵,叫她們振作點,讓她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人支持她。

貓仔就像我一個認識了很久,但從未正式交談過的筆友般,感覺很奇妙。看到她有病,又不肯醫治,既心痛又擔心,不禁想:怎麼有才華的人都是要受苦呀?於是寫了個留言與她分享自身感受,鼓勵她尋求醫治。幸好她並沒有令她的支持者和我失望。

未寫卜之前,久不久便在看劇時見到貓仔。出奇地,寫了卜這九個多月的時間,卻一次也沒有與她在劇場內碰過面。一直想,若有機會在劇場內見到她,一定要和她相認。貓仔在卜內組織的 《Girlittleclub 女仔細會》的活動,礙於婆婆年紀老大 (雖然我知貓仔不介意),還是婉拒了她的邀請。總覺得應該與貓仔在劇場內相認, 會是值得紀念的時刻。

終於,昨天下午的《跳舞‧鯊》,叫我看到了這個瘦小的女孩真摰的演出。也讓我感受到這個柔弱的身軀內那一團火,有一股衝勁在支撐著。

昨天,婆婆過了一個很感動的下午。

謝謝你,貓仔。

PS1:跳舞‧鯊》這戲給我的感覺良多,這幾天會再寫多一篇觀後感。
PS2:抱歉這裡仍未恢復正常運作。故這篇仍不設回應,若有話說,可留言或到以下引用的網誌回應。謝謝大家。
PS3:貓仔,實在喜歡你這張相。對不起,未及通知便借用了。

2006年11月5日星期日

離開,是為了回來




不經不覺已開卜差不多九個月。

得到各方好友,一眾卜友的厚愛,
婆婆這片小園地也不至門庭冷清,不時有朋友來訪。
久不久也有一些劇場人士到訪留言,實在叫這個老人家感動不已 ‧‧‧

一直在考慮是否應繼續寫網誌。

不要誤會,我很喜歡寫,也很想繼續寫。
能在此處與大家分享劇場裡的事,是我死前想做的一件事。
若然有能力,一定會寫到老人痴呆不能再寫為止‧‧‧

雖然心裡很想寫,卻一直有個小小的聲音在叫我停下來‧‧‧

在公在私,我都屬於無事忙一族。
早兩個月逼不得已荒廢了這裡一段時間。
一直沒有正式說停下來,皆因捨不得丟下一眾卜友的情誼離去。

婆婆每天都惦記著這片小園地,要來看看它;也盡量抽空探望左鄰右里。
若有時間,會寫一兩段文字。可是因為公私兩忙,完成一篇文章,總要分好幾次。

有時為了寫網誌,還得花時間在家中尋寶,找一些舊資料參考‧‧‧

故此進展緩慢,產量越來越少。

這陣子,一方面在盤算,應怎樣趕上把早前看的劇寫下來;
另一方面,又為工作日趨繁重,身心更覺疲累而懊惱 ‧‧‧

為了這個卜,就這般拖拖拉拉的,牽牽絆絆的,過了一段日子。
終於,今天早上,因著身體的問題,清晨又醒來。
閉目養神之際,迷糊朦朧間,耳伴響起熟悉的聲音,思緒又跑到老遠‧‧‧

回想這一年來發生的事,身體上心寧上的變化起伏,
情緒又被隱隱掀動,百般滋味,湧上在心頭。

心裡卻漸漸一遍澄明‧‧‧

既然未能更進一步,勉強無幸福;倒不如退一步,更覺海闊天空。

是時候停下來,把身心都整頓好了,然後再重新上路。

離開,是為了回來。

若有時間,我會到處逛逛,看看大家的近況。可是,請不要怪我不留言給大家‧‧‧

為免未能及時回應大家的留言,這一篇,
和我之前寫的所有文章,都已經被設定為不可回應。
較熟絡的卜友,請不用擔心,也不用找我。婆婆很好,沒有事。

只希望大家體諒,婆婆想靜靜地休息一下吧了‧‧‧

謝謝大家看我的網誌。乜婆婆會回來的,一定會!

後會有期!

2006年11月2日星期四

緣起緣滅‧聚了又散



《弍人聚、2人散》是林澤群,黃龍斌繼去年《二人前、2人後》再度合作。

《二人前、2人後》在「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獲得「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和「最佳導演(喜劇/鬧劇)」兩個獎項。去年看他倆這個演出我已非常喜歡,記得頒獎禮當晚看到他們獲獎真的很高興。這次再接再厲,兩人演出難免給人很大期望。

這戲分開幾個段落:包括小丑,面具,歌、人、傳,蟬的故事,林和黃兩位演員生活裡的感受,及大泥很有意思的圖畫。除了蟬的故事是有特定的情節外,其他的段落都以片段式展示有關生死/聚散,有關人怎樣處理自己生命,又怎樣影響著別人生命的種種。

很喜歡面具那幾段。帶上全白的面具,林與黃以雙手的動作來演繹生命的無常,我看到小小種子長大變樹苗,樹苗再變茂盛的大樹,大樹上的葉子會在冬季飄然落下,又再在土地上埋下種子大自然循環不息,動/植物皆有牠/它們的生命軌跡。【圖6】

蟬的故事很有意思。原來蟬的幼蟲孵化後,生活在地下,每逢質數年即三,五,七至十七年才鑽出地面,開始他們的新生命。但蟬的生命的目標,就是唱歌來吸引異性,然後交配產卵,生了下一代便完成他短短一生的使命。【圖 2 及 7】

曾在新界居住,夏天晚上時常聽到蟬鳴,早上會見到一隻隻蟬屍躺在地上。試想,一隻等待十七年才能鑽出地面的蟬,可能只需一晚便完成他一生的責任,到黎明便死去 。可是,縱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無論多艱辛,幼蟲還是希望鑽出地面走一趟,總好過死在地下?

人生在世,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是消極地等待,還是積極地面對?甚麼是「最好時機」?來這世上一趟,我又要做些甚麼?

林與黃兩位演員真是越來越合拍。這在歌、人、傳那部份顯露無遺。沒有停頓一氣呵成地唱歌/數白欖,講述有關戰爭,有關人怎樣毀滅生命的種種。歷史就是在重覆人類互相殘殺的事實。這部份看他倆高能量的演出,又跳又做又唱,一流。【圖5】

也喜歡最尾那場。田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勤工作,努力面對每一天,很簡單但積極的人生。劇終時林與黃兩人迎著夕陽(或朝陽?),那一刻,我覺得生命還是充滿希望的呢【圖4】

至於劇場技術方面,那個大圓形的裝置,既是佈景又是裝飾,簡單而實用,燈光運用得很美,大泥的畫簡潔又有意思。

「生命只要好,不要長」。能在世上精彩地活過,縱使賤命短促,也總好過死時發覺白活一場。從今天開始,努力把死前要做的 n 件事做好....

看到有些觀眾說林與黃這次的演出有點重覆上次《二人前、2人後》的一些片段/處理方式。我倒認為重覆是沒有甚麼問題,見到兩個小丑出場時,還覺得有點親切感呢。【圖8 及9】

其實演出的模式/演繹手法,以致內容是否一樣也無所謂。看林與黃這次的創作,除了仍保留小丑的元素,我看不到有甚麼重覆的地方。就是小丑那場所要說有關生死的片段,也和上次的演出很不同。

編作劇場很多時就是沒有既定的文本,由演員反覆推敲/練習,來展示製作人想表達的主題。若看過進念的《東宮西宮》,便會知道,他們多次重演這個劇,雖然每次都會以當時社會上的熱門話題,來作為演出的內容。但整個劇的設計,演繹模式,以致佈景,每次演出都相仿。若然重覆地演繹能使內容變得精煉,手法更趨成熟,是值得鼓勵。

最後,當然是廣告時間。林澤群及黃龍斌去年的獲獎作品《二人前、2人後》將在12月二度重演

門票現已公開發售,詳情如下:

2006年12月1至2日晚上8時  12月3日下午3時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120

2006年12月9日晚上8時  12月10下午3時
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100

節目查詢:2268 7323(康文署)/ 9722 9750 異人實現劇場
網頁:http://www.2onstage.org/        
票務查詢及留座:2734 9009
信用咭電話購票:2111 5999
網上訂票:http://www.urbtix.hk/

【《弍人聚、2人散》異人實驗劇場 10.9.2006 8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註:(1)鳴謝群仔提供相片。(2)引用的網誌《死前要做的一件事》是較早前看完這齣戲寫的一篇文章。】

2006年10月31日星期二

你今日屙咗未呀?



星期日晚 (29/10) 看了「劇場組合 」的新作《廁客浮士德》。我想到了這一年看中醫的種種見聞。

在人體云云器官中,中醫對肝功能特別著重。若有甚麼疾病,都會希望以保肝為先。

中醫的「肝」,則不只是肝臟而已,廣義來說還包括腦及神經系統。以功能分類,中醫的肝主要負責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儲存身體的養份,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節(新陳代謝)功能,當中包括疏泄全身氣、血、津液的作用,以確保其運行暢達。很多疾病的源頭,就是肝出了問題,嚴重者可以影響全身的機能。【參考:五臟的生理功能之肝

為我看病的中醫很著重為病人「疏肝」。用的方法就是排毒,把體內積藏有形的污穢,和心裡無形的鬱結,通通排走,從而使肝的運行得以回復暢順,身心自然會健康。

『事實上每個人多少也是個浮士德,是神也是鬼,心裡想著菩薩,口裡卻滿是鮮血、一下子在天堂,一下子卻在地獄,這一刻心中慈悲,下一刻卻卑賤到無地自容。人就像鐘擺一樣,不停地在兩個極限之間來來回回,就像尼采所說:「人是伸展在兩個無限間的一條繩子」。....  今天不是魔鬼宣告全盤勝利的日子,相反牠已失去了地位、失去了意義,因為人比魔鬼更魔更毒,世界比廁所更臭更髒,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摘自《甄詠蓓--導演的話》,詳見下面網誌)

記得醫師初見我便說我有鬱結。朋友聽見後不約而同地說:不是吧?她看來挺樂觀呀。醫師為我按過穴位後,淋巴變得如雞蛋般大,痛楚維持了幾星期。
鬱結的形成是因為心情所影響。工作壓力大,情感 (包括親情/友情/愛情) 沒處宣洩,心裡埋藏了心事沒處釋放,也可以形成鬱結。嚴重的話,可以變成「抑鬱症」。

人們看到的是個樂觀/正面的人,可是實質上一個人的本性如何,他/她心裡想著些甚麼,是否真的開心快樂,別人又怎麼看得透?又,一個人的內心越複雜,心裡越多執念,自然氣不通,形成鬱結的機會就越高;疏泄系統不暢順,就容易生病。

那怎樣才會沒有鬱結?是否要有玻璃心腸才可以沒有病痛?

人不會沒有思想。醫師囑咐應多從好處著眼,多想美好的事,不要心存惡念;有心事就要說出來,才能保持系統暢順。

曾經見過一位事業正處高峰的年輕人被診斷為有鬱結。他問醫師:我沒有惡念呀,又沒有想/試過殺人放火,為甚麼會有鬱結呢... 是否工作壓力太大所致?我真的很忙很多工作做呀....

醫師徐徐地說了多個故事,都是關於怎樣面對由人生的高峰滑落至谷底的故事。他說人要從容面對困境:惡念並不一定指傷害人之心,可以是貪念痴念。比方說有人戀棧權力,不擇手段保持自己的特權,也是一種惡念。懂得怎樣去面對失敗,處之泰然,才有機會再攀高峰。年輕人就是不想面對將會出現的人生低潮,害怕失敗,繼而想盡辦法在工作上表現卓越,那要在高處的執念令他不能放鬆自己,也時常胡思亂想,鬱結便由此而生,疾病隨之而來。

每人鬱結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最普遍的是為了感情之事,而那鬱結在體內可積存很久。除了用中藥排毒,時常看到有病人在醫師處哭哭啼啼,原來他是協助病人把鬱結釋放了出來。哭,是排毒的方法之一。

人的身體為甚麼會積聚毒素?身體不是有自我排毒的功能嗎?大自然有它的定律呀。

都是人本身所種的禍害。

毒從哪裡來?身體積存的毒素是從成藥、日常使用的化學品、受感染的食物、污濁的空氣、釋放有害物質的建築物/衣服/用品等等而來。而心靈的毒素,卻從扭曲的價值觀,惡劣醜陋的人性,科技的迅速發展下而得來。就這樣,人自己把身心的排毒功能徹底地破壞了。

根據醫師說:想延年益壽,就要跟著大自然的定律走,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不要強求,不要藉口創造而破壞自然生態,不要試圖擔當造物主的角色;認清甚麼是真善美,明白自己的弱點,並加已約束,優點則發揚光大。

現實是,人類偏偏要顯示自己是萬物之靈,努力嘗試去主宰去改變這個世界,還為了達成願望而不擇手段,世界變得污穢,人心變得混濁,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自己。烏煙瘴氣的環境,自然會發生骯髒的人與事。每天盡是吸收廢物惡念,身體的疏洩系統就是怎麼好,這後天的破壞,也會導致排毒功能嚴重閉塞。

『.... 人如厠中最痛苦莫過於便秘,魔鬼高呼「疴唔出,好辛苦」,是現代人的普遍狀況:思想便秘,情感便秘,心靈便秘....  或許,每個人也應該找些通便的方法,排去體內毒素。』(摘自《甄詠蓓--導演的話》,詳見下面網誌)

幸好醫師助我排走體內污穢的毒素之餘,婆婆還有機會久不久讓心靈也來排排毒。你又用甚麼方法來排毒?又或是好像公仔箱裡那個信用卡廣告般,就是知道有毒在身,也頻頻說:睇唔到睇唔到睇唔到.... 然後就當甚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這戲還有今天 (31/10) 晚上最後一場,有興趣排毒的卜友,快去看看是否還有票吧。

伸延閱讀:
(1)   廁客浮士德的廁所文章:「甄詠蓓--導演的話」。(劇團為這齣戲而寫的網誌)
(2)  卜友尖尾寫了篇較完整的觀後感,可看下面引用的網誌。

【《廁客浮士德》 劇場組合 29.10.2006   8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

後記:(以下是我在卜友尖尾處的留言,也抄來作補充)
尖尾說的大致上是婆婆的意見。可以再補充一些感想:
(1)  陳敏兒給我有意外之喜。上次看她是在樹寧的《獨行狹與亂世佳人》, 純粹跳舞的多,這次見她無論唱, 跳, 演也不俗... 個子小小的 Olivia,但每次出場都能在偌大舞台上吸引我的視線,充份表現魔鬼的特質 -- 吸引你,叫你想做又不敢做,"seduce" 這個字活現眼前 ....
(2) 有幾幕印象深刻 : 媽媽教女兒 (我殺了母親還是母親殺了我),獄中瘋癲 (亂獄), 愛唔愛我 (愛唔愛之後花園) ... 台詞、演員、佈景、音樂都配合得很好。
(3) 既然故事情節並不重要,我在想是否可以把古代margarita 那些情節刪減一點,或是溶入現代的故事裡,現時有點平衡的處理有助了解浮士德故事裡的寓意,可是卻令整個劇稍嫌長了點...

2006年10月27日星期五

大戀愛



最初看到《大戀愛》這個劇名便想:誰都會覺得自己的戀愛最「偉大」吧? 愛情故事雖然不斷上演,可是太陽底下無新事,甚麼樣的愛情故事才好看呢 ? 看這劇是想捧卜友尖尾場。看到海報,已覺得甜到漏,尖尾和戀人對望這個畫面.... 嘩 !! 殺死人咩 !!

情劇是這樣的:程小俊在12歲那年,在醫院遇上了方小倩,兩人成為朋友。小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六年後,兩人在足球場上重逢,更發展成一對情侶,互相承諾日後要在無名指上紋上結婚戒指。可是小倩在生日那天,和小俊完成扮演結婚的遊戲,就從此消失。她其實是被母親帶到外國治病。又16 年後,小俊和小倩再次重遇,雙方那愛的感覺仍在。雖然感覺依舊,情況已變,最終還是有緣無份,戀人凄然分開。

導演花了不少心思在舞台調度上,在麥高利小劇場演出,卻兼顧到每一個角落,演區有很多變化。這劇角色不少,年齡橫跨20 多年,劇情的推進往往有時空交錯的情況出現,實在很考導演和演員功夫。 現在的處理讓三組不同演員,來擔當不同年代的主要角色,這個安排很不錯。一方面可以讓觀眾看得清楚明白,另一方面也讓不同年齡的演員可參與演出。

有一點我覺得不自然,是成年版的小俊與暗戀他的阿采,兩人多次靜靜地坐在台中/上層看著往事發生,卻一句對白也無。現時的安排令兩個演員有點像佈景板。我察覺他倆已很含蓄地讓情緒跟著往事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但礙於另一組演員的演出正在進行中,又不可太大動作搶去觀眾的注意力,因而處境有點尷尬。我想,可否考慮讓小俊/阿采,也參與演出部份的往事,那整個畫面可能會比較生動活潑 -- 其實舉行婚禮那一幕已嘗試如此安排,可惜略嫌玩得不夠盡情。當然,若這麼安排在台詞上可能也要稍作修改。

演員方面,婆婆很喜歡 18歲那對小情侶 (楊圖昌和劉佩茹飾演) ,兩位年輕人演來自然清新,兩小無差;年長的小倩 (莫妙熹飾演) 也演得很細膩。至於尖尾嘛,舞台上的他如卜內一般的情深!最後那場我看著他豆大的眼淚流下臉旁,婆婆也感動得眼濕濕呢。有點意外的是尖尾的聲線沉厚,很有男性魅力 (小弟你不做演員大可考慮當DJ)。礙於角色的年齡問題,尖尾很努力地把小俊演得老成持重,也帶點蒼桑感。可是,現今社會裡34歲仍算是個青年人,婆婆覺得若演得從容輕鬆一點,整個劇的氣氛不至於太沉重,也可加強小俊的吸引力。

劇中借不同角色對愛情的看法,來看甚麼是「大戀愛」。有人會追求一生一次,不理後果的戀愛;有人不斷尋找,希望找到一個自己很愛的他/她,遇上了才把真摯的心交給他/她;有人追求平淡,只要對方對自己好,愛自己便已經滿足;有人不問收獲,只求付出,希望以真誠的愛打動對方,縱使知道對方並不愛他/她.....

哪種戀愛才是偉大?是否偉大的戀愛,都會像故事主角般沒有好的結局?或是因為結局凄美,才令人覺得偉大?

小時候,就像很多懷春少女 (如劇中的小倩般),覺得一生人應熱烈地談一次戀愛。愛情就是瓊瑤小說裡的情節,劇情豐富,甜酸苦辣,百般滋味在心頭。人漸漸長大,發覺若每次都愛得筋疲力竭,很痛苦。繼而開始渴望細水長流的愛,愛我的人能叫我開懷地笑,快樂地過每一天。到今天,若你再問婆婆,我還是想在死前瘋狂地愛戀一次....  所以嘛,戀愛是會隨年齡/心境而改變呢。

「你中意嘅人未必會中意你....」 是劇中的一句對白。對啊,兩人由相識到相戀,以致挽手踏上人生路,是要講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得宜,才能成事。尤其是人越大,顧慮越多,面對愛情的來臨也會顯得畏首畏尾....
一邊看一邊想到婆婆喜歡的一首歌.....

It Might Be You
   
Time, I've been passing time watching trains go by, all of my life.
Lying on the sand watching sea birds fly,
Wishing there would be someone waiting home for me.
Something'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it'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all of my life.

Looking back as lovers go walking past, all of my life.
Wondering how they met and what makes it last ?
If I found the place,  would I recognize the face ?
Something'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yeah, it'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So many quiet walks to take,  so many dreams to make,
And with so much love to make....
I think we're gonna need some time, maybe all we need is time...
And it'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all of my life.
I've been saving love songs and lullabies.
And there's so much more, no one's ever heard before...

Something's telling me it might be you, yeah, it's telling me it must be you...
And I'm feeling it'll just be you, all of my life.
It's you, it's you, I've been waiting for all of my life.
Maybe it's you (It's you), maybe it's you (It's you)...
I've been waiting for you all of my life,  maybe it's you, maybe it's you ...

I've been waiting for all of my life

按此收看 Youtube 歌曲

【《大戀愛》 瘋流劇團  22.10.2006   2.45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

2006年10月15日星期日

忐忑



早上十時許,她正忙於處理公事。

手機響起,她看看來電顯示,對方隱藏了電話號碼。她心裡不禁納罕,不要又是那些宣傳電話吧。猶疑了一秒,還是接聽了電話....

自從嫲嫲過身後,她不敢不接聽沒有顯示號碼的電話,只怕是誰要傳遞甚麼要緊的消息,若眈誤了便可能引至嚴重的後果。

電話裡傳來一把女聲:「你好,我想找 A 小姐。」

她:「我是... 」她心想,若是傳銷電話,她會第一時間掛線。

女:「A 小姐,我是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打來的。你上星期曾在我們處抽血檢查,對嗎?」

聽到《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這幾個字,她整個人登時呆了一呆,有點不懂得反應。

心念急轉,便想起那天抽血時,護士的說話:「A 小姐,你的聯絡電話是否 12345678?你的驗血報告約在一星期後會有結果。若醫生看過報告發現有甚麼問題,我們會與你聯絡。一星期後若然沒有收到我們的電話,即是沒有甚麼問題了。」

「噢,不好了!」她心忖,「她們現在打電話給我,那表示.... 」她開始有點不知所措....

女:「.... 喂喂喂,小姐?」

她:「是,我在。是否驗血的結果顯示有甚麼問題?」

女:「那我不清楚,報告在醫生處。醫生想請你在10月26日再回來醫院覆診抽血化驗。請你當天上午十一時到伊利沙伯醫院五樓腫瘤科的接待處,那裡的同事會安排你見醫生,然後再抽血檢驗。」

她:「唔 ... 醫生有沒有說是甚麼原因,要我再覆診驗血?」明知問也沒有結果,她還是再問一遍。

女:「對不起,我不知道呢,我只是負責與你約期覆診。A 小姐,請問 10月26日你有沒有空?」

她:「10月26日....唔....應該可以....但那是兩個星期後,要不要提早一點?」她開始有點心慌。

女:「對不起,是醫生吩咐約在那天,不可以改動的。A 小姐若你沒有問題,請你那天準時到達醫院。」

她:「怎麼?提早一點也不能?我下星期也有時間.... 這麼遲會不會眈誤了些甚麼呢?」

女:「唔....我真的不知道詳情... 不過,既然醫生也安排在兩個星期後才覆診,你身體的問題也不是緊急的吧。」

她:「噢...是這樣嗎....」聽到護士這麼說,她的心更亂了,心想:「那麼說,一定是出了毛病吧?只是不太緊急需要治理?... 」

女:「A 小姐你知道我們的地址吧?我唸一次你聽....」她想,還不是那處老地方見。

掛掉電話後,她的心亂如麻。她又再次感受到,當天收到嫲嫲的死訊時,那種令人窒息想大叫大喊的衝動。她深呼吸了幾下,然後到洗手間洗了把臉,關了自己在廁格內。

她不斷叫自己安靜下來,並開始整理思緒....

自從家裡有第二位親人患上同類型的癌症後,《伊利沙伯醫院腫瘤科》的醫生便建議開始為她作定期身體檢驗,以防會再患上同類型的癌症,醫院也希望收集數據作研究之用。

想起來,今年已是第七年進行這個檢驗。最初是每半年一次,這兩年開始改為一年一次。每次到醫院,她都需要見見醫生,作一些體外檢查,然後被抽取血液樣本化驗。醫生曾解釋給她聽:「若是患上同類型的癌症,血液裡的一種酵素指標會高升。我們每次為你抽血就是要化驗這個指標,若發現有不妥的地方,那就需要再作詳細檢查。」

同樣地,每次抽血時護士都會告訴她:「若一星期內沒有收到醫院的電話,那便代表你沒有事了。」

最初的兩年,每逢抽血檢驗後,那一個星期往往最難渡過,她每天都會感到忐忑不安,生怕會接到醫院的電話。

久而久之,隨著家人身體痊癒,那種不安的感覺逐漸減退。很多時,她抽了血便算,也沒有把事情放在心上。

但命運之神就像個頑皮的小孩子,特別喜歡搗蛋作弄人吧?當她正在欣喜生活漸漸過得安逸平靜的時候,這頑皮的小孩便乘她不備來個突襲,殺她一個措手不及,徹底打激她的士氣.....

在毫無預兆,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收到這消息,實在叫她感到徬徨,引起無限的聯想。

坐在廁格內,她努力放鬆自己,叫自己鎮定,喃喃自語地說:「沒有甚麼大不了嘛,應該不是緊要的事吧...若是有腫瘤,醫生也會叫你盡快回去再作檢查,不會約在兩個星期後吧?... 你還有工作要做呀,別想它別想它別想它.... 」

終於回到寫字桌前。她拿起了電話,想打給母親,但回心一想,還是別說了,不要叫老人家擔心呢。唔....那打給弟弟或妹妹吧?又想,告訴了他/她們對事情又有甚麼幫助呢?要是他們不慎透露了給父母聽,那就更糟糕了。

想著想著,終於,她放下了電話,繼續工作。這天,她的精神極度不集中,應處理的工作也沒有心情完成。

這一夜,她躺在床上展轉反側,心裡忐忑不安的感覺揮之不去,腦裡開始胡思亂想。

她心裡明白,生老病死,從來是要自己去面對。她從不怕死亡,就是有病也盡力醫治。但是這種不明不白的感覺,與叫人難耐的等待與煎熬,卻是最折磨人。

她告訴自己:無論是甚麼結果,她都會坦然面對,只希望這兩個星期,能盡快過去。

2006年10月9日星期一

心動




昨晚在電話中
你問我為何找你
我本想跟你說
因為我想念你

平時與朋友說慣的俏皮話
話到口邊的一刻
竟說不出口
硬生生的把話吞了回去
然後一顆心噗通噗通的亂跳
跟著臉兒滾燙起來

我不禁詫異
縱使過了這麼多年
這夥封閉已久的心還懂得跳動
被淘空了的靈魂仍會偷偷地雀躍

這一夜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
只為好好感受這久遺了的感覺
靜聽心兒給我說的悄悄話

2006年9月23日星期六

死前要做的一件事



若果有人告訴你不久將要死去,你會趕緊去做些甚麼?

這兩天嘗試作了一個清單,看看自己「死前要做的N件事」是些甚麼....哈,原來倒也不少呢。

人一出生就步向死亡,各人生命有長短,死法也不一。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事實,卻還是樂此不疲的生活下去,為甚麼呢?既是難逃一死,那坐著等死不是很好麼?為甚麼還要努力讀書/工作/生活....?

早陣子時常晚上睡不著,喜歡胡思亂想。我時常躺在床上想:明天還會否睜開眼醒來?若是在夢中死了,這一刻看到的事物,豈非我最後看到的東西?我會帶著些甚麼記憶離去?又想,就這麼躺在床上死去倒安樂呢.... 可是回心一諗:噢,不好了,要不要穿回衣服?若真的死了,那發現我的人便會看見我赤身露體 (婆婆有裸睡習慣)... 說到底,我還是不夠瀟灑呢...

就如前一篇網誌的嫲嫲,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安詳死去,你能說不是她的福份嗎?可是對她的家人來說,絕對是個惡耗。那是父親一個不能磨滅的回憶,他心裡不能彌補的缺口;是孫女沒有好好照顧及關心嫲嫲的遺憾....

試想想,八十多歲的嫲嫲死前,可還有N 件想做但未做的事呢?唔....我想還是有呢。

她會慨嘆沒有死前見一次兒子,孫兒,與他們好好聚一聚;她會後悔沒有留下片言隻字給後人;她會記掛著沒有安排好財產的分配;她更會對未能喝一杯孫心抱茶而感到失望...

生死有命,聚散有時。與其到頭來後悔,倒不如珍惜仍在世上這每一分每一秒,所遇見的人與事,盡力做好想做的事,好好感受聚與散當中的緣份。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哪些是你「死前想要做的N件事」?你是否仍在猶疑?喂,時候無多呀 !!

在這裡寫這個網誌,與你分享我看戲的感想,希望你也會有所感受,就是我死前想做的一件事。

【《弍人聚、2人散 》   異人實驗劇場    10.9.2006   8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

後記
寫完前一篇嫲嫲,第二天晚上 (10/9) 便看了《弍人聚、2人散 》,戲給了我很大的共鳴....

本想快快寫篇感想,卻叫一些突發的事情給絆住了,這兩個星期實在靜不來。經過差不多兩個星期的沉澱,又見到了一些評論,決定以較多篇幅說一說這齣戲。下一篇會談談這戲的內容。

2006年9月9日星期六

嫲嫲



2002年9月9日。

那天,她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帶來的痛楚...

下午四時許,她正在公司忙著整理文件。

手機響起,是妹妹打來的電話,說與姑婆同住的嫲嫲身體好像有點不適,可能要進醫院。

她趕緊把手上的工作完成。心想,不知是甚麼事,待一放工便趕去看看。不夠十分鐘,手機再響起,還是妹妹:「救護人員說,嫲嫲已死了,現會送到QE,叫我們親人到醫院去 .... 姐姐你可否趕去看看,我會盡快來... 」妹妹已經開始哭泣。

她登時呆了。放下了手機,心裡很亂很慌。第一個反應是撥了個電話給與她談得來的同事,說有急事請她來一談。她把消息告知同事,然後放聲哭起來。

她那時的感覺,就是有點窒息,很想大叫大哭,以抒發心中那種沉重的感覺...  還幸同事夠鎮定,帶她到樓下,替她叫了的士,叫她立即趕到醫院去。

在車上,收到爸爸,妹妹,弟弟的電話,她一邊說一邊哭,很傷心很混亂的,聽得連司機也安慰她,說會盡快趕到醫院。

她第一個到達醫院。當值人員說稍後再找醫生來。爸爸媽媽,妹妹妹夫....家人陸續到達。等了又等,好像過了很久很久,終於見到醫生:「我們發現老太太時她坐在沙發上,但已沒有了氣息。因不是在醫院死亡,我們會把她的屍體送往公眾殮房,須要解剖驗屍。待會你們去認認她,辦理有關手續吧。」

一家人聽到後有千百個問號在腦內,醫生好脾氣地一一解答。總括來說,死因如何,還有待解剖化驗,只知應是自然死亡。

那只好又再等。一家人在急症室的等候處等了又等,哭了又哭...

終於,在那狹窄的小房間內,看到了靜靜地躺在那裡的嫲嫲。平常沉默寡言的爸爸,到那一刻終按捺不住,搖著老人的手,哭著叫:「媽呀,媽呀....」

那是她第一次看到爸爸流露真摯的情感。那時她只想,可惜嫲嫲已看不到。
之後,她請了一星期的假,和爸爸一起辦理嫲嫲的後事:到殮房認屍等解剖報告,安排火葬棺木靈堂靈位,通知親友,到她家收拾遺物等等。化驗結果說嫲嫲是死於心臟閉塞,這可能與她抽煙有關。

這段時間,她與爸爸談了很多,聽了很多他的感受,及他與嫲嫲的往事。

爸爸是遺腹子,是嫲嫲的命根。也正因為此,到爸爸結婚後,婆媳之間出現了很多問題,他夾在中間左右做人難,唯有選擇以沉默來回應。爸爸覺得很後悔,縱使以往有甚麼齟齬,已成為過去,他後悔沒有趁她在生的日子,多些關心她,與她談話。

每年到了9月9日,她便會想起這個令人心痛的回憶,想起爸爸的說話,也提醒自己多點關心家人。

愛一個人,關心一個人,還是要說出口。不然,只有後悔。

2006年8月26日星期六

八月的憂愁

《八月的憂愁》  林徽音

黃水塘裡游著白鴨,
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
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
田裡一窄條路,八月裡這憂愁?
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
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
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
一大棵樹下罩著井,又像是心!
從沒有人說過八月甚麼話,
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

~~~~~~~~~~~~~~~~~~~~~~~~~~~~~~~~~~~~~~~~~~

這陣子很累,連最喜歡做的事也有點提不起勁,幾次坐在電腦前卻無法完成文章。

看著一些網友因種種原因或停卜或關卜,竟有點不捨...

婆婆也覺得累,但是卻珍惜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的機會....
我想,我仍會留在此地,與你分享我所思所想。

這詩送給停卜或關卜的你,願這八月的憂愁快快過去,你的心裡再現陽光。

~~~  喂喂喂,記得黎探婆婆呀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香港風格




這晚大約七時許
放下工作一大堆
帶著勞累的身驅
到大會堂看劇去
重覆演奏的音樂
來回打出的字幕
反覆播放的錄像
一式一樣的燈光
肚子在咕嚕咕嚕
友人在呼嚕呼嚕
若你今夜也看過
希望不要埋怨我

【《香港風格  HK Style》   進念‧二十面體    18.8.2006   8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
後記 (1) :


把Vicio 的回應抄來, 當中有南華早報的評論, 給大家參考。
Vicio  Vicio 2006/08/22 11:49:39 /

I went to see a couple of stage performances by 進念 a long long time ago.  I could hardly understand what the hack they were trying to do or to say.   Having said that, I must say I love  to live in 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ike Zuni could still survive and be fre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such way and there are people like you who will go to see their performances. 

To share with you a review by Clarence Tsui from today's (re 22.8.2006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thias Woo's Hong Kong Style 2 which was published last month is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and thoughtful anthologies of essays about urban planning to have been published in Hong Kong.  Sadly, his 70-minute stage production of the same name simply doesn't compare.

One big, undercooked idea, empty stage and a 50-minute video projection, followed by a meandering 20- minute coda, with painist Edgar Hung playing Chopin in front of sets from past Zuni productions.

Surely, Woo regards the production as more than just a visual appendage to his book- not to mention some extra money.  But what does he intend it to be?

Therein lies the production's fundamental flaw: Hong Kong Style is not emotional enough to be merely a lving ode from Woo about "trying to forget a place I love", as in some of his previous works such as A Lover's Discourse.   Here Woo appears distant, and his insistence on emoting in quotation marks is a major turn off."


後記 (2)  :

既然那麼多網友問這齣戲是否好看, 又見到 Vicio 的回應, 讓我再補充一些。

接觸進念是始於石頭記 (很多年前), 當時年紀還小, 看過甚麼也不太記得。之後一直不敢再接觸這個劇團, 隨著年紀漸大,  看劇多了, 開始對一些實驗性的演出有興趣, 卻也一即未敢再試...

直至這幾年他們和「非常林奕華 」合作多了, 我看過一些他們的製作, 感受開始有點不同。有一些我也非常喜歡 (如半生緣)。

看這次的演出之前也有充足心理準備這個「多媒體劇場 」不會是個熱鬧的製作。可是, 現時錄像, 音樂, 影像, 文字之間的聯繫似乎不大。胡恩威嘗試把他對現時城市設計摒棄了舊市區或值得保留的一些特色 (如小販, 屋村),  一些舊感覺 ,  與愛人分手和忘記一個充滿回憶的地方相題並論。

看著一些舊建築物, 舊屋村的相片, 比對著簇新的大型商場, 一式一樣的私人屋苑, 是有點唏噓。那一次又一次重覆的問題「忘記一個人與忘記一個地方有甚麼分別」, 我想就是想質疑現在的城市規劃刪除了一些值得保留的舊事物, 也連帶除去了社會的舊記憶, 也影響著社會裡的人的文化與生活狀態。

以一個70 分鍾的製作來帶出這個命題, 實在不容易, 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和片段式的文字, 只讓觀眾找不著重心。始終, 我們不是在看書... 上文所說的20 分鐘尾聲, 只是重複了之前整個演出的音樂, 錄像和文字。

有人說這些實驗性的演出是曲高和寡, 劇場是要與觀眾溝通, 令人看不明白的戲就是有問題。又聽過有人說若觀眾看不明白一齣戲是他們未夠水準, 劇場是要啟發思考, 不應只是把肥皂劇搬上台演出。

兩邊的論據也有他們的道理。只想說, 創作人必然有話說 (不然做演出幹嗎), 婆婆卻鼓吹多元化發展, 讓社會上不同人士尋找他們發聲的途徑, 和自己認同的聲音。

2006年8月17日星期四

2005年11月11日


『當你知道生命可能開始倒數,好想做番D 自己想做o既事,好想記低D 。』

這晚,看了Kearen 的 《29+1 》 ,回家途中不斷想著黃天樂的說話,想起自己為甚麼寫網誌。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

記不記得那天在做甚麼?返工?返學?在渡假?在家無所事事?有沒有寫卜/寫日記?有沒有記下那天的一切?

我以前有寫日記的習慣,可是日子久了,漸漸便變成大事記,或應該說是「不開心的大事記」。因不開心時特別想寫東西抒發情感。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就是這天,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也改變了我的一些習慣。

那天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事,只是我在醫院做了一個腦部磁力共震掃瞄。(不用擔心,我無事)

就是躺在那個像棺材般的儀器內,耳朵聽著隆隆的巨響的個多小時內,我對自己說:要愛錫自己,要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要盡量記低自己的所思所想,要在這世上留下一點點痕跡。

2005年11月11日,星期五。就是這天,我開始寫網上日記,記低開心的,不開心的東西。又因為很喜歡劇場,和見到一些演員寫的卜,在 2006年2月  開始寫 YBLOG 這個劇場網誌。

打這篇網誌之前,我看了兩遍 2005年11月11日那篇網上日記,慶幸自己記下了那一天的感覺。

【《29+1》彭秀慧作品      17.8.2006   8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

+++++++++++++++++++++++++++++++++++++++++++++++++++

後記:已是第三次看 Kearen 這個戲。最初擔心戲在壽臣劇院這麼大的場地做會影響演出效果,事實證明我是過慮了。上次感動我的地方今次仍看得我眼濕濕。還有數天,希望Kearen 繼續努力。我的感想可看以下引用網誌《29+1 與 9+1 》。

2006年8月16日星期三

唔化

她說:我唔知道…
他說:我唔負責…
你說:唔關我事…
我說:關邊個事 ?

她說:我唔識做…
他說:我冇做過…
你說:唔夠人手…
我說:關我咩事 ?

她說:我趕時間…
他說:我做緊嘢…
你說:唔好催我…
我說:又關我事 !

她說:你攞嚟做…
他說:你咁多事…
你說:冇叫你做…
我說:哦… 原來, 係我唔化 …

2006年8月13日星期日

為生命喝彩



今早看過網友厚厚的網誌《總會過去的》,說到無論生活多不順心,身處多困難的逆境,都總會過去的,太陽總會再出現。我今早就想:是呀,人生應充滿希望,不要氣餒。

然後下午,就看了一齣勵志音樂劇《喝彩》。

故事講述三個年輕人Paul, Danny,和Leslie,他們自少年開始相識,各有理想,在生命的路上互相勉勵。Paul 長大後憑他伶俐的口齒當上了唱片騎師,但因生性喜取巧投機終致賭債累累,走上了不歸路。Danny 很有音樂天份,甫出道便成為受歌迷愛戴的創作歌手。成名卻帶來了壓力,他為了能令自己繼續創作而依賴藥物,終導致昏迷不醒。Leslie 畢業後也當上歌手,他初出道時鬱鬱不得志,但憑實力終成為萬千歌迷愛戴的歌手,但卻在事業高峰,妻女生活安穩之時,他的抑鬱症日趨嚴重,幸好最終還是跨過了逆境。

故事是否有點似曾相識之感?像某個歌手/唱片騎師的故事?無論如何,編劇林愛心說這是個虛構的故事。但貫穿整個故事就是陳百強和張國榮共30多首經典金曲。故事沒有甚麼花巧,但就很感人。編劇巧妙地把他們的歌曲與劇情結合,幾位演員又唱又跳的,勾起了不少八十年代的回憶。

三位主角譚偉權,盧俊豪和陳健豪也演得很好。

陳健豪演純情有才華的Danny,無論外型和演唱都很出色。之前已看過他在演藝學院演《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王子,覺得他很有潛質,原來他歌聲也不俗,希望他能繼續努力。

譚偉權這次演Leslie 演得很用心,多次勁舞也很有睇頭,在鬱鬱不得志時的失落,和身處高峰時因抑鬱症所感的迷惘,都拿捏得好,他唱默默向上游和明星時很感人。

盧俊豪這次又演又導,演出方面因不多戲份,發揮不多,但作為導演在處理上相信他放了不少心血,有幾幕簡單得來很感人,如默默向上游,煙雨凄迷,明星,盼望的緣份等等。

這天下午是最後一場,入座率不足五成。謝幕時聽導演的口氣這劇遇到了不少困難。只想在此說句,他們這劇的努力是沒有白費,作為觀眾,我就覺得很感動。

『活著就是最好,活著就有無限可能。』(摘自場刊)

雨天後總會有晴天,晴天過後可能再會刮起更大的風雨,但人生就是乍雨乍晴,只要深呼吸一口氣勇敢面對,縱有艱辛,還是會有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
回家的路上望著天空的夕陽,想起厚厚網誌那漂亮藍天的相片,口中不斷哼著《喝采》。心感滿足的一天。

《喝采》  作曲:陳百強     作詞:鄭國江

為甚要受苦痛的煎熬    
快快走向歡笑的跑道
剩一分熱仍是要   發光   抓緊美好
春風一吹草再蘇
永遠不見絕路
明日變遷怎麼可知道
何事悲觀信命數

似朝陽正初升
你要自信有光明前路
願知生命誠可貴
能為你鼓舞

路上我願給你輕輕扶
你會使我感到好驕傲
幸福快樂陪著你  去找  一生美好
將一聲聲嘆息
化作生命力
懷著信心解開生死結
雲霧消失朗日吐

以真誠我祝福你
會踏上那光明前路
願將一腔熱誠給你
常為你鼓舞

【《喝彩》  春天多媒體創作     13.8.2006  3pm    元朗劇院演藝廳】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我愛莎翁: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


【續上一篇 「我愛莎翁:迷一樣的身世」】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莎翁) (1564 ~ 1616) 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的鄉村。他出生於一個皮匠的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在斯特拉特福鎮的文法學校就讀,在學期間應學過拉丁文,研習過羅馬和希臘的經典作品,但卻沒有上過大學。

1583年他娶了安尼‧哈撒韋 (Anne Hathaway),是一個農家的女兒。他的妻子被形容為一個 「身體強壯、甚至有幾分招人眼目的男子氣度的女子」,比莎翁大八年。婚後有個三個兒女,其中兩個是攣生子女,兒子哈姆內特 (Hamnet) 早逝,死因不明。一般認為莎翁寫《哈姆雷特》就是想悼念兒子。

沒有確實的證據,但相信莎翁的婚姻並不美滿。資料顯示他在26歲已在倫敦出現,當上了演員和編劇。種種跡象亦顯示莎翁在倫敦其間並沒有帶同妻子在身邊。

時為伊利莎白一世的倫敦,那裡雖然並非繁華之地,糧食歉收導致了哄搶糧市。但是,戲院卻晚晚高朋滿座。當時人稱倫敦是「肉慾加縱慾的巴比倫」。

莎翁在倫敦不久便闖出名堂。他既是演員,又做編劇,還寫詩。在1594年,他成為了宮廷劇團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的其中一員,負責所有貴族的戲劇演出,在聖誕節還會在英女皇前表演。同年莎翁入股環球劇場 (The Globe),為劇團演出和寫劇本 (actor-playwright)。 可是1613 年上演《亨利八世》時,舞台上的煙火效果把整間劇院化為灰燼,劇院一年後再重建營業。

那現在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傍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是否就是當年的環球劇場?且說說有關環球劇場的故事。

1949年美國演員兼導演 Sam Wanamaker 到倫敦遊覽,在泰晤士河邊 (Bankside) 找尋環球劇場的紀念碑,卻發覺只剩下一個黑色的標誌銅牌,以紀念這偉大的劇作家。他覺得莎翁不應只得這麼一個銅牌 " he deserved more than this "。

於是 1969年 Sam 開始了重建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計劃,擬在劇場原址成立一個集教育,研究和展覽於一身的劇場。 整個計劃由1988年奠基,至完成歷時17年,經歷了種種艱辛。可惜,Sam 卻在1993 年與世長辭,無緣看到這幢座落在原址數百碼外,相信與當年的劇場近似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正式運作。

環球劇場現每逢夏季四至九月會有莎劇上演,遊人可參觀舞台和觀眾席。若適逢有演出,觀眾還可能參觀排練中的選段表演。而十月至三月因天氣寒冷,則會集中與其他藝術團體舉辦教育活動、工作坊、訓練課程等等。主要當然是集中怎樣把紙上的莎翁,活現於舞台和生活上。

這個劇場很值得大家參觀。裡邊的展覽有關於莎翁的生平,伊利莎白時代的戲劇,莎翁身世之迷 (上一篇所述的疑點),那年代的莎劇戲服/印刷術/道具等等。婆婆每次到倫敦都會探訪她,只可惜至今仍未有機會在場內看一次演出。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還幸得有心人幫助重建。但莎翁最珍貴的著作,卻差點未能流傳於世。

莎翁共寫了38 齣戲劇 (有喜劇,悲劇和歷史劇),4首詩歌,154 首十四行詩。他只出版了他寫的詩。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劇作家的劇本手稿,卻竟然沒有好好留下來。

這得從當年的劇本出版和擁有權說起。

那時還沒有甚麼版權的概念,通常劇本寫成便歸上演的劇團所有。編劇寫的原槁 (original manuscript, so called "foul papers" ),經劇團領班安排抄寫複製 (那年代印刷術還未曾普及,所費不菲),把不同章節分發給不同人處理。所以,劇團內的演員/後台人員,每人也只會有他們負責的劇本那一小部分。而就是編劇的原稿,領班也可能在上面作了筆記以方便安排演出。通常劇團視擁有某齣劇為資產,非必要時,才會把他賣給其他劇團。當年倫敦發生黑死病後,莎翁一些劇目便數度易主。所以莎劇當時並非全由莎翁所屬的環球劇場擁有。

莎翁在生時有劇團出版了他18個劇本,但一般相信是加插了該劇團/導演甚至演員自己的意見/演繹 (出版商所得到排版印刷的稿件,一般不會是劇作家的手稿正本)。市面也流傳非正式登記的版本 (當時出版書籍需要登記),是有些演員把整齣劇默了出來賣給商人圖利,那些版本更可能偏離了原稿一大截。

多得莎翁的兩位好友約翰‧赫明斯 (John Heminges) 和亨利‧康德爾 (Henry Condell) (他們與莎翁一同在宮廷劇團共事,赫明斯更有可能是第一位演《哈姆雷特》的 Polonius ) ,在1623 年 (莎翁死後七年) 為了向他的好友致敬,千辛萬苦把他的36個劇本收集成冊,共印了750冊,現存也只有250 冊。本‧瓊生 (Ben Jonson,伊利莎白時代另一位有名的劇作家 ) 在書上便寫「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時代 He i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事實證明,瓊生很有先見之明,而他這句話也成為不朽名句。

莎翁著作眾多,婆婆對他的劇作尤為喜愛。 莎劇有何特別之處?

【待續.......】

【圖為重建後位於倫敦泰晤士河旁,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Shakespeare's Globe) :  http://www.shakespeares-globe.org/ 】
(ps. 對不起,這篇長了一點。下一篇將會有關莎劇,特別是婆婆看過的一些莎劇。因這幾天要照顧愛美麗,可能會需時長一點才完成。)

2006年8月9日星期三

我愛莎翁:迷一樣的身世





寫這篇介紹「莎士比亞 」(簡稱莎翁) 的網誌等於溫習了這位偉大作家的種種。
腦內不斷搜尋最早接觸莎翁的記憶,發覺原來與他的緣份始於中四那一年....

是一個班際的莎士比亞戲劇比賽。

婆婆一班同學決定參賽,選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時婆婆當導演,花了不少心血在這個演出:把劇本濃縮到個多小時內完成,左搭右搭聯絡到「中英劇團」借來主要戲服與假髮,自己製作道具戲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次見面排演了一場大型舞蹈場面...等等。但結果我班還是輸了這個比賽,還被評判指出讀錯了Montague 這個字 (以後死都記得點讀),婆婆與同學因為對整個演出期望甚高而相擁痛哭....

唉,記得當時年紀小....。就是這次失敗,決心了解莎翁的作品,並開始愛上了這名英國籍男子。

要介紹莎翁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這個英國大文豪的著作至今仍不斷被重演和引用,但是他的身份就如謎一般:他並沒有像其他作家般為自己寫下傳記;獲得他正式授權出版的作品只有50部 (主要是劇作, 他共寫了 30多齣戲劇,  150 多首十四行詩);他沒有留下任何肖像 (現存的畫像也只是其他人把他們認識的莎翁繪畫出來);他靜悄悄的死在故鄉,沒有任何向他致敬或悼念的文字記錄, 相對於他在生時作為頗有名氣的演員、劇作家和詩人,是有點奇怪...

這一切一切, 為莎翁的身世濛上一點神秘的色彩...

就是因為沒有正式留下的資料, 而所知的又疑點重重, 有研究認為這個以「莎翁」為署名, 寫了這麼多偉大著作的人, 並非那個出生於英國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鄉村名為「莎士比亞」的男子, 而可能是另有其人。

有一說他是愛德華‧德維爾 (Edward de Vere) 的化身。愛德華‧德維爾是第十七世牛津伯爵 (17th Earl of Oxford, 即貴族 ) , 非常喜歡音樂, 旅遊, 和意大利文化;  亦對獵鷹術很有研究 。有學者認為若莎翁非貴族不可能在他的劇作中寫出那麼多宮廷內的儀式和細節。 而一個鄉村出來的小子亦無法獲得那麼多知識─ 莎翁的著作所涉及的範疇甚廣, 包括哲學、 醫藥、 地理、 甚至獵鷹訓練。而愛德華‧德維爾就樣樣皆能, 他當時對文藝活動的興趣亦非常吻合莎翁活躍於劇壇和文藝界的身份。

又有一說他是另一個英國劇作家、詩人和英王的翻譯基斯度化‧馬洛 (Christopher Marlowe) 的化身。因馬洛的身份同樣撲朔迷離, 和宮廷又有特殊聯繫。馬洛被指為政府間諜,  死於被暗殺, 而當時英女王伊利莎伯一世對馬洛的死因聆訊又親自處理, 所以有研究認為馬洛並未真正死去, 而是被流放到意大利一段時間, 後化名莎翁再繼續寫作。

還有其他傳言, 總之說法不一, 篇幅所限, 不能盡錄。莎翁的確切身份婆婆當然沒有答案給大家。現在流傳關於莎翁的資料, 一般是根據不同歷史資料內所提及莎翁的種種, 和他曾出版的作品, 從而把這個人物的點滴積聚而成。
那麼, 他究竟是誰?

【待續......】

 
(ps.  希望你們不會被悶死,  婆婆已經盡能力寫得簡單易明一點,  因有關的資料甚多, 還有兩篇才完。)
【圖為 Ford Madox Brown 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畫像  】

2006年8月7日星期一

我問你答:答案篇



















多謝大家參與,都好彩唔係一題都唔識,不過就無人全中喇。

莎翁正式留下來的資料很少,人們對他的身世更形容為「撲朔迷離」,可是偏偏他就是歷史上一個大文豪。以下題目的答案來自多本書藉/劇本/網上參考資料,如任何人發現有錯漏,歡迎指正。

1)  莎士比亞在英國哪裡出生?    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註解: 莎翁出生在 Stratford-upon-Avon 的鄉村,據資料顯示他應在1590 年前 (約26歲) 時到達倫敦闖蕩。


2)  莎士比亞是否曾經當過演員

註解:他在倫敦既是演員,又是編劇。


3)  莎士比亞的妻子是個甚麼人農家女

註解:相信大家可能被電影欺騙了,莎翁的妻子非演員。根據歷史學家推敲 (因無正式文件記載),他妻子是個叫Agnes (或Anne,當時兩個名字相通) 的「身體強壯,甚至頗有幾分招人眼目的男子氣度,比他年長8年」的女子,是一個農夫的女兒,擁有一個農場。

4)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註解:《李爾王》 (King Lear),《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馬克白》 (Macbeth) 和《奧賽羅》 (Othello) 被譽為「四大悲劇」。雖然《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也很悲慘,但就不是四齣之一。 不過好多時俾人誤會,皆因這齣莎劇最多人認識

5)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喜劇 ? 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註解: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乃英國另一個偉大作家「王爾德 Oscar Wilde」所寫。遲些再寫番篇文介紹下呢個出色o既作家

6)  你猜香港的劇團演過下列哪齣莎劇? 李爾王 (King Lear),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註解:以上三齣戲香港都有劇團做過, 婆婆睇過「香港話劇團」做《李爾王》 (King Lear) 同埋《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中英劇團」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問題其實應該問:香港邊齣莎劇無劇團做過?不過婆婆都無答案呢,大有可能是那些歷史劇,如《查理二世》,《亨利四世》等等。


7)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是那一齣莎劇的台詞?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註解:原來的英文是 "To be or not to be; ay, there's the point "  是哈姆雷特王子的對白,他當時正在想是否應了斷自己的生命。 看過一些資料說這句台詞很難翻譯成中文。

8)  最多被搬上舞台/改編/拍攝成電影的莎劇是哪一齣?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註解:最多人識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也最多人將這齣戲搬演


9)  下列哪齣音樂劇不是改編自莎劇或受其影響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註解:音樂劇就不算有很多受莎翁影響。《夢斷成西》 (West Side Story) 是受《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影響 。Disney 就承認過《獅子王》 (Lion King) 是受莎劇影響。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則是Andrew Lloyd Webber 根據 Paris Opera House 的事蹟創作而成的。

10) 黑澤明的哪一齣電影是改編自莎劇?   《亂》 (Ran),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和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全都是。

註解:黑澤明的電影有受莎翁影響。《》(Ran) 改編自《李爾王》;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改編自《馬克白》;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則改自《哈姆雷特》。

前一篇我稍後再回應大家。有關莎翁的生平和戲劇, 婆婆寫寫下發覺越黎越長篇, 俾多少少時間, 會盡快推出
  

2006年8月5日星期六

我問你答




















見到孫仔寫歷史寫得那麼高興,突然很想介紹一下一個我非常喜愛,家傳互曉的編劇「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未寫之先不若來個問答遊戲 ( 喂,唔該大家俾下面玩下啦 ),是有關莎翁本人和他的劇作[ 8.8.2006 註:紅色的是答案,詳情則看下一篇網誌:《我問你答:答案篇

1)  莎士比亞在英國哪裡出生? 
      A. 倫敦 (London)     
      B. 斯特拉特福鎮 (Stratford-upon-Avon)     
      C. 劍橋 (Cambridge)

2)  莎士比亞是否曾經當過演員 ?      A.       B.



3)  莎士比亞的妻子是個甚麼人?      A. 公主      B. 演員      C. 農家女

4)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D. 馬克白 (Macbeth)
      E.
奧賽羅 (Othello)

5) 下面哪一齣不是莎士比亞的喜劇 ?
      A.  無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     
      B.  錯中錯 (Comedy of Errors)
      C.
 不可兒嬉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


6)  你猜香港的劇團演過下列哪齣莎劇?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C.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7)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是那一齣莎劇的台詞?   
      A. 李爾王 (King Lear)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8)  最多被搬上舞台/改編/拍攝成電影的莎劇是哪一齣?
      A.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B. 哈姆雷特 [又名王子復仇記] (Hamlet)     
      C.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9) 下列哪齣音樂劇不是改編自莎劇或受其影響?
      A. 夢斷城西 (West Side Story)
      B.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C.  歌聲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0) 黑澤明的哪一齣電影是改編自莎劇?

       A. (Ran)       
       B. 蜘蛛巢城 (Throne of Blood, original title Spider Web Castle)       
       C. 懶夫睡漢/惡人能睡 (The Bad Sleep Well)

答案在星期日晚揭曉。下一篇將介紹莎翁和他的劇作。

[ 6.8.2006 2330 備註:對不起,婆婆這天事忙,現在又要見周公,只有明晚才揭曉答案 。]

[ 8.8.2006 0007 備註:對不起, 現在又要見周公,只有明天才回應大家 。]
 

2006年8月4日星期五

月亮7個半



《月亮7個半》是「劇場組合」製作的演出,由甄詠蓓和詹瑞文導演,林嘉欣擔演主角。

戲的概念源自幾米的繪本《微笑的魚》、《月亮忘記了》和《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咭片》。內容以片段形式,講述27 歲半的女孩,怎樣回想起 7歲半時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幻,對未來的夢想與希望。

戲在偌大的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配上以幾米繪本作藍本的佈景,很美,很富詩意。可是稍嫌少了一點色彩, 而且旋轉舞台也頗花時間,令戲的節奏拖得有點慢。

戲所帶出的主題可參考上一篇文章《被遺忘的月亮》 (可看以下引用網誌)。人大了,知道了現實,就沒有幻想,忘記了怎樣去幻想,忘記了當初的夢想理想。若人類沒有胡思亂想的本能,社會可沒有進步,人類不會有那麼多發明,對身處的環境不會有那麼多發現。月亮的譬喻就很好,古時人對月亮有無限聯想,但當一看清了月亮的本質,發現那裡是一塊爛地,所有事情變得實際,月亮開始變成一組數據,一個實驗,而不再是一個優美的故事。

相對於以往「劇場組合」的兒童劇,《月亮7個半》對幾歲大的小朋友,可能會有點難以明白。中場休息時,與十歲的愛美麗談及內容,想不到愛美麗說:是林嘉欣在想她小時候的事嘛。哈,想不到她很明白呢。可是離場時還是聽到有家長表示不小朋友不明白。

有點美中不足是這次他們的歌曲也是預先錄音,即是「咪咀」。其實這幾次看他們的兒童劇,也不是現場演唱,對我這個有點要求的觀眾,是有點不是味兒呢。

還有,對不起,我覺得林嘉欣那條裙子令她看來實在有點臃腫,或是她就是有點胖....

完場在幾米的攤檔買了不少紀念品,大出血呀 ~~

配合這次的舞台劇,幾米有一個展覽,有關資料貼在下面。憑《月亮7個半》門票還可免費入場。

【《月亮7個半》「劇場組合」  29.7.2006   7.3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

2006年7月31日星期一

被遺忘的月亮


「窮媽媽富媽媽私家座談會記錄 VII:被遺忘的月亮」     文  陳志樺

窮媽媽 = 窮, 富媽媽 = 富 ,窮媽媽兒子 = 兒

兒:媽,為甚麼月亮有時圓,有時不圓?
窮:....因為有初一、十五嘛....
兒:哪天是初一,哪天是十五?
窮:....真蠢!(氣憤的) 是因為太陽光沒法照到月亮上面呀....學校沒有教你嗎?
兒:(有點想哭) ... 好像有...那和初一、十五、七個半有甚麼關係?
富:(向兒) 嗯....先別問,你試過用心的看過月亮嗎?
兒:有甚麼好看?
富:每一個晚上,從圓到缺,每晚就是等它出現,靜靜的看著它一會?(窮媽媽與兒子齊搖頭)
富:(向窮) 你有沒有想過,找些晚上,陪孩子看看月亮?
窮:平時有甚麼好看... 有呀... 去年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去吃飯賞月呢!(向兒) 不是嗎?
兒:是,有吃飯,不過沒有賞月,我們吃飯的餐廳是看不到天空的...
窮:想要看嘛,夜裡隨便抬高頭就可看過飽!
兒:(向富) 只是一個發光的燈泡,很悶...
富:月亮.... 仔細的想,看它上面的神秘黑影、看它的形狀光暗、你有見過紅色的月亮嗎?有否想過,若你在月亮上面看地球,會看到甚麼建築物?還有,看著那些伴著它的烏雲,你不羨慕它們嗎?若是沒有了月亮,黑夜的天空不是太沉悶了嗎?
窮:....嗯....不要說了,真有點令我想起初戀時的夜晚....
富:....月亮多神秘,我們永遠看不到它的背面。
兒:人死了會去月亮嗎?
窮:人死了就死了,又怎會去月亮?
富:他沒有錯呀,以前的人的確是這樣想,人死後的靈魂就會飄上月亮。
窮:人類早已登陸了月球,那不過是一塊爛地。
富:就是月亮有太多故事,它是那麼神秘迷人,人就想征服它,結果,是登陸了,同時所有對它的幻想也破滅了....
窮:嗯....對... 也許是的,人大了,就不愛它,我發覺我以前愛它多一點。
兒:(望著天空) ... 真想當個太空人,上去看看....
富:當我們還有幻想的時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

*****************************************************

7月29日和愛美麗看了「劇場組合」製作的《月亮7個半》。在場刊內看到「劇場組合」的創作總監兼《月亮7個半》的故事和文學顧問陳志樺的文章 《被遺忘的月亮》(最近「劇場組合」製作的兒童劇都會在場刊內寫「窮媽媽與富媽媽」的文章,希望家長帶小朋友看戲後閱讀並有點啟發)。這篇文章就是沒有看戲也很有啟發性,故貼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稍後再貼觀後感想。

 昨晚歸家途中,和愛美麗一起望著車廂外的月亮。她說昨晚的月亮就像一個笑著的嘴巴。

你多久沒有抬頭看天空的月亮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怎麼樣?你可否抬頭看看然後再來告訴婆婆?

【《月亮7個半》「劇場組合」  29.7.2006   7.30pm   葵青劇院演藝廳  】

2006年7月30日星期日

吾村母校



今天和愛美麗看了由「壹團和戲」演出的《吾村母校》。

對於業餘劇團的演出, 一直覺得是要多支持。 早幾年婆婆是較多看業餘劇團,只因他們大多數經費有限, 覺得它們較職業劇團更需要觀眾支持。去年卻因在支出上作了點調整,看少了劇,只有放棄那些小型業餘劇團的製作。

留意到這戲是因為網友美麗推介。見到宣傳最便宜的門票也只售 $20     一大一小以一頓快餐的價錢消磨一個下午,認真抵...

看得出是一個很有「心」的演出。 團員自己編寫劇本,兼任導演,服裝,佈景等設計,都花了很多心血。完場愛美麗對我說,她很喜歡這個演出,甚至較前一晚看「劇場組合」的《月亮7個半》看得更開心。以業餘劇團來說,演出是中規中矩。

劇是有關村校的軼事。由幾十年前學校有能力募捐建運動場的上蓋一直說到今天面臨殺校的危機。一所村校裡有親情的溫馨,友情愛情的回憶.... 最後那場兩位女主角相對在河邊放紙船回憶舊事很感人。不得不提那位飾演童年珍珍的小朋友文傲妍,她唸對白清晰, 活潑可愛,演得不錯。這戲有十多個小朋友參與演出,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帶領他們在往後的日子多多進劇場。

戲當然有地方可以改進。想說是有些場口有很長的「靜默」。通常舞台上展現的「靜默」對觀眾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可以是讓人有思考空間的沉寂,或是感受演員起伏的情緒,或是稍作歇息的空間...  但現時所見的「靜默」卻是有點拖沓。 比方說有一場戲是兩個小朋友在河邊摺紙船,她們真的由頭開始摺,共用了一分多鐘的時間。但結果卻因太緊張而「蝦碌 」,紙船是摺了卻又散了,幸好小妹妹也能鎮定應付。較好的處理是紙船只需摺一兩下便可完成 (即「做樣摺下」) ,那可減低 dead air 那一分多鐘的時間,也可免除「蝦碌 」的尷尬。

話雖如此,我和愛美麗過了一個很開心的下午。希望「壹團和戲」的成員能繼續努力。

【《吾村母校》「壹團和戲」 30.7.2006     2.30pm    北區大會堂演奏廳】

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

味道




23/7 (日) 看了「三角關係」的《二人餐》。

戲的主題已很吸引。吃本身就是一個吸引的題目,每對情侶的愛情故事裡也會夾雜了吃的回憶。看起來很容易令人產生共鳴。

內容以片段形式,說出一男一女由相識,熱戀,到感情轉淡,繼而分手。多年後再見時發現餘情未了,再次走在一起.... 有趣的是,直到兩人年紀老邁,雖已有老夫老妻的感覺,男人才向女人來個正式求婚,真的是「有心唔怕遲」。一天內不同時段進餐的情形就與愛情的不同階段作對比,如早餐就講述男人與女人相識互相吸引的經過,直至宵夜時帶出老人家細水長流的感情。

很喜歡他們巧妙地把當中女人較男人年長六年的矛盾輕輕帶過。男女的年齡差別在愛情中當然有很多考慮因素,但他們沒有長篇大論地說這個差別所帶來的問題,和感情轉變的前因後果。況且有時感情淡了就是淡了,也沒有甚麼特別的原因 (現在顯示的分手原因就不是因為第三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就像年老時的男人對女人所說,「我唔係細你六年,點有能力每晚抱你入房呢 ....」現在的安排反而讓人有一點想像空間。

導演手法方面,戲裡有很多音樂元素,有些是帶出劇情,有些是襯托出情感。aniDa 的歌聲甜美不在話下,加上呂中極和史嘉茵的鋼琴和小提琴伴奏,令整個戲的節奏掌握得很好。當中看得出導演馬志豪和一眾音樂設計人員把音樂和文本的結合花了很多心思。那不只看得到還聞得到的「熱辣辣出前一丁麻油麵」真的是一絕 !! 溫馨浪漫一直是「三角關係」戲劇其中一個特色,這次又再一次成功。

有幾段戲很喜歡。開首那一段:在同一個晚上,男與女互相想起對方,想起曾經提過某間有很好吃叉燒的燒臘店,男的開始尋找那店舖,女的同一時間已在店內望著叉燒瀨沉醉在回憶中 .... 那一節畫面的安排,音樂,演員的演繹,配合得很好,很美。另一段是廚師的故事。每一段感情都有她值得回味的地方,只要你當時是真心愛過他/她,那氣味,那回憶,總會在內心深處留下痕跡。
有一段戲帶給我一點啟發。就是在吃早餐的當兒,男向女提出分手,女的在吃她最喜歡的麥皮做早餐。她邊哭邊說:(大意)「你明知我最中意食麥皮,偏偏揀呢個時候向人提出分手,咁我以後點食麥皮?係唔係要我以後食麥皮都記起同你分手....」。原來在吃飯時分手可以這般殘忍呢。

唯一有點覺得篇幅較長是關於甜品那一段,特別是那首《甜品》歌,好像對劇情推進作用不大。


那天離開沙田的時候,想起辛曉琪的《味道》,想著廚師問的最後的那個問題 ....再想到一些塵年舊事....

* 上一次好好的吃一頓是甚麼時候?* 哪一頓飯是到現在仍念念不忘?
* 是吃得很開心?還是很傷感?
* 哪一種食物本來很喜歡吃,卻因為他/她便再沒有吃過?
* 或是本來不喜歡吃的東西,卻因為他/她,到今時今日仍在吃?
* 是否真的喜歡吃這個呢?還是惦記著和他/她一起的感覺?
* 被愛的味道,是怎麼樣?感受得到嗎?或是已經忘記了?

不用回答婆婆,只是你心裡想到甚麼?坦白的回答一下自己。

《味道》


今天晚上的星星很少
不知道它們跑那去了
赤裸裸的天空星星多寂寥
我以為傷心可以很少
我以為我能過得很好
誰知道一想你 思念苦無藥  無處可逃
想念你的笑 
想念你的外套
想念你白色襪子
和你身上的味道
我想念你的吻
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
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
今天晚上的心事很少
不知道這樣算好不好
赤裸裸的寂寞朝著心頭繞

【《二人餐》  「三角關係」  23.7.2006  3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

後記:原來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吃過印尼炒飯了...   突然很想再吃一次 ...


2006年7月26日星期三

他喜歡吃印尼炒飯




某年某月某日。

他如常地帶她到他很喜歡的那間露天飯店午飯。也是點了他喜歡的印尼炒飯。
她在吃飯時就想:這會否是我最後一次吃印尼炒飯?其實她對印尼炒飯只是一般…

想那幾年是一生吃得最多印尼炒飯的日子。記得那間露天餐廳位處清靜地點, 人流不多, 他特別喜歡帶她到那處, 因他覺得那印尼炒飯炒得特別香特別好吃…
那是他告訴她的感覺…

午飯後, 在車箱內, 她鼓起勇氣說了一堆話… 他伏在呔盤上良久…

良久....良久.....然後她才知道, 他哭了。那是她第一次見到一個大男人在哭…
她只希望他今天還喜歡吃印尼炒飯…

【《二人餐》  「三角關係」  23.7.2006  3pm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PS. 看完《二人餐》後, 有一些啟發, 就寫了這篇文章。較理性的觀後感希望能晚一點完成。

2006年7月22日星期六

古典音樂,應從小便認識




打從見到場刊上的標題 (古典音樂,應從小便認識 ),便已發出會心微笑。
這晚聽 (看) 了「香港小交響樂團」在『國際綜藝合家歡』的《我個名叫麥兜兜古典音樂小計劃》。

從未見過這麼多小朋友在一個演奏會出現。顧名思義,這個演奏會就是以輕鬆手法,讓家長帶領小朋友接觸/了解古典音樂演奏會。演奏會有 The pancakes 做主持,當中也配合了麥兜的一些錄像,引起了大人小朋友的興趣。

演出上半場夾雜演奏/解說,當中包括一些聽古典音樂會/藝術演出經常遇到的現象/需要留意的事項。例如:看演出應要準時到達;若有小朋友一起觀看可在開場前稍作解說;甚麼時候應該拍手;在場內發出聲響會對其他觀眾甚至樂師做成的滋擾;演出結尾時可以怎樣安歌等等。下半場才是正式的演奏會。演奏的作品包括被用作麥兜電影歌曲舒伯特的《音樂的瞬間》(Moment Musical No 3, Schubert) 及莫札特的《土耳其進行曲》(Turkish March, Mozart) 。

演奏會部分有麥兜卡通配合,當然是很有創意。當中有段說麥兜聽著音樂在去「小便」,從音樂想像他的排出的水所經歷的旅程 (原曲卻是有關流水的感覺),很有趣。小朋友也看得很開心。只是略嫌她搶了演奏會的風頭,小朋友的反應也很大,引至有些樂章的旋律讓笑聲蓋過了。尚幸下半場這些錄像不多,小朋友也把上半場學得的應用出來。

至於The pancakes 嘛,唔,始終覺得小妹妹還是要磨連一下唱功呢。

和友人一邊看場刊一邊笑過不停。謝立文以麥兜方式把一些重點記下,很抵死過隱。節錄給大家開心一下。

【節錄自場刊,編著:謝立文】

你可能會曾經想過到音樂廳欣賞一場交響樂團音樂會,但結果....一次也沒有去。你可能懂得演奏三幾樣樂器,但音樂家現場的演奏....一次也沒見過。你也可能想也未想過去一場交響樂音樂會,因為....有很多很多問題啊!

入場前問題
為甚麼我要到現場聽交響樂?
A.  錢多  B. DVD 機壞了  C.  不知道

穿甚麼入場?
A. 校服   B.  整潔泳衣   C.  不穿甚麼

要遲到多少才岩岩好?
A.  起碼半小時   B.  一小時    C.  三五七年


入場後問題
為甚麼樂師現在才調音呢?之前是否忙著吃飯?
A.  是   B. 否  C.  不知道

指揮出場是否要拍手呢?
A.  是   B. 否  C.  視乎指揮是誰

可不可以吹雞代替呢?
A.  可以   B. 偶爾可以   C.  視乎甚麼雞

為甚麼要有一個指揮呢?
A.  生得靚  B.  兩個也可   C.  比拍子機慳電

為甚麼很多樂師其實是不望指揮的呢?
A.  生得不靚   B. 有偷偷望   C.  結怨

演奏時可不可以咳呢?
A.  要咳任咳   B. 忍    C.  請教你的家庭醫生

打鼻鼾呢?
A.  要打任打   B. 忍  C.   請教你身邊的觀眾

萬一真的很急,樂師可不可以去小便? 
A.  當然可以   B. 忍  C.  要問准樂團經理

指揮呢?
A.  當然可以   B. 忍 (留意指揮的表情)  C.  要問准康文署


中場休息問題


剛剛才睡過,為甚麼又要休息呢?
A.  對身體有益   B. 樂師要小便    C.  有紀念品發售

碰到熟人的話,要說些甚麼高雅話題?
A.  強政勵治   B. 教改  C.  不知道

茶點是不是免費的?
A.  你就想 !    B. 只招待VIP 觀眾   C.  不知道

要不要乘機走人呢?
A.  視乎你用的是否贈券   B. 有監管   C.  先得家長同意



再開場問題
可不可以轉去較好的位呢?
A.  你就想 !    B. 可以,但行動時要機警   C.  先問准指揮

o下?為甚麼有調音呢?
A.  整色整水   B. 手痕  C.  不知道

終於完了,為甚麼指揮出出入入賴著不走呢?
A.  整色整水   B. 老人痴呆   C.  under-run

我怎麼知道演奏會是很成功還是很失敗呢?
A.  很少會失敗   B.  失敗乃成功之表舅父   C.  成功乃失敗之少奶
出場後問題
場刊留著有甚麼作用?
A.  打貓   B. 廢紙回收    C.  紀念畢生聽過唯一的交響樂會

都哪裡去宵夜?
A.  麥奀記   B. 老麥  C.  被音樂頂住,不餓


【《我個名叫麥兜兜古典音樂小計劃》 香港小交響樂團   22.7.2006  7.30pm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 圖片由『國際綜藝合家歡』網頁下載】


廣告時間
場刊內宣傳11月將有一個《棟篤交響 Show》,由「香港小交響樂團」和「劇場組合」聯合主辦,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 (嘩!!) ,詹瑞文和葉詠詩 (「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 兩個扮鬼扮馬,很有趣。由7月28日起可在「香港小交響樂團」網頁下載優先訂票表格:http://www.hksinfonietta.org/

2006年7月14日星期五

Amadeus 莫札特之死 (二)




這篇談劇本。舞台劇版是以薩埃里利的第一身來訴說整個故事。戲內兩段獨白,電影是沒有。

薩埃里利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天才。當他發覺莫札特儼然是神所選定來宣揚祂美妙樂章的樂師,自己怎樣也比不上莫時,他既嫉妒又憤怒。薩對神的安排充滿怨恨。他向主怒吼的獨白,當年King Sir 演繹,令人透不過氣來。另一段獨白是劇末薩埃里利經已瘋癲,深心不憤卻只能承認自己不足,含怨自盡 。


Act One Scene 12

Capisco!  I know my fate.  Now for the first time I feel my emptiness as Adam felt his nakedness.... (Slowly he rises to his feet

Tonight at an inn somewhere in this city stands  a giggling child who can put on paper, without actually setting down his billiard cue, casual notes which turn my most considered ones into lifeless scratches.

Grazie, Signore!  You gave me the desire to serve You - which most men do not have  - then saw to it the service was shameful in the ears of the server. 
Grazie! You gave me the desire to praise You  - which most men do not feel - then made me mute.

Grazie tanti! You put into me perception of the Incomparable - which most men never know ! - then ensured that I would know myself forever mediocre.  
(His voice gains power) Why? ... What is my fault? ... Until this day I have pursued virture with rigor. I have labored long hours to relieve my fellow men.  I have worked and worked the talent You allowed me. (Calling up) You know how hard I've worked!

Solely that in the en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art which alone makes the world comprehensible to me, I might hear Your Voice! And now I do hear it - and it says only one name : MOZART! ... Spiteful, sniggering, conceited, infantine Mozart - who has never worked one minute to help another man! Shit-talking Mozart, with his botty-smacking wife! Him You have chosen to be Your sole conduct! And my only reward - my sublime privilege - is to be the sole man alive in this time who shall clearly recognize Your Incarnation!

(Savagely) Grazie e grazie ancora! (Pause) So be it! From this time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I'll not accept it from You - do you hear? ... They say God is not mocked. I tell You, Man is not mocked!...  I am not mocked! ... They say spirit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 I tell You NO!  It must list to virtue or not blow at all !!

(Yelling) Dio ingiusto - You are the Enemy!  I name Thee now - Nemico Eterno!  And this I swear : To my last breath I shall block You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He glares up at God. To audience) What use, after all, is man,  if not to teach God His lessons?

Act Two Scene 18

(To Audience)  Dawn has come. I must release you - and myself.  One moment's violence and it's done.  You see, I cannot accept this.  I did not live on earth to be His joke for eternity.  I will be remembered!  I will be remembered! - if not in fame, then infamy.

One moment more and I win my battle with Him. Watch and see!... All this month I've been shouting about murder.   "Have mercy, Mozart!  Pardon you Assassin!" ... And now my last move.  A false confession - short and convincing!

(He pulls it out of his pocket)  How I really did murder Mozart - with arsenic - out of envy!  And how I cannot live another day under the knowledge!  By tonight they'll hear out there how I died - and they'll believe it's true ! ... Let them forget me then.  For the rest of time whenever men say Mozart with love, they will say Salieri with loathing!...  I am going to be immortal after all!  And He is powerless to prevent it.

(To God)  So Signore - see now if man is mocked!  (The Valet comes in with a tray, bearing a bowl of hot shaving water, soap and a razor. ....(some parts omitted owing to insufficient space)... Salieri picks up the razor, and rises.  He addresses the audience most simply and directly.)

Amici cari.  I was born a pair of ears and nothing else.  It is only through hearing music that I know God exists.  Only through writing music that I could worship.... all around me men seek liberty for mankind.  I sought only salvery for myself.  To be owned - ordered - exhausted by an Absolute Music.  This was denied me, and with it all meaning. 

(He opens the razor) Now I go to become a ghost myself.  I will stand in the shadows when you come here to this earth in your turns.  And when you feel the dreadful bit of your failures - and hear the taunting of unachievable, uncaring God - I will whisper my name to you : "Salieri : Patron Saint of Mediocrities!"  And in the depth of your downcastness you can pray to me.  And I will forgive you.  Vi saluto.

(He cuts his throat, and falls backwards into the wheelchair.....)


Amadeus by Peter Shaffer, Harper & Row Publishers / 網上找新的版本:Amadeus at Amazon 】

2006年7月11日星期二

Amadeus 莫札特之死 (一)



早幾天看到石像回應我介紹 King Sir 的舊網誌,引發我再看一次《莫札特之死》這齣電影和舞台劇本。我想,出生於80年代的小弟小妹們可能沒有機會看過這齣經典電影,故在此介紹一下。

當然,婆婆在此介紹一定與劇場有關。很多人知道《莫札特之死》 (Amadeus) 是因為那齣電影的緣故。卻不知道其實它原本是齣舞台劇。

《莫札特之死》 (Amadeus)是1979年由皮德‧舒化 (Peter Shaffer) 編寫的舞台劇。故事主要是根據兩位聞名的音樂家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和薩里埃利 (Antonio Salieri) 的音樂和一些生平事蹟 (應說是野史) 編寫而成。特別之處是串連整個戲是莫札特編寫的樂章和歌劇 (也有少數其他音樂家和薩里埃利的樂章)。

《莫札特之死》舞台劇於1979年11月於英國Royal National Theatre 首演。當時即受到倫敦觀眾的愛戴。劇本內描述,當時觀眾早上6時便在劇院門前排隊買當天演出的戲票,在倫敦來說這是史無前例。戲在1980年移師到美國百老匯演出,又大獲好評。她在英美均獲獎無數:除了英國的 Evening Standard Award 和 Theatre Critics Award 外,還獲得美國東尼獎的最佳男主角,導演,燈光和佈景設計。

挾著舞台劇的好評如潮,編劇皮德‧舒化在1984年9月把原舞台劇本改編搬上大銀幕,由導演Miloš Forman  執導 (曾執導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演莫札特和薩里埃利分別是Tom Hulce 和 Murray Abraham

劇本大致上相同,最主要的改動是電影以第三者的敘事方式去看整件事,相對舞台劇版以薩里埃利第一身來說出他怎麼因妒成恨的故事,觀眾多了一點距離感,對整件事的相像空間更廣。當然,電影內的歌劇演出場面和富麗堂皇的宮廷佈景,舞台劇是無可比擬。

除了舞台劇版獲獎無數,電影版也不遑多讓。莫札特傳電影獲得8 個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導演/影片/男主角 (Murray Abraham獲得,Hulce 也同時被提名),最佳美術指導/服裝/化裝/音響設計/改編劇本。影片還橫掃歐/美/亞洲多個地方的電影獎項。

還是要說回舞台劇。香港演出過多少次這齣舞台劇?在我有限的資料裡,應該是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1983年由香港話劇團製作,鍾景輝執導,陳載澧和張曼儀翻譯成廣東話的演出。任你怎樣猜也猜不到,飾演莫札特和薩里埃利分別是尚明輝和萬梓良,而飾演莫札特妻子康斯坦莎的是羅冠蘭。第一次演出情況如何婆婆也無緣看過。若有人看過,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第二次是便是我在下列引用網誌內說看到 King Sir 演出的那一次。是1994年香港戲劇協會製作,同樣是在香港大會堂劇院的演出。這次由劉兆璋與鄧偉傑執導,飾演莫和薩分別是潘煒強和鍾景輝,而莫妻則是蘇玉華飾演。

前文說到,舞台劇版是以薩里埃利第一人身份去看整件事,因此薩這個角色的演技越好,整個戲便越流暢。鍾的表現自然是沒話說,難得的是潘煒強,蘇玉華也演得很好 (我說的可是12年前的事啊 !! )。可能有些網友不知道潘煒強是誰,他是早期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 (好像和謝君豪同時期),是個出色的演員,在1989-91年間為香港話劇團演員並擔當很多戲劇的重要角色 (後好像因移民而沒有再在香港演出)。

要再次在香港上演這齣舞台劇相信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興趣可找電影 DVD看看。我也是前陣子在 HMV $89 買來的。絕對值得一看。

下一篇網誌會介紹一下這個劇本。

資料來源:
有關舞台劇:http://en.wikipedia.org/wiki/Amadeus 
有關電影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adeus_%28film%29 ,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6879/awards
有關劇本    :Amadeus by Peter Shaffer, Harper & Row Publishers
                      (這是友人送的舊版,網上找到新的版本: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60935499/qid=1152611457/sr=2-1/ref=pd_bbs_b_2_1/104-5961954-5614313?s=books&v=glance&n=283155 )

【 《莫札特之死》 香港戲劇協會     1.5.1994  香港大會堂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