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星期日

浮沙

《浮沙》前名《情場響尾蛇》,是龍文康參加2006年新域劇團和劇場組合舉辦的「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劇本創作計劃裡的劇本之一。這次在沒有任何資助下,由胡海輝安排演出。

故事很引人入勝:有妻女的明 (黃振輝飾演)在深圳的時鐘酒店內與網上結識的程情 (于曉君飾演) 在翻雲覆雨過後,女的死了。戲一開始就是阿明致電相識廿多年的好友白 (蘇育輝飾演) 要求他由香港到深圳協助處理屍體。白二話不說的趕到,他主張明自首卻不為明接受,在擾攘之際白的記者女友Winnie (王曉怡飾演) 原來也一同來到深圳,並在門外催促二人開門讓她協助....

戲就圍繞三人怎樣處理這一宗命案、他們之間的愛情、婚姻、友情,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來展示現代人的一些價值觀。

這個劇本有很多值得人反思的地方:在危急關頭時,友情/愛情是否經得起考驗?廿多年友情是建基於甚麼之上?甚麼是赴湯蹈火,兩脅插刀的友誼?是否肯協助你的好友犯罪就是友誼的表現?愛情比友情是否會更沒有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又建基於甚麼?事情的真相又是否我們眼見的狀況?

劇本的舖排很特別,相類的情節卻帶出不同層次的感覺。但正如之前有網友說過,我對最後開放式的結局也有保留。當劇情顯示了原來明和程情不是「嫖客與雞」的關係,其實已揭發了明的陰暗面,他藉著白對他的信任而希望騙他頂包的意圖更明顯。因此, 戲以明與程情溫馨地跳舞而劇終就令觀眾帶著很多問號離開 (也覺得有點不是味兒)。

製作方面導演已善用麥高利小劇場這場地,當然也不是沒有瑕疵 (如網友說的電話鈴聲類同),但以獨立自資的演出來說是很不錯了。演員較喜歡蘇育輝和王曉怡的表現,覺得黃振輝的演出未夠深刻,未能展示兩人多年老友的感情。

看到場刊內胡海輝寫他怎樣為好友龍文康出錢出力把這戲搬上舞台,對比劇中的友誼,現實的友情更難能可貴。

【《浮沙》 胡海輝   7.9.2007  8pm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人次:無料カウンター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

陰質教育(回龜版)



好戲量的《陰質教育 (回龜版)》,就是戲的題目,也擺明車馬在諷刺香港的教育制度。以教育為題材的戲很少不免多控訴,也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香港這十年來的教育變了又變,卻沒有變得更加好,學校、家長、學生無不怨聲載道。這戲實在不難找素材,但是怎樣能把材料混合成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卻是廚子的功力所在。

戲一開首以一個亂葬岡的場面,一個廢墟而帶出一件校園謀殺案。就像說在香港的教育下,大家都變成死者,兇手卻不易找出。戲的幾個主角,就代表了香港教育裡應負責任的人,分別是家長、學生、教師、校長,故事就圍繞這幾個人的立場、面對的困難、所承受的壓力而發生。

有些片段很富心思。舉例說,四位主角 (家長、學生、教師、校長)在打麻雀,就帶出那種互相影響,要大家都參與才能「成局」的狀況。而「麻雀」既是枱上搓的麻雀,又是沒有翼和腳,不能自由飛翔的麻雀。現今僵化的教育,學生就像是被困的小鳥,被逼去習慣這個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就像被倒模出來的人版。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段說媽媽不批准喜歡跑步的女兒去練跑,強暴地要脫掉她的運動外套。那個場面很殘忍也頗為激烈,令我感受到那種被剝削了選擇權,剝削了自由的殘酷。既是那麼令人憤怒,又令人傷心。

整體來說戲不乏有意思的地方,但卻有點長,也覺得有些地方可以減省,例如有一部分說一些學校裡荒謬現象而不斷說 "hilarious" 就不太hilarious。

佈景以很多學校的椅子疊起造成混亂的感覺,一開始見到時覺得很震撼。戲的手法著重和觀眾的互動,因此觀眾看得投入,全場笑聲不絕。

控訴容易,要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法卻不容易。現時所見,創作人想說教育制度應打破舊有的習慣,讓孩子有所發揮,讓每個人都參與,才能達到教育的理想。對比戲裡控訴的場面,卻不知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劇作者想帶出的訊息?

坐我後排的五六位同學們就整場在竊竊私語,發出聲響 (有些話還不是在說劇情),我數次回望甚至出言提醒他們也不肯收聲。我在想,他/她們心中可能已經在罵我為何看戲看得那麼認真。不知他們又能帶走多少戲裡的訊息?

這是我第二次看好戲量的戲 (上一齣是《天下圍攻》),我也不懂「民眾劇場 People's Theatre」的特質,作為一齣四年來重演又重演的戲,在言之有物之餘,我會希望見到一個組織較為緊密的戲,現時看來是較為鬆散。

此外,我有很多時聽不清楚演員說的台詞,特別是群戲或是他們情緒高漲之時 (我肯定不是我的問題,因為我背後那些青少年人也不止一次互相詢問:「佢講咩話?」)。雖然只看了兩次好戲量的戲,但覺得劇團有必要注意改善演員們 (包括楊秉基本人) 發聲和說台詞的技巧,說到底踏上台板都是在演戲,觀眾就希望見到專業的表演。

就如 IDEA所提倡的,怎樣把戲劇與教育拉上關係,是一眾教育工作者和劇場人士關心的課題。我在想,若然劇團能藉著演出培養同學們的演技、團隊精神、思考的方法,這也是在學校以外不錯的教育途徑,希望劇團能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教育一代。

【《陰質教育 (回龜版)》  好戲量   26.7.2007   8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人次:無料カウンター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誘惑者日記‧革捷古華拉命



《誘惑者日記》的創作概念源自存在主義哲學之父齊克果 (Soren Kierkegaard) 的同名小說。沒有看過這個小說,當天只能感受戲裡的意象。戲也不是說故事為主,給我的感覺是著重帶出齊克果所追求的那種「具美感而永恆的愛情」。

原著是個翻譯的文本,加上涉及題目富哲學性,演員在演繹上要讓觀眾明白其中心思想並不容易,現時所見,很多時台詞是照搬了小說內的一些敘述,說起來挺累贅,觀眾也不容易理解。

舉例說,有一場是各演員在休息,一邊卸下裝扮,一邊吃小食閒談,言語間在討論小說一些思想,雖然場面有趣但卻突顯了戲語言運用的彆扭,特別是當提及小說的一些內容時更給我有點背書的感覺。

有些情節是很有心思。其中有一段說主角和親友在茶聚,當中細緻地表現人性的表裡不一,情愛的誘惑。導演以兩位女士來表達表面和內心的感覺,劇情的舖排也不斷以倒帶的方式來重複那段回憶的細節,這一段演繹和處理上都很有趣。另一段說女主角在店舖內閒逛揀選精品,男的在一旁偷偷看女方,暗暗留意她的一舉一動,看者和被看者的內心掙扎,演得很細膩。

獨腳戲的部份五位演員的演出則有點參差。最好看的是梁曉端的那一段,她的形體演繹很特出。洪節華那部份看著鏡子,表現那種表裡不一的人也令人反思。

整個演出很有氣氛,有些片段頗吸引,但畢竟原故事是想表達一些哲學性問題,現時的演繹方式令戲有點鬆散,對不認識作者和故事的觀眾來說,也有點找不著重心。

【《誘惑者日記》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9.8.2007   8pm  牛棚劇場】




顧名思義,戲的目的是介紹捷古華拉這個人,也可以說為觀眾上了歷史、社會和政治的一課。

捷‧埃內斯托‧古華拉 (Ernesto Che Guevara) 於1928年生於阿根廷,他畢業於醫學院,卻喜歡旅遊流浪,曾多次在拉丁美州流浪旅行,醫治受苦窮困的印第安人。在 25歲那年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 (也是印第安人) 海達,開始接觸共產主義及古巴革命戰士,從而加入革命的行列。他死於1967年,在短短39年的生命裡,為他的信念鬥爭到底。他曾多次為革命參加游擊隊,進行武裝鬥爭,協助卡斯特羅在古巴的革命,建立新政府;又積極組織世界上反美帝的武裝起義,團結拉丁美洲各國,爭取獨立自主;最後因其持續解放鬥爭的革命方向不被當權者接受,離開古巴進入剛果、波利維亞繼續其游擊革命活動,成立「拉丁美洲國」。最終在波利維亞的游擊活革命活動中被出賣暗殺,結束其短暫但豐富的一生。(資料摘自場刊)

捷古華拉傳奇的一生不乏富戲劇元素的材料,戲也很平實地讓觀眾更認識這位革命家的一生,當中也提出了好些值得思考的題目:權力使人腐化,革命縱使成功,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卻因著人類的劣根性仍遙不可及!堅持理想是為了個人的滿足,還是為了社會上的不公義?大美國主義橫行無道,當世界各國都向消費主義低頭之時,還有誰會奮起為貧苦的一群反抗到底?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走著一條怎麼樣的政治道路?

編劇滿道並沒有盲目地歌功頌德,反之,他嘗試令觀眾感受革命英雄人性的一面,以至他性格上的缺點 (濫情、衝動),正如他在場刊寫:「抱著開放的態度,希望把捷由『icon』甚至乎商品,還原為人」。

限於獨腳戲和主題的關係,戲劇性則較弱。但導演胡海輝與演員李景昌都很用心,有些場面很美 (如捷垂死的回憶、他橫渡亞馬遜河、回憶與前妻的相識相戀等),李也演得落力,要消化那些地方人名就絕非容易之事。

看完戲後劇友在街上碰到鄧樹榮,我在想,若鄧演這齣戲,應會很好看。
實在要多謝一條褲製作介紹了這一個歷史人物給香港的觀眾。

【《革哲古華拉命》 一條褲製作    20.9.2007    藝穗會劇院】
人次:無料カウンター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謝君豪

已看了《梨花夢》,這篇不是寫感想,忍不住要介紹一位我多年來的偶像:謝君豪。

他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第二屆 (1989) 畢業生,畢業後即加入香港話劇團,在多齣舞台劇中擔任重要的角色,最後並成為香港話劇團首席演員。直至1997年離開香港話劇團,1997至1999 年加入春天舞台,並演出多齣為人熟悉的舞台劇/電影。近年多在內地演出電影電視劇。



婆婆有幸看過謝君豪在早年的演出 (靚仔做戲,梗係捧場啦!),第一齣應是香港演藝學院的《暴風雨》(見下面引用網誌),他畢業後在香港話劇團的演出婆婆差不多全都看過。他的演技細膩,天生有男主角的那種魅力,非常有觀眾緣。

他在香港話劇團年代可說是打好了基礎,甚麼類型的劇種/角色也演出過,也擔當過不少重要的角色,比如:《雄霸天下 Becket》的亨利二世、《胡天胡帝 Ubu Roi》的烏波爸爸、《費加羅婚禮 The Marriage of Figaro》的費加羅、《李爾王 King Lear》的艾德蒙、《南海十三郎》的南海十三郎、《竹林七賢》的阮籍、《愛情觀自在》的阿修、《Miss 杜十娘》的李甲、《明月明年何處看 The Shadow Box》的Mark、《非關男女》的莊大青.....等等。個人覺得《南海十三郎》是謝君豪巔峰之作,若然香港話劇團能重演這戲,大家一定要捧場。

記得當年他跳出香港話劇團,並演出電影版《南海十三郎》,傳媒對謝君豪的演出驚為天人,很多人說他演南海十三郎演得很好。要知電影版 (1997) 其實已是香港話劇團舞台劇版演出 (1993) 多時後才搬上大銀幕,對我這個由1989年便開始看他的演出的小 fans 來說,實在覺得傳媒有點大驚小怪。那時雖然為自己欣賞的演員可以獲得大眾認同而高興,但更多是不開心的,因為已預知謝君豪會就此離開劇場。婆婆是劇場死硬派,看過喜歡的演員在舞台上演出後,總覺得在電影/電視裡看滿不是味兒。



在春天舞台期間的演出,覺得他被劇種限制了,被定了型似的,有點失望。2000年與另一影帝黃秋生合演新域劇團製作, 潘惠森編劇的《螳螂捕蟬》, 兩大好戲之人鬥演技, 看得很開心。 可是潘記的戲並不是他最拿手的劇種。直至2002年看他回香港話劇團演《還魂香》(《梨花夢》前身) 發覺得他成熟了很多,演技更揮洒自如,演「老殘」這個角色不作他人之想。

今次重演導演毛俊輝在處理上更流暢,戲的主題更突出,實在是個出色的製作。若然未看,不要錯過!戲演至今個星期日 (28/10):【按這裡看詳情

謝君豪原來有寫網誌,寫得不錯的,大家可以去看看:http://blog.sina.com.cn/xiejunhao

【相片下載自謝君豪網誌謝君豪網頁香港話劇團網頁




人次:無料カウンター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異型金剛

看了《異型金剛》一段時間,回味又回味,那天過了一個很開心又感動的下午。

坦白說,除了戲內有一些「自己人」的言語我不全部明白 (但也可以猜想得到一點),戲裡所說的命題卻是不論是同性或異性戀者都值得深思。

戲由三個部分串連起來:電視劇集《異型金剛》、人間系列、Lonely A/B/C/D。當中有很多不同的訊息,三部分又大有關連。

《異型金剛》的電視劇,雖然是誇張地說有關說「異型」和「金剛」之戰,看似簡單的電視劇卻正顯示了社會上所謂正邪的對立面、在道德信仰標籤下的偏見。這些偏見所帶來的正邪之爭,只會讓人鬥個兩敗俱傷,誰也沒有甚麼得著。

電視劇裡的異型在尋找永恆,巧妙地呼應著人間系列裡努力找尋真愛的你我他。說到底,對永恒和愛情的尋找、初戀中的甜蜜感覺、深愛時的瘋狂、以至失去愛時抱怨和深心不忿的心情,一切愛戀中錯綜複雜的感覺,不論孿或直,都是一樣。

可能有人希望在戲裡看到同性戀和異性戀追求愛情的分別。戲裡也把一些人對同性戀者慣常的看法,最毫無保留地展現,如造型要姣要妖、濫交、死於愛滋病....但對不起,這戲其實正要告訴大家,在愛裡,大家也一樣,不論甚麼性別,甚麼性取向。誰都想找到那簡單而唯一的真愛吧?要不然,只好像那些無聲地看電視的寂寞男女ABCD,看著電視上日日演出的正邪之爭,無奈地孤獨地過日子 ....

很喜歡導演的編排,無論在燈光、歌舞、三段故事的穿插舖排,都很有心思,也看得出花了不少心血。較少看這種「插敘式」說故事的朋友可能有點不習慣,但我覺得這次演出很流暢。黃龍斌和林澤群的導演手法比《二人前‧貳人後》和《貳人聚‧2人散》更趨成熟,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風格,令我覺得他們年前奪得的香港舞台劇「最佳導演獎」是實至名歸。要知他們兩人之間的合拍使演出成績優異相信不難,但要導演一個群體的戲,既要兼顧文本,又有舞蹈音樂再有八個演員一起演出,就不容易。他倆的成績令人感動。
有幾場戲我很喜歡:

*《是你嗎?》─群仔動聽的歌聲再配合TONY 甜甜的笑靨,充分顯示在尋找愛當中那忐忑迷惘的感覺。
*《放蕩》─燈光很美,再配合大夥兒的舞蹈,加上TONY 那既迷醉又痛苦無奈的演繹,很感動。是否能遇見甚麼場合遇見那個他,誰能控制得到?
*《一百個分手的理由》─笑中有苦澀味!分手無論甚麼理由,都只是愛消失了的藉口,當天美好的東西,今天都變成錯錯錯!
*《與神的對話》─群仔和王耀祖感人的演出,再一次叫人反思,甚麼是平等?甚麼是對錯?何謂寬恕偉大的愛?
* 尾場的彩虹燈光很美,演員也穿上彩虹顏色T恤,正當我在想為何沒有藍色時,FRANKIE 就穿了件藍色T恤出來謝幕,妙極。

一直都喜歡FRANKIE的音樂,由多年前香港演藝學院的《少女夢》,到年前劇場工作室的《流浪在彩色街頭》都有很好的印象。今次的歌曲實在動聽,陳文剛填的詞也能帶動劇情。加上五位唱得之人,那些五人和唱/五重唱的片段,令我聽出耳油,得知稍後重演會出CD,要買呀!

整體演出實在很好。稍為覺得有點突兀的是FRANKIE 穿插了在戲內宣佈者的角色令我有時 out 了,和尾段為死者蓋上七色彩虹布的安排有點太刻意。

開首也說過,戲裡的一些「自己人」語言我和同行友人就是不太明白 (如01,也是過後在網上找到一些資料)。有感於好奇和誤解多是源於無知,我想,若能在場刊內刊登一些戲裡描述的「自己人」用語,能有助觀眾了解演出之餘,也可以「教育」觀眾?朋友卻擔心會有衛道之士聲討,說劇團在鼓吹同性戀。我卻覺得只要與戲內容相關便可。

不知是否我們看的那天是下午場的關係,觀眾少了點PARTY 味道,未知其他的場次又如何?

《異型金剛》將於十二月重演,詳情如下

異人實現劇場音樂劇鉅獻《異型金剛》載譽重演
九折優先訂票 + 優先訂購珍藏版《異型金剛》CD (訂購詳情請下載檔案)
2007年12月6至9日(星期四至日)晚上8時
2007年12月8至9日(星期六至日)下午3時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九折優先訂票: 現於2007年 11 月 2日前優先訂購其中一場門票,可獲以下優惠:
1) 優先安排最佳座位
2) 無論購買多少張門票均可獲$250九折優惠 ﹦$225
3) 凡優先訂購兩張門票均可獲《異型金剛》鎖匙扣一個,多買多送,送完即止
4) 免費郵寄服務,並會於11月15日前以平郵方式收到門票
5) 優先訂票服務只提供堂座成人$250門票($200 / $180樓座成人門票及$180全日制學生/高齡/殘疾門票並不設優先訂票)
九折優先訂購「珍藏版」《異型金剛》CD:現於2007年 11 月 2日前優先訂購《異型金剛》CD,可獲以下優惠:
1) 可獲$80九折優惠 ﹦$72
2) 加送親筆簽名
註:謝謝林澤群提供相片。
【《異型金剛》 異人實現劇場  15.9.2007   3pm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無料カウンター 個異型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點點隔世情


《點點隔世情》是一個百老匯的音樂劇,說的是法國新印象派畫家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的事蹟。他發明了「點彩法 Pointilism」,以色彩理論套用到作畫之上,他「依照物體的固有顏色,選擇鮮麗的純色當固有顏色的色面,而後觀察明暗的變化,和色光的反射,而再用緊密精緻的色點來表現其光線變化」。看他的畫,就會看到一個個密集點點的顏色,做成影像的效果。

因為這種特別的繪畫技巧,秀拉每一幅作品都花上了不少心思時間,戲介紹了秀拉那份藝術家的堅持和獨有的藝術創作理論,藝術怎樣反影人生的情感和生活的細節,也藉此比對現代人對「藝術」追求的態度:贊助人實際的名利考慮、藝評人的勢利吹捧、觀眾的消費心態、友儕間的批評,怎樣在當中取得平衡,怎樣追求藝術之路,值得深意思。

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畫家的故事,第二幕更能帶出做創作人的困惑。看場刊介紹原作曲史提芬‧桑咸 Stephen Sondheim 嘗試以音樂創作來反映畫家秀拉繪畫技巧的特色,因此音樂歌詞的輕快密集是其他音樂劇少有。翻譯成中文的歌詞便很考演員、編曲、填詞的功夫。

在佩服劇場空間各人的努力之餘,卻感到這戲是很難討好觀眾。

當中的困難是在於翻譯方面。這戲很大程度是要在歌詞中讓觀眾感受劇中人的情感和交代一些情節,可是密集的歌詞基本上令觀眾很難在歌曲中了解故事,若是能把歌詞打出,可能會有一點幫助。

翻譯歌詞實在很不容易,怎麼在口語化的廣東話和白話文之間取得平衡,而又兼顧到劇情和時代背景的需要,是創作人的取捨。今次卻令我感到有點無所適從。

舉例說,戲上半場是說1884年的法國巴黎,不知原劇的英文是怎樣,但中文的歌詞卻有不少口語化的廣東話,感覺是有點怪怪的 (可能白話會好一點?),估計原文的英文歌詞可以能是一些重覆而無意義的字,但是以廣東話來表達,意義就很不同。翻看場刊,其中一句以「點」字音來唱的,就翻譯成「店惦掂黏簾念點點點.....(重覆)」,「看」歌詞就覺得別緻,但現場聽起來,是分不出當中不同音節的分別,也不能明白所表達的意思。

導演的手法是較傳統,例如很多時候是主角們站著對唱,當觀眾聽不清楚歌詞,演員在台上又沒有行動,場面變得有點沉悶。

我想,既然這戲的音樂和語言上不容易處理,或許可以考慮放下音樂劇的包袱,以劇場空間最拿手的正劇來處理,可能感染力更大。或者有人會說這與戲所傳遞有關藝術堅持的理念便背道而馳,我卻覺得若能在適當的改動下也讓觀眾感到戲的訊息與美感,也無不可。

無論如何,能介紹這位偉大的畫家給觀眾認識,是一件美事。

【《點點隔世情》  劇場空間     22.9.2007   3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小河男孩

《小河男孩》的故事很有意思。沐爺爺 (馮祿德飾演) 是一個畫家,曾畫了不少好的作品。他與兒子 (陳曙曦飾演) 、媳婦 (馮夏賢飾演) 及孫女兒海兒 (黎青平飾演) 一起同住。爺爺患了重病,但頑固的他堅持要回到偏遠的家鄉去完成他的一幅名為 《小河男孩》的畫,一家人遂回到家鄉去。海兒熱愛游泳,時常在家鄉的小河游泳,又伴著爺爺畫畫。爺爺身體每況愈下,最終靠海兒協助完成《小河男孩》。海兒遇上一神秘小孩,邀她一起沿小河游出大海。腹至心靈的海兒,遂拼命沿河游出大海。那一刻,老人就藉著海兒,完成了心願,他心中再無牽掛,安祥地逝去。

戲很感人。這世上多少人會帶著完成不了的心願而完結一生?教人想到要趁青春好好把握機會,縱使艱辛也要堅持達成理想,否則會後悔一生。

劇本帶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但現時對爺爺的過去未有深入的描寫,未能令我有更深刻感受。故事只交代了他很想回到小河,卻沒有提及老人的過往,令人有點意猶未盡。有些情節也覺得可以減少一點,例如何文蔚的角色除了末段帶出爺爺對河的著迷和提出他時常想沿河游出大海之外,他和爺爺小時候的關係本應是一個很好的旁線去協助帶出故事的主題,可惜現在只是輕輕帶過,角色因而變有點可有可無,有關的笑料也有點牽強。

很佩服導演陳曙曦的努力,看得出他在有限的資源中作了很多嘗試,殊不容易。有些片段很有層次很有美感,例如海兒在背幕後一個個組件往上爬模擬攀河的景象;男孩背著海兒在游泳,台前的爺爺躺在床上在彌留的邊沿。

演員方面,喜歡演海兒的黎青平,她演得很自然,兩位旁白的河流 (仙子) 葉佩雲和霍民蔚,聲音動聽,把旁白的說得很吸引,聲調掌握得很好。反而我覺得馮夏賢演得未夠深刻,馮祿德也太活潑了點不太似病重的老人。

整體而言,這是個很好的嘗試,希望劇團繼續努力。

【《小河男孩》 天邊外劇場   26.8.2007   3pm   西灣河大會堂劇院】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也說 (YBlog) 改版



本應是寫觀後感的,一開機看到小編輯的提示,到他們的網誌看了一遍,看到了他們最新一篇給 Blog 友的信 (見下面引用網誌),有點話想說。

記得去年也是差不多這個時候,YBlog 因為某些明星Blog 受到滋擾,改動了回應欄和版面,很多Blog 友都不滿。有些Blog 友急急搬 Blog,也有些Blog 友在小編輯處大吵大鬧,擾攘一番。後來有些功能回復原狀,有些是改得更好。那時搬了Blog 的也陸續回到香港YBlog,大家又繼續在此生活下去。(詳見網誌:難捨難離)

這一年來,不斷有Blog 友有不同的訴求,YBlog 也加添了不少功能,這次的改動,算是自去年那次之後最大的一次改動。

改得很好嗎?不見得。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就最喜歡那個獨立回覆功能和可以加書簽欄位。這幾天陸續試了一些東西,還有些 bugs,希望YBlog 慢慢能改善。

有些 Blog 友說因為改版而不想再寫Blog 再看Blog。無疑改版後navigation 是麻煩了,但說到因此而不想寫 Blog 看Blog,卻是藉口多於一切吧?寫 Blog 看Blog 從來是恆心、毅力和誠意的表現。若是想寫,甚麼版面也阻擋不了你的寫作意欲;若是想看,多麻煩也會找文章來看,不想看的,你給我一條 link 我也不會去碰。

綜觀這一年來,YBlog 小編的態度是大大改善了,回應網友訴求的效率也快了 (連續幾篇的回應文章和讓人選擇是否要那些心情公仔便是一例),值得一讚。

更改系統,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據我知,就是測試了很多次,用了大量的數據,到頭來正式給 User 應用,還是會發現數不盡的問題出現,這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作為用家,若是珍惜這片天地,是應該理性地提出改善的方案。憤怒的謾罵,或是不斷指責YBlog 的不是之處,對改善問題絕對沒有幫助。

早幾天看到小編那處的回應,坦白說,是挺心痛的。試想,這反影了我們身處一個怎麼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