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看了三齣不同版本的《帝女花》。
龍劍笙、梅雪詩的《帝女花》
首先說「仙鳳鳴劇團」龍劍笙、梅雪詩的粵劇足本演出。一直很想現場看一次粵劇演出,也想看看揉合了現代舞台技術的粵劇製作如何。
已看過不少報導說白雪仙對製作要求非常高,各項設計的安排也很認真。一邊看一邊對服裝、燈光、佈景的設計暗暗叫好。
雖然我沒有看過其他粵劇演出,但也知道粵劇一般對佈景燈光的要求是簡約的概念為主,非常依賴演員和觀眾的想像力,也更能顯出佬倌門的功架。
這次的佈景雖然簡單,功用上既與劇情配合,也展現簡約的美。含樟樹是主題,貫徹戲的首尾,在過場時剪影也在螢幕上慢慢區劃出來,更能突顯周世顯和長平在樹下結盟及至服毒殉情,那至死不渝的愛。尾場在樹下服毒的那幕,燈光和氣氛營造出凄美迷離的意境。戲服卻是美極了,在場刊甚至有圖片顯示戲服布料,製作認真可見一斑。
我不懂粵劇,但是對龍和梅的身段關目功架,真的嘆為觀止。龍在《樹盟》 (公主徵婚) 那場,一出場便是個翩翩美少年,一表人材眼神炯炯有神;在《乞屍》和《庵遇》那兩場,又顯得情深款款哀怨動人。梅起首甫出場已是母儀天下的帝女長平,一舉手一投足也能吸引觀眾的視線,這在《香劫》和《上表》這兩場尤為突出,一出台便有懾人的效果。
我只可以說,三個多小時,看得我目不轉睛。相對於舞台劇,粵劇對演員的要求真的很高,特別是唐滌生的戲,多數是女角由頭帶到尾,唱功演技少點功夫也支持不了。我看的那晚想就是龍梅兩人身體抱恙,聲有點沙啞,估計因此在轉景時已經盡量遷就,拖長至十五至二十分鐘時間 (有朋友看過其他場次,過場不需這麼久) 以便演員們回氣。但就是如此,連我這個門外漢也還是聽出龍梅是唱得有點力不從心。
但無論如何,這是個高質素的製作,真的很值得看。
任劍輝、白雪仙的電影版 《帝女花》
看龍梅的戲時,在場內見到有任劍輝、白雪仙演的電影版 DVD 賣,便二話不說帶了回家。
嘩,任白的演出更是不得了。師傅果然就是師傅。電影版沒有《上表》(向清帝討價還價, 要求葬先帝與釋放太子) 那場,但是在最前和最後卻加了兩場,說周世顯和長平其實是仙界的金童玉女,到凡間來欲結塵緣,還是遭遇波瀾,死後再回仙家結緣。
我覺得任的駙馬演繹得更為痴情戇直,而仙姐比起梅就更嬌美。當然,今時今日的龍梅,在年齡上是不能和當年的任白相比,在歌曲演唱方面,龍梅更是相差得遠了。
電影製作也一絲不苟,還有靚次伯演崇禎皇帝。看完更有生不逢時之感,若能現場看各大佬倌的表現,一定會瘋狂。
很想說說粵劇在香港的推廣問題。
看龍梅演出時,在座九成以上的觀眾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和友人談起,不約而同覺得有點唏噓。雖然香港演藝學院是有辦粵劇課程,但這門藝術比舞台劇似乎更加小眾。但事實上,粵劇無論曲詞,唱做都是廣東傳統文化的精粹,若能適當地配合現代劇場的技巧,應可以吸引對舞台藝術或文學有興趣的新一代。
當然,最重要的是把票價下調,和讓更多「街外人」可以買到票 (現時大部份票相信是內部認購, 票房很早便沽清門票),便最快見效。
此外,現時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和配角,都全是由上一輩的佬倌演出 (如尤聲普、任冰兒、阮兆輝)。我覺得在演出方面,也可考慮把小角色給新一輩的粵劇演員來演 (又或是這次已經有?恕我眼拙看不出)。要不然,當這些粵劇前輩真正退下之時,這一門地道的舞台藝術也會隨之沒落。
題外話:一直是個奉公守法的觀眾,既不會在場內拍照,也不會開手電。看龍梅的《帝女花》完場謝幕時,當我看到過百觀眾蜂擁到台前和龍梅及出來謝幕的仙姐拍照時,就真的有點後悔做乖乖女!我們坐的位置可是絕好的啊!唉!
香港演藝學院的 《帝女花》
作為「華文戲劇節」的節目之一,香港演藝學院的師生們也製作了一齣全新的《帝女花》。
導演鄧樹榮在場刊寫「今次上演《帝女花》,就是要看:戲曲的故事如何能變成一個現代劇場的故事結構,戲曲的某些美學元素與簡約主義的理念會產生甚麼樣的化學作用。」
因此,這齣《帝女花》沒有了曲詞,取而代之是編劇陳敢權跟據唐滌生的戲曲,改編而成的大量台詞。某程度,粵劇的簡約美學與鄧一直在教學及創作上鼓吹的簡約主義類同:同樣不用太多的佈景道具輔助,也是依賴演員本身的能量和感覺,來呈現出戲劇的張力和人物的關係。
既然不是粵劇演出,服裝和佈景都有點後現代感。現場即席有以口琴和結他所演繹的音響/樂配合,來襯托某些場面或演員的情感,也能營造氣氛。撇開粵劇的欣賞/比較,純以戲劇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不錯的演出。同學們無論演出的節奏、動力、能量,都能體現導演對簡約劇場的要求。演員方面,看過陳健豪 (飾演周世顯) 前幾次演出,一直覺得他很有潛質。這次演出都很穩定。至於演長平的楊淑敏也演得很用心,可是造型略嫌太艷,少了點柔美。演瑞蘭的陳安然也能叫人信服。
可是,若說到「華文戲劇節」內節目,我卻覺得不太滿足。
現時戲內說話台詞很現代化,少了唐滌生的曲詞之美。並不是說要在戲內唱粵曲,但我總覺得既是「華文戲劇節」的節目,可在文本上再多下功夫。現在感覺整個戲由服裝,佈景,演繹,都是穿了西服的《帝女花》,少了粵劇曲詞中那種雅俗共賞的言詞,和戲曲演繹中給我那種慢條斯理的感覺,以至含蓄而引人入勝的美態。過往兩次鄧以簡約演出西方劇 (《菲爾德》及《哈姆雷特》) 的節奏都是像現時一樣強力澎湃,不知那是否簡約主義的特點?那是否表示劇場的簡約主義並不適合戲曲的故事?我不懂,若有識之士看到此文,請賜教。
【《帝女花》 任白慈善基金 17.12.2006 7.30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帝女花》電影DVD,潤程娛樂發行有限公司/《帝女花》 香港演藝學院 18.1.2007 7.45pm 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